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专栏 中国拥抱自由市场宜慢不宜快

 

点击上方“彭博Bloomberg”可以订阅哦!“预约演示”和“联系我们”等页面已全新上线,如您有任何问题需...

点击上方“彭博Bloomberg”可以订阅哦!
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实现市场自由化的速度过于缓慢。不过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更大的风险或许来自速度太快。

记住中国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尤为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协调发展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尖锐,贫困与表现落后的过往记录会让绝对多数投资者丧失投资兴趣。

此时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推动策略,让政府、企业和银行一起发力。只有通过这种协调一致的行动,各国才能形成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让各项投资取得回报——并吸引更多投资。

在日本和韩国等规模较小的亚洲国家,把握方向的是技术官员。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决定着哪些行业和企业可获得信贷、贸易配额和其他资源,从而解决了日本的协调问题。

人们经常以为中国应该遵循同样的模式。然而事实上,中国的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地域过于广袤,治理难度大,相对于日韩等国,这一模式在中国无法发挥效力。

相反,从历史上看,中国政府一直采用的是一种更宽松的协调机制。就其核心而言,就是制定宏伟的增长目标,通过国有银行引导信贷进入关键部门,严格控制信息(包括有关经济形势的信息),以维持国内外对中国的信心。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阶段,这种方式可谓卓有成效。

然而,其代价也已开始显现。从钢材到汽车到体育用品,中国众多行业都遇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鉴于中国的债务负担如今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0%,其后果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控。

长期的解决方案确实取决于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提高效率。政府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利率走向市场化,汇率更具弹性,土地和能源价格已经放开。

不过,进一步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与教科书正相反,市场经济并非绝对的有利无弊。当运转顺畅的时候,市场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然而在运行不畅的时候,狂热和恐慌则会造成更大的扭曲。对于一个首次进行市场试验的国家,它遇到的第二种情形比第一种情形更多,这并不奇怪。于是我们目睹了2015年中国股市的兴衰。

要让市场推动效率的提升,这就需要高质量的信息。然而,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可能会削弱政府的大推动策略--控制信息以维持信心。

而且,外界敦促中国实现市场自由化选择了一个极其尴尬的时间。不断萎缩的劳动人口和压力沉重的银行体系已经在抑制中国的增长。可以预见,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对中国的前景疑虑越来越重。悲观的市场会让中国经济回到凄凉的起点——没有人有信心进行投资,没有人受益。

考虑到这些挑战,以谨慎的步伐推进改革就意义非凡。以增长目标为例,中国承诺在2020年以前实现每年6.5%的GDP增速。许多经济学家担心这一目标高得不切实际,会让政府陷入无休止的刺激周期之中。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选择吗?增长目标可以凝聚中国各方的力量,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到国有银行和企业都是如此。这是就像是一个涉及整个经济的看跌期权,支持着每一项新的事业。如果放弃这一目标,政府就有落入其力图避免的恶性循环的风险。

诚然,延续旧的坏习惯再增加一些新的坏习惯,即增加负债或是美化数据以提振人气而非反映现实,这同样会削弱市场信心。但在当前阶段,放任市场这个新生事务脱离控制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现实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可能都需要栖息在一个混乱的中间地带——由增长目标继续发挥协调经济活动的作用,沟通(包括控制经济方面的消息)发挥提振信心的作用,政府则积极稳定市场的动荡。

在这些约束下,改革派决策者需要找到他们可以发力的方向,在利率市场化和其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找到全新的方式提振信心和市场效率。如果冲得过快,他们可能既会失之东隅,又不能收之桑榆。

本文作者是彭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他的著作《解读中国经济指标》(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Indicators)是研究中国经济数据的必备指南。本专栏不代表彭博编辑部、彭博公司及其所有者的意见。

“预约演示”和“联系我们”等页面已全新上线,如您有任何问题需要咨询或欲申请彭博金融终端的演示和试用,欢迎点击本微信账号下方菜单栏中“关于彭博”中相应菜单,让您与我们的联系更加简便快捷;

“在线研讨会”页面也已全新上线,如您希望了解彭博在线活动中心平台,欢迎点击本微信账号下方菜单栏中“彭博活动”中相应菜单,让您及时了解并参与我们的精彩活动。
新增评论功能,读完文章留点什么吧~


    关注 彭博Bloomber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