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考教资证必看,主观题汇总

 

考小学教师证,临时抱佛脚必背。...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a.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c.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再生产劳动力

b.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科学技术

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a.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d.影响教育技术

②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a.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d.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3)教育与人口

①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结构

②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功能)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

b.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领导权

c.受教育权

d.教育目的

e.教育内容的取舍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a.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和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b.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c.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教育观念

b.教育目的的制定

c.教育内容

d.教育管理体制

②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a.传递和保存文化

b.筛选和整理文化

c.传播和交流文化

d.更新和创造文化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a.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b.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

人的依据

a.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

b.人的发展需要

(3)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①个人本位论

a.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b.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c.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d.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萨特、孟子

②社会本位论

a.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b.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c.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荀子

3.教育制度

(1)学制确立的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约

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人口状况的制约

文化传统的制约

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影响

(2)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小学教育概述
1.小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1)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

③文字的出现,知识的积累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

(2)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普及率稳步上升

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

(2)义务性

(3)全民性

(4)全面性

(5)启蒙性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a.主动学习

b.独立学习

c.元认知监控学习

探究学习

a.问题性

b.过程性

c.开放性

合作学习

a.互助性

b.互补性

c.自主性

d.互动性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3)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4)新课改倡导的评价理论

①激励性评价

a.目的——促进发展

b.内容——综合化

c.方式——多样化

d.主体——多元化

②发展性评价

(5)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④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新课改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学观

a.“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b.“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c.“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d.“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2.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①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②基本观点

a.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b.学科教学为核心

c.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①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②基本主张

a.学生尽可能参与社会

b.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①代表人物——杜威

②基本观点

a.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b.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

②专业知识的拓展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一般文化知识

③专业能力的发展

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终身学习

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课题研究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1)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1.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

①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②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教育(学校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3.遗忘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也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程度;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4.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a.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b.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儿童大约在 9~12 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

a.泛灵论

b.自我中心主义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该阶段的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

a.可逆性

b.守恒

c.传递性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②“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两层含义

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 “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能力

(1)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①成分智力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②经验智力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

③情境智力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

①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加德纳在 1995 年补充),生存智慧(加德纳后来补充)。

②核心观点

第一,每个人都具备所有的八种智能

第二,大多数人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第三,智能之间通常是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第四,多维度看待智能的视角

(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的影响

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

④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表格为前五个阶段)
阶段

主要任务

信任对不信任(出生到 12~18 个月)

儿童的信任感

自主对羞愧怀疑(1~3 岁)

发展自主性

主动对内疚(3~6 岁)

培养主动性

勤奋对自卑(6~12 岁)

培养勤奋感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12~19 岁)

发展自我同一感
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1)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①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②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③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教学语言

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规范的图示、板书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

激发学习动机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1)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①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②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③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④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2)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

⑤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1)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①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②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低年级儿童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成分不多

③想象更富于现实性,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常常不符合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想象的现实性发展起来

(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丰富儿童表象

②用生动的言语描述

③指导儿童阅读文艺作品

④进行想象训练

5.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特点与指导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③发现学习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实质就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2)理论内容

①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②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3)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①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②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

a.学习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根据表述定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具体体现在:

(1)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

(2)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因人而异

5.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

6.成就动机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2)基本观点: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倾向

(3)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7.自我效能感理论

(1)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

(2)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的唤起

8.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复习时机要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3)复习次数要适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第四节 小学德育
1.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①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获取教资证通关宝典


    关注 为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