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包子

 

李奔,上包子!...





作者:周秦汉唐(周炜森)

看到这个题目,您保准笑了不是。又写吃食,又做软广。套用一句《天龙八部》中包不同包三哥的口头禅:非也,非也!

这次暂转换下方式,由衷的赞美,何妨直写硬推。包子本绵软,却凭良心做。别看广告,但看食效。

说到餐饮,各地习俗不一,喜好各异。但于包子,据我所知,中华大地,比比皆是,地不分南北,包子形态万变不离其宗,日常小吃,较为大众。

名声响亮的远有天津”狗不理”,近出北京“庆丰包”。我觉着,纵是名副其实,难道每天吃个包子还得打飞的去趟京津不成。

虽说包子的拥趸食客无论贫富贵贱,但寻常老百姓钟爱的终究是本地的风味。若非自己制作,为方便起见,总得顺道就近取食,解饥饱腹。

甭嫌文章皮厚,没有直奔主题。接下来咱就说说闻名醴泉的“李奔包子”。



李奔包子铺位于醴泉县城三角广场北侧,一个小汽车站旁。毫不起眼的两间门店,每日里顾客盈门、络绎不绝。欣欣然地来,有滋有味地吃了,走时仍不忘带几笼回去与亲友分享。长此以往,口碑竟也不胫而走。县城里的三教九流,无论男女老幼、早间若稍感肚肠鸣叫,便会不假思索地冒出一句:“来笼李奔包子”。

之前的文章里曾说过,我是轻易不在外边吃包子的。一则是不放心,其次是口味讲究。然而,“李奔包子”这一朴素的名号听得多了,竟也心生向往,辗转几十里路品尝过几次。您若想听我的评价,那必须是好,唇齿留香、心悦诚服,否则也不会有这篇文章的问世。

但凡光顾过李奔包子店的朋友都会记得,当门口支了一口炭火铁锅,铁锅上数十层的包子笼高高垒起,蒸汽缭绕,香味四溢。穿越这道薄雾,你方能见到里面满满的顾客,围坐在一个个条桌上正吃得不亦乐乎。忙碌的店主边捏着包子边招呼一声:“包子要肉的还是素的,来几笼?、、、调味汁自己拿。”不过多的时候,店家是无需招呼的,因为来这儿的多属回头的熟客,各取所需,自个计着笼数即可。不知是包子的味好呢,还是乡党的食量大,来这儿的顾客动辄便是以笼数计量,一笼五枚,无论荤素,一律五元。

眼下店里的环境谈不上优雅,但甚宽阔,长条桌当庭摆了十来张,几乎都坐着食客,埋头自顾。在等包子的间隙环顾周遭,除了往来穿梭送稀饭、豆浆的店员之外,在墙边一张方桌上,摆着两搪瓷盆拌成的包子馅,几名系着厨巾的女店员,围站一圈,动作娴熟地当众现捏包子,一笼五枚齐全后,流水线一般递上门口的蒸锅。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吃素包子些。这里素包子分别有韭菜、茄子、地软等不同的馅料,素包子的馅料调配也更考验店家的技术水准和品质优劣。一笼包子端上桌,但见拳头大小五枚包子冒着热气、形态可人、黄灿灿的菜籽油自捏合处微有渗漏,挑逗着人的味蕾。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清香四溢倒不及回味,令人诧异的是里面的韭菜竟仍泛着翠绿,绿个莹莹鲜活的本色,这在别处并不多见。想来是店家经过反复摸索出的诀窍,选料、调拌各个环节的组合,加上火候把控的恰到好处方能如此。仅此一点,足以令人折服,关于口味,请恕我吝啬用词,不过多形容,留待您亲自去品味。假如是网购评价的话,我是愿意给五分,外加一朵小红花的。

迄今,我约莫来此吃过五六次,偶尔不免与店家抽空寒暄几句,欲探究其成功之道。得到的答案是:“咱这选用的大肉、菜籽油、蔬菜都是最好的,绝对上乘的好品质,人吃的包子是软的,但却要实实在在地凭良心做。”

眼下,餐饮店几家欢喜几家愁,你方关门我接手,生意着实难做。李奔包子店的体验告诉我,要赢得万千食客的口碑赞誉,诀窍无它,唯货真价实,品质超凡耳。

李奔,唐国姓,字尊庆,世居赵镇堡里,其貌不扬,其才不显,憨厚本分。盖因其村土地稀少,村人多在外谋生,略懂经营之道。他的成功,来自踏实辛劳、凭了实实在在做包子的良善心底。赢得顾客的尊重,换来可观的业绩,实堪庆幸。在他的筹划里,随后将进军西咸,多开分店,誓做百年老店,奔走的发展规划,心底却是如履薄冰的步步谨慎,毕竟,招牌要飘扬,品质须恒定。



长按二维码关注做朋友


    关注 烟霞草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