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陵走出的中国烹饪大师 把食物当作生命一样去爱……

 

上海西郊5号,隐于绿树掩映的西郊宾馆一隅。没有招牌,仔细找寻,一处不显眼的欧式门洞旁有个“5”的...



      上海西郊5号,隐于绿树掩映的西郊宾馆一隅。没有招牌,仔细找寻,一处不显眼的欧式门洞旁有个“5”的数字。走进去,光线有些昏暗,一派老上海的摩登风情。整个室内设计无直线无直角,弧线切割,连续层叠的曲线穹顶。餐厅的主人穿着讲究得体,整齐的短发,下巴上一簇文艺范儿的胡子,俨然一位上海绅士,与富有情调的欧式洋房融为一体。





只是开口后沙哑的嗓音和不时的清嗓,暴露出多年厨房工作留下的伤——“过去厨房气温高、油烟机噪音大,常年大声喊话又喝冰水坏了嗓子”。

他就是孙兆国
中国烹饪大师
国家高级评委
餐饮业认定师
国家高级裁判员
中央电视台特邀美食专家评委
上海西郊5号餐厅董事总经理兼主厨


孙兆国1966年出生,系南陵县何湾镇黄山村寨里村民组人。后师从中国烹饪大师陆金华,擅长海派菜、新番菜、分子厨艺。1999年获得全国烹饪大赛热菜金奖,2005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烹饪大赛全国总冠军,2013年中央电视台味觉大战栏目常驻导师。著有《味觉的记忆》



1985年,自小有着英雄情结的孙兆国应征入伍,来到上海附近驻扎的部队当兵。从没有通电还靠烧煤油灯度日的小山村,来到当时最为时尚的上海大都会,一切都让他感到兴奋、好奇、新鲜。厨房里的红肠、白斩鸡、海参……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天壤之别的世界让孙兆国一心只想留下。



那时厨房里的师傅个个对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仅从磨刀来说,“一把刀每天要磨1小时,连续磨20天。从侧面看,刀锋平滑向上,刀口是菱形的”。生姜丝必须一根针眼能穿进3根,被称为“棉纱线丝”。此外,还要掌握整鸡、整鸭、整猪的拆卸,分档取料,了解食材各部位的特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部队有重要的接待任务,有位退伍后在梅龙镇做厨师的老班长被请回来帮忙。这位老班长可以将菜做出很多花样,食品雕刻栩栩如生。站在工作台旁边的孙兆国第一次见到食物也可以做得这么美,一下子就被打动了。“食物不仅是吃的概念,还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后来,部队还将他送到上海市饮食服务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海派菜,那时候教学的老师有夏庆荣师傅、李伯荣师傅等上海名厨。

部队的经历对孙兆国影响很大,令他至今保持着军人严格要求、严谨做事的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短短四年接触到冷菜、热菜、切配、面点等烹饪各个岗位,奠定了他作为厨师比较全面的技术基础。



1989年,孙兆国从部队复员退伍,作为农村兵的他没有被组织分配工作的待遇,但他一心想留在上海,只能找临时工的工作,机会却很少。

最初,他在居民区的一家家常小饭馆中落脚。厨房中做菜的都是上海本地的老先生、老太太,做的菜也是最地道的本帮菜。那段经历让孙兆国见识到本帮菜最原始的风貌和细节,“比如百叶包是用白色的线缠两道,并不是系上,因为系上后一热胀冷缩就不容易解开了;上海人爱吃甜,却有几样东西不放糖,如韭菜、菠菜等……老师傅会告诉你很多烹饪原理。”



不过,临时工的工作就如其名一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经常被炒鱿鱼。“因为你技术不到家,很多事情不懂。一做错事,老板马上把你炒掉。“孙兆国很感慨道:“现在的小厨师至少吃、住是有的。我那时候经常有没吃、没住的时候。有时找不到工作没有钱,就找上海有房屋拆迁的地方,在废弃的房子里,用拆掉的门板挡住门口,带个被子就住在里面。”

即便如此,孙兆国都从来没有后悔退缩过,他说“既然做厨师,想留在大城市,就一定要做出名堂来”。部队的成长经历让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争取着自己的位置,用攒下的钱报烹饪培训班,考取更高级别的厨师证书。



时间总会给予坚持的人积累的财富和上升的机会。1999年是孙兆国厨师生涯的转折点,当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首次对个人开放,他便报名参赛,并为此次比赛做了长达半年时间的准备,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佛跳墙”和“清炒虾仁”夺得个人热菜金奖,获得“全国优秀厨师”称号。



如今已然功成名就的孙兆国仍旧回望着故土,追寻着食材的真味。他坚持用南陵山里的土鸡吊汤,还有在中国已经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油坊出产的手工物理木榨油……
他说:“这么多年,我是把食物当作生命一样去爱。”
直到现在,他时而受邀享受着迪拜黄金星级接待,时而流连于印尼小岛上最为原始的村落。但正如世代从安徽走出的徽商一样,他带着衣锦还乡的荣耀关怀更多的故土之人,家乡的天然食材仍是他开发菜品的首选。



今年,51岁的孙兆国,继续以最平常的上海菜讲述烟火中的味道与往事; 继续在专业里为美食崇尚者传授烹饪技法;继续走遍世界各地只为搜寻然存与自然间最美的那些味道;并将自己三十余年的美食阅历倾注在捕味道场里;他希望去菜场买菜的人多起来,会挑选食材的人多起来,回家吃饭的人多起来,希望美食带给家庭幸福美满。

孙兆国的路越走越宽,正印证着他成长于山林间的感悟:“无路走时,路更宽。”


    关注 美好南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