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郑州两年后,对这座城市我有话要说

 

在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想象中,我们不能骄傲自大,但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从2015到2017,不知不觉,我已在郑州生活两年多。这两年来,对郑州最大的感受来自于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
这篇文章也是关于这两年来,在上下班的路上,我所感受到的郑州在交通上的变化。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我心目中,郑州长久以来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堵城”。然而两年过去之后,现在的我发现她已然不再是这样。

郑州,一个难以产生“敬畏”的省会城市


在2015年年初,我萌生了离职的想法。每年年初都是传统的跳槽季,在这座豫西南的地级市工作近两年后,我再也忍受不了它每天日复一日的生活了。那时的我刚毕业,对这个世界还有野心。而这座地级市,如同中国所有的三四线城市一样,平凡而普通,渺小又无知,与梦想这个词格格不入。

最初我想去北上广,那里经济最发达,闪烁的霓虹下充满无穷的机会,是每个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最向往的。然而毕业于一所普通院校的我,又苦于自身没有一技之长,尚无竞争力可言。在权衡过利弊之后,我决定去郑州,这座河南的省会城市尽管不如北上广发达,但对目前的我而言却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虽然贵为省会城市,但在大部分河南人心目中,对郑州无疑是缺乏“敬畏感”的。中国人重历史,河南人尤其为自身厚重的历史而骄傲,但在河南数得着的城市中,郑州却又是最缺少历史的。凭资论辈,洛阳、开封、许昌哪一个在历史上的地位都比郑州显赫得多,如今它们却都要受这座历史上小小郑县的管辖,无形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

另一个“看不上”郑州的理由是它的当下太糟糕了。无论是在郑州生活,还是仅仅路过郑州,都会对它的人多和拥堵留下深刻印象。河南一亿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无疑背负了太多的人口压力。而在郑州不得不升级改造的过程中,“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就成了描述这座城市的流行语。

历史上“辈分”低,加不堪的现状,郑州不仅在河南人心中既无敬畏感,而且成了最被经常拿来吐槽的城市之一。久而久之,霾多,车多,人多,成为郑州这座城市的鲜明标签。我没有在郑州长待过,但仅凭几次路过的经历,依然对郑州的拥堵留下深刻印象。

来郑州,请从挤公交开始


所以我又怕去郑州,怕被汪洋大海的人流吞没,怕陷在长长的车队里。除此之外,我还晕车,每次坐车,哪怕是空荡荡的公交,胃都逃脱不了要翻江倒海一番,而那滋味,怎一个爽字了得。不过想法一旦确定,这些只能置之脑后了。

2015年三月下旬我来到郑州,正式成为一名郑漂。柳林是我最初的落脚处,这是一座位于北环的城中村,在它的周边同样聚集着如刘庄、陈寨等规模庞大的城中村,它们因为低廉的房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郑漂一族,被形象的称为郑漂来郑的第一站。

柳林▼



工作的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公司坐落在CBD。而在地级市时,我所在的单位是在一栋无电梯,建于八九十年代,极具时代风格的楼里办公。回想从前的办公环境,再对比如今郑州核心商务区的高大上,简直天上人间。当首次面试通过走出办公楼,望着郑州新的城市地标“大玉米”,甚至有种春风得意的错觉。

但这份美好的感觉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上班第一天让人挤到奔溃的公交打回了现实。从租住地柳林到公司距离并不太远,上班时间是九点,正常路况下只需半个多小时。报道的第一天是周一,我七点多出门,以为到公司的时间足够充裕。但现实告诉我,作为一个刚到郑州的新人,我还是太幼稚了。

站在公交站牌下等车,我一边扣手机,一边偶尔望一眼到来的公交车牌号。这时周边集聚的人还不多,当一辆挂着156车牌号的公交驶过来时,我赶紧收起手机,跟着人群跑向公交停下的方向,可还没等跑到车前就发现车内已塞满了人。

车因为人塞得太满,车门不得不几次开合之后才顺利打开。而车内因为太挤,需要下车的人不得不奋力拨开人群才得以从车内脱身。车内的人才下完,刚刚留下的缝隙随即就被在车外虎视眈眈等待的人群所填满。整个过程是那么娴熟自然,随着车门咣当一声的关闭,被挡在车门外的人,不得不带着一脸失望的表情重新等待下一辆公交的到来。

在郑州日常挤公交的场景▼



可我并没有太失望,还自以为这只是其中的一辆公交而已。站在人群之外,我依然如同一个局外人。时间在不断流逝,一辆辆公交迅疾的开来又开走,同样的场面也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然而我始终没有成功过。

此时人群越聚越多,以公交站牌为圆心的同心圆不断扩大,一层又一层的人群把道路占领,导致公车通过的路面越来越窄,通过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路面开始拥堵。而随着等车的时间不断延长,人们的焦虑也在不断加剧,为了尽力挤上车,只能尽可能走到人群的最外围。同心圆变得更大,道路更加拥堵,最终成了恶性循环。

我也不得不开始更警惕的注意着每一辆公交,也更加积极投入到每一次的挤公交中去。随着挤公交次数的增多,发现原来挤公交也是一项技术活。能不能根据路况及时判断公交即将停车的位置,在一群人同时从车门口往上挤时如何能先人一步,都成了决定你能否上车的重要因素。

在一次次“不抛弃不放弃”的挤公交中,我终于挤了上去。虽说到公司已过了九点,但幸好只是迟了几分钟。这次上班的波折让我第一次对郑州的人多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看着一波又一波涌向公交车的人潮,我体验到的那种东西叫做绝望。

对在2015年前居住在花园路北环一带的人来说,这样的场面一定不会陌生。这一带本就盘踞了陈寨、柳林、刘庄等城中村,而当时三环内被拆的城中村越来越多,让这一带更是成为北漂最后的收留地。人口的集聚不仅增强了房东上调房租的底气,也让交通变得愈加难以承受。

此时的沿花园路修建的二号线正在施工,更让这一带人的出行变得很有压力。最初来郑州的这段时间,出行成了头号让我每天感到头疼的问题。为了保证上班时间,我不得不一再寻找从租住地到公司的最佳方案。从柳林到CBD,通过不断的尝试,我发现从花园路走北环,上中州大道是最能够保证时间的一条线路,刚经改造的中州大道路面宽敞,沿中州大道行驶的快速公交B3也很频繁,这条线路成为我当时上班的首选。

可准时到公司依旧是件困难的事,除了挤公交有可能“不成功”外,一路上太多的堵点才是让我措手不及的致命伤。从柳林到北三环之间只有两个路口,可这两个却都是屡试不爽的堵点,北三环也偶尔堵车,中州大道虽说有高架相对顺畅,但依然指不定哪天的某个路口成为新的堵点。在那段日子里,我不得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调整出行时间。

如何避免堵车就像一场捉迷藏的游戏,随着次数的增多,渐渐也就能够摸索到一些规律找到平衡。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在我以为已经摸索到既不会来公司太早,又能保证及时打卡的平衡点时,2015年下半年农业路高架的修建再次打破了它。

已经成型的中州大道农业路高架▼



郑州基建的速度一向雷厉风行,就在农业路修高架的消息传出不久,中州大道两侧的围挡随即就树立起来。围挡越立越多,通车的道路越来越窄,中州大道开始像花园路一样拥堵。尤其是中州大道农业路口,自农业路高架修建至今,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被堵到没脾气,堵到内心崩溃了。甚至每次在车上听到这个路口的站名都不免心惊胆战一番。

2015年的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是我在郑州上班所经历的最拥堵的一段时间。花园路堵,北三环堵,中州大道堵,堵车成了每天的家常便饭。尤其让人可恨的场景是,在一个堵车的路口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下车准备走过去,可就在你刚通过堵车点,接着那辆你坐过的公交就开了过来。看着一路绝尘而去的公交车只能哭笑不得,一万只草泥马在内心奔腾而过。

平时堵车虽然遭心,但至少是有车可乘,一到下雪天,坐车上班都成了奢望。2015年冬天郑州下了一场历年都不多见的大雪,除了地铁一号线,公共交通几乎瘫痪。记得下过雪的第二天早上上班,好不容易坐上一辆公交,却几次陷在修路挖开的泥坑里出不来,最后乘客们不得不下去集体推车。围着公交,喊着口号“一二三”的一群人,成了路上的一道奇观,引得行人频频驻足。

齐心协力推公交▼



此时我已经离开了柳林,搬到了一座同样临近花园路的小区。小区虽然不小,但和城中村的人口密度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从此我也就告别了和一群人抢着挤公交的历史。但每次公交车开来,车内的人依旧很多,毕竟城中村依然还在,人依旧那么多。

郑州,其实你一直在变化


变化发生在2016年上半年,渐渐我发现公交车已经不如以前那样挤了。2015年底,刘庄、柳林等城中村拆迁的消息就开始满天飞,就在大家以为这只不过是政府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心理战时,随着拆迁措施的一步步升级,各大城中村正式进入实质拆迁阶段。蜷缩在北区城中村的40万郑漂一族一夕之间不得不各奔东西,四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终于我从挤公交慢慢成了坐公交,虽然大部分时候依然都是站着,但在没有了“挤”这个环节后,至少坐上公交有了保证。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要忍受这一路而来的各个路口的拥堵。

2016年年底地铁二号线终于开通了,从2010年开工,到2016年正式开通,这条地铁线足足让人们等待了6年时间。2号线的开通不仅让我去公司多了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天气再恶劣,地铁线依然可以畅通无阻的把我送到公司。

再后来,在北环花园路到东区之间开通了一条叫做G701的快速公交,之所以叫做叫做快速公交,是因为它在途中停的站点寥寥无几,几乎是直达CBD。而且G701沿龙湖外环,不会遭遇中州大道的拥堵,从此上班我又多了一条选择。

时间到了2017年的当下,在经过一年多的修建之后,中州大道农业路的立体公交已贯通,路面的道路施工也已处于收尾阶段。随着路边的围挡变得越来越少,中州大道也开始重新畅通起来,每当我下班坐上B3,看着重新修整的整洁宽阔的道路,都会忍不住对它在这两年中的变化感慨一番。

如今只要我每天准时出门,无论是选择地铁还是公交,都能够在上班前准时到达公司,几乎不会再遭遇堵车的状况。公交甚至还有多条线路可选,且每条都很顺畅,从曾经在柳林不得不“挤”公交的窘迫,到不同路线的任意选择,有时我会忍不住生出一种在富裕之后想沾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的阔绰感。

这是我来郑州之后两年多在交通上感受到的变化。它虽然只是我在个人日常出行的经历,但我相信它至少也代表了部分人,在这两年多对这座城市交通变化的真实感受。这感受之中有无数的曲折和心酸,我们常说城市的发展要付出代价和阵痛,但城市不会痛,也没有任何代价,痛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但幸好,在经历了一次次阵痛和失望之后,迎来的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我完全相信,对许多生活在郑州的人来说,在平时的出行上并不像我一样幸运,交通可能依旧是每天都让人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我希望,我们在抱怨之余,也能够跳脱当下,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下来感受它的改变。交通也只是郑州这座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变化更多的还是这座城市本身。也许以我们日常的时间尺度,这种变化微不足道,但如果把它放进一个更大的历史范围内,当我们回过头来,一定会感叹郑州这座城市的改变。

从曾经的小郑县到如今的大郑州,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尤其这两年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自贸区等一个个利好的不断落地,郑州的发展也必然会迎来新的契机。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怀抱着这样的抱负,当每天我们因为堵车,因为人多等等而对这座城市变得不耐烦时,它至少会是一种信心,这座城市终究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在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想象中,我们不能骄傲自大,但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END



    关注 郑州地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郑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