[角角]静心淡墨抒简意—刘旭国画小品欣赏

 

岁末年关,观赏几幅静气的小画,清清心吧~...



静心淡墨抒简意
刘旭山水小品欣赏
文/角角
岁末年初,霾雾缭绕,在时间的节骨眼上,内心平添了一点紧张、一丝局促。干脆!偷得浮生半日闲,泡茶一杯,细赏刘旭的写意小品画。翻看中,心神慢慢宁静,不知不觉就沉浸到笔墨丹青营造的自然恬淡之中了。

认识刘旭还是从他的画作开始。他是东营本土画家,喜欢和擅长文人小品画。其画作的造诣、设色、神韵自有专家评说,我这个外行未敢妄赞。但作为一个爱“美”的观者,忍不住与您分享赏画之余的那份感悟,那丝会心。

刘旭是个勤奋多产的画家,上班时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业余时间遣兴抒怀,耕耘不辍,多少年来一直如此。每有个人满意的新作,也喜欢发到微信朋友圈与大家分享。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经常欣赏到他的作品。看得久了,对他的画便有了日益明晰的感受。我说他“静心淡墨抒简意”,刘旭呵呵一笑,似乎是默认了这种评价。



喜欢刘旭的写意小品画,更多的是愿意领略其中的那股静气。静气是刘旭的画魂。他所画写意山水较多,画中景往往是“远山近水相接,树木山石相宜”,似山水一隅,如自然一角,平淡天真,颇有魏晋南朝之雅风,像是穿越千年款款走来,静气而随心,离我们那么远,又好似在我们心间。儒释道三家能达成高度共识的东西不多,我知道的只有一个“静”字:儒家说“静能生慧”,佛家说“慧能生智”,道家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不止儒释道,先贤中也有相同认识的,南北朝学者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诸葛亮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子“非宁静无以致远”。


身处这个匆忙浮躁的时代,各种“鸭梨山大”接踵而来,要进入“静如处子”的境界真的是非常难了。所以,我特别愿观刘旭的画,从中吸纳一点静气。但是,静气绝不等于静止,刘旭的山水画绝不是静止的物态。相反,他画中山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常见水中一波纹,树叶随风舞,或者一小舟飘摇、一茅屋炊烟袅,“画中无人却有人迹”。每每细看,瞬时的动感跃然纸上,且有一股既清新又古朴之气扑面而来。这种动感让我们体会到的却是一股天地间的静气所在。



静气与淡泊想通,要想有静气,必须有一颗淡泊的心。俗话说:画如其人。静与淡也是刘旭给朋友们留下的印象。他平时话语不多,喜欢画画、喝茶,待人诚恳谦虚,朴素自然,有一种不受拘束的个性,具有中国古代文人般的情怀。如此品性的刘旭,作画绝不是浓墨重彩的。他以笔墨为主,注重留白,具有宋代文人画“尚淡”的特点。我特意请教他对自己画的理解。他的说法颇为独到。他说,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强调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基于这种认识,他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力求突出古代文人画的特点,在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争取做到仿古而不泥古,并逐步形成自己墨淡画清的鲜明特点。





刘旭能有今天的造诣,不是朝夕之功。他自幼喜欢画画,曾入科班。在校期间,对国画、水粉、设计等美术形式都有涉猎。毕业后,尽管没能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但是源于内心的真正喜爱,一直没有间断看画读画。凡是有机会看的画展必去。于画画,刘旭更是个有心人,他工于山水写意,但是因为生活在北方平原,难以有更多的时间亲近大江南北的优美山川。为了避免作品单调、空洞,缺少生气和新意,每次休假来到江南灵秀之地,他总是如饥似渴,潜心感悟。而生活中,大小树木便成了他仔细观察和描绘的对象。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与揣摩。这几年东营的绿化突飞猛起,那些生机盎然的树木,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刘旭经常能把河边、路旁形态各异的树木移于画中,使得他的作品简约而不简单,极具黄河口地方特色。


静心泼墨风雅韵,悟道挥毫精气神。书与画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也是灿烂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画画对刘旭的生活影响颇大。他笑着说,画画是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和娱乐的选择。从现代生活的养生角度讲,画画的过程,要集中精力、心无杂念、全神贯注,一气呵成,用笔下之技,内心之愿,使心中山水跃然纸上,所画的每一笔都屏气凝神,运气而为,所以整个绘画过程皆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因而会有健身功效。他还说,技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理论的学习,要学绘画理论、文艺理论等等。他觉得,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要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其作者的学识、修养、品行等至关重要。

【 丙申年腊月】


    关注 糖三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