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馆│模仿

 

本期资料馆,我们接着给大家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第十六个知识点——模仿。...



Hi! 各位“知己”的朋友们,我们又如期见面了,这是我们第十八次见面了!上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第十五个知识点: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模仿。这次我们接着给大家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第十六个知识点——
模仿
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像。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其特点是: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注:小编已使出洪荒之力,找不到合适的配图,各位看客见谅!~~)
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个体发展早期,这种地位尤显突出。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促进群体形成。模仿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增进凝聚力。
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的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900年出版《模仿律》一书,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其提出的模仿的定律是:

1.下降律? 社会下层人士喜欢模仿上层人士。

2.几何级数率? 模仿一旦开始,便按几何级数增加,漫延迅速。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的喜爱,总是优于外域文化。

本期编辑  卢向群






    关注 confidan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