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座斑斓有料的城市,只是不适合观光。

 

不是干货,略带攻略。...



上面蓝字“桃姨和茉莉”关注不吐不快的桃姨

春节去了趟香港,为的是给初刷迪士尼的闺女打打学英语欲望的鸡血。

我想这个城市得带着买保险啊转机啊或者看演唱会之类的去办事的心情才好愉快的相处,or,不带孩子一身轻的去探店打卡也是个玩法。但对于我们这样的观光型游客,去玩简直就是给城市添乱和给自己添堵。

 


迪士尼幻影

香港市民麦兜说过:“火鸡嘅味道、未食同食第一啖之间已经系距嘅最高峰。”

旅游也是,特别是一趟先去迪士尼再进香港市区的旅游。

出门前两个月我就给茉莉预热了:米奇住在迪士尼哦,爱莎住在迪士尼哦,所有的公主都在哦,他们会坐着花车跟你一起狂欢哦。迪士尼乐园自带一种遥远的极乐仙境的气质(不过上海迪士尼让这个仙境变得特接地气),茉莉期待着期待着,当等到那一天,在以制造快乐为工作的服务气氛下,旅游这场心情抛物线的轨迹在一进门买了个150块钱的泡泡枪之时就已经迅速达到高点。

仙境一排队就变得接地气了,即使在香港迪士尼这个人群密度最低的乐园,排队也排得有点仙气稀薄了。我们这种手握4张优先卡硬通货的土豪(惊险项目不敢坐,我们用了两天都险些没用完),还是要每个项目都排10分钟到半小时的队。要知道,来自人少的二线城市的游客如我,是有点不习惯排长队的,回家后茉莉对迪士尼的评语中有一句是:“玩什么都得排很久的队。” 挺好,这让她深刻,不至于回来感觉自己去的是一个好像从没去过的lalaland。

去的那两天阴天下雨并且很冷、也没有米奇在路边招手欢迎我们的大巴、没有米妮晚上来酒店敲门说晚安、没有高飞陪在桌边吃饭(她妈妈太抠门),不过没关系,爱做梦的女孩也还是很满足,兀自做着公主梦,哪怕见到一段像是公主下凡的楼梯,她都不放过。

(不会弄竖版,凑合看。
内心os:我身上有华服,我楼下有王子)


那天的公主皇庭里只安排了白雪公主和苏菲亚公主接客照相,没有爱莎公主,我跟茉莉说:“爱莎今天没上班。”

负责造梦的工作人员听到,职业素养驱使她赶紧跟茉莉说:

“爱莎会在魔法书房表演哦。”

“白雪公主我也爱。”茉莉自我安慰道。

看她紧张又谨慎的出息样儿,像个初次约会的小女生,练好的英语问候完全忘记说。
“你觉得跟你拍照的白雪公主是不是真的公主?”

“不是。”笑眯眯地回答我。

“我觉得是真的啊,她们公主本来就是住在迪士尼的。”我试图帮她维持一个梦。

“不是的,是阿姨假扮的。”她跟我再次盖章。

“那你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还这么开心?”

“我就是开心啊。”
神毯的花车飞过来时,我赶紧提醒她:“茉莉,你看茉莉公主来了!”

“王子好丑啊。” 茉莉念叨。

我故意逗她:“那你还想当公主,当公主就要嫁给王子。”

“不,我要跟爸爸结婚!我是公主,爸爸是王子,你是女王,记住了么?”

她一边拱头挺胸&撅屁股的用[巡游体]沽涌着,一边跟我嚷嚷道。
没孩子的时候,去迪士尼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意义,跟其他有惊险项目的游乐场一样。而有了孩子,迪士尼就是小小世界所呈现的那样,像极了一个大大的甜腻的翻糖蛋糕,多巴胺爆棚。
特别对女孩,平时幻想的那些内容都有了落脚点,触手可及的感觉可能就跟杜莎夫人馆里东西都活了似的吧。

“吃”完翻糖蛋糕,心情的抛物线就开始下半程了。


紧绷的城市

除了转机,我从没去过香港。所以启程前,我简直比去外语地区更紧张。是说普通话呢?还是说英语呢?还是假装听得懂粤语呢?我想这几年普通话游客都有这个感受吧。这种剑拔弩张其实不是单向的,是双方的敏感之弦越绷越紧了。港人火眼金睛的挑着大陆游客的“错”,我们也小心翼翼的恐怕“犯错”,这就增加了误会的几率,连在50公分宽的人行道上走路都怕孩子撞到行人。

历史博物馆里有小放映厅,门口排队的队伍阻断了我们正常参观的流动路线。当我前面的人想要从排队队伍的狭缝中走过去时,工作人员立刻出来用港普说:“排队啊,看这个要排队的啦。”  虽然很快大家解除“误会”,为我们让出一条正常参观通道,我还是敏感的感到,工作人员默认普通话游客是[不识排队]的。

711刷银联,店员说:“坏咗啦,刷木到。” 用普通话问了两次都这句,队友不耐烦说:“听不懂!” 店员才用普通话说:“坏了,不能刷银联。” 咱不管机器是不是真坏了,既然会普通话,为啥不用呢?还有一回,用微波炉热刚买的三明治,没转热就多转了一次,就听到店员的声音飘过来了:“叮一次就可以了啊,叮久了会搞坏的啊。” 做一名[有素质的好游客]可真不容易啊。

感觉用“不懂规矩”这个放大镜,可以框定每一句普通话之下的行为。可这种“规矩”他们熟悉了,外地人一定是不熟悉的。在其他国家,有些秩序下的无序也许会视为趣闻,而在这里可能都是素质问题。

当然,也很理解这种紧绷,比如如果再带娃去香港我应该也不会再去科学馆了。即使不是周末和周三,里面也充满了和我家一样的内地游客,人一多体验就很差。科学馆虽然有很多实物的体验,乍一看很精彩,但解释和“玩法”却少有说明。导引很少,无须语言的直观设计也并不多,实物体验也更偏向识字以后的孩子。比大陆的很多城市科学馆自然是直观互动多很多的,但比大阪科学馆(国外的就去过这一个
),显然香港的设计意图是更local的,应该只是为本地中小学生解惑之用的。不常去的人去玩收获会很小,换言之,不值得单去一趟。

所以茉莉不仅没收获到什么“科学”之顿悟,还影响了心情。想玩的项目被哥哥姐姐霸着玩一轮又一轮,排队在第二个也要等很久,好不容易排上了,又被排后面的大孩子热心地指手画脚。如此体验,可想而知本地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迪士尼是为全世界游客设计的迪士尼,历史博物馆大抵的目的也是为外地人展示香港,而科学馆就只是为了市民设计的,我们踏入了“非游客”地带,确实挤压了市民空间,并且自己也没有得到好的体验。可我们也无奈啊,谁让原本留给游客的精彩景点都“变得”无趣了呢?
(大众点评帮我这个没去过香港的拔了不少草)



旅游即体验

这左东西方交汇、新旧建筑交融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奇异城市,有着和英国无比相似的硬件设施,室内公共空间的门把手、窗户栏都是一样的材料和形状,连空气都是一样那种[地毯夹着咖啡]的味道;却又有着和日本人很像的谨慎的市民,小心翼翼又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了几天,又觉得那么熟悉,跟所有都市一样被屈臣氏星巴克7-11包围。

虽然有兴奋的和沮丧的体验,但孩子能见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建筑,不同的事,不同的规矩。肉身感受不同城市的气氛,就是城市之旅的意义。

随着大陆城市的强大和电商的发达,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办事城市了,越来越少有仅靠观光能体会到的景点了。但香港之于我们80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能根据每一个地名、每一道美食,对应每一个有独特回忆的港剧和歌词。这决定了它的魅力之于我们是碎片化的,在于角角落落。我的孩子应该不再会看港剧了,但她有自己的发现视角。

比如香港的紧绷不仅在旅游业上。孩子会发现香港地铁的扶梯,许是适应赶地铁的匆匆,是比商场扶梯要快很多的,要很小心的快速踏上去;她还发现餐厅里的服务员收盘子是很快的,恨不得你没吃完就收;当然,路上走路的人步履也比我们的城市快很多的。这不是针对游客的紧绷,是本来这个城市就是个紧张的城市啊。以至于行人的绿灯也是小步快跑的滴滴滴滴滴滴,让人不由自主的加紧起来。

紧绷之外,也有慢慢の惬意的地方。蹲在公园看清洁工整理井盖下的叶子、追逐着广场上慢悠悠飞不动的鸽子、守着垃圾桶看垃圾怎么分类、捡着地上和我们城市不同的叶子、坐在叮叮车二层咣当一小时,都成了茉莉感受另一个城市的方式。
这一切,在刚刚懂得看世界的孩子眼里都是新奇吧?

随着她慢慢长大,逛他乡的方式会越来越自主,发现我不曾发现的垃圾桶、井盖和各种橱窗招牌,也许不再是我们带孩子旅游,而是孩子带我们去发现新的惊喜
------------------碎念完-----------------
小提醒:

  • 科学馆并不是太好玩,我认为应该去因为闭馆而没有去成的文化博物馆;前者周四闭馆后者周二闭馆。原因跟历史博物馆(也值得一去,特别香港故事这部分展的后半部分)差不多,因为这些都是面向更广的人群设计的,而科学馆是市民导向的。
  • 中央图书馆可以去逛逛,不需证件,里面还有个玩具图书馆可以当天预约。
  • 坐叮叮车把老香港横向穿一遍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用非坐big bus这类旅游车,因为不可能一次逛完;香港的魅力在于角落,我们只能选择一小部分角落。
  • 带着孩子,海港城这类春运现场就别去了。
  • 给孩子兜里放个紧急联系卡,特别在迪士尼这种人多的地方。
  • 在迪士尼住酒店的话,三家里还是迪士尼乐园酒店各方面设施和服务最好,尤其对女孩来讲。比如早餐有最多的卡通人物进餐,比如住国宾房晚上会有睡衣米奇来道晚安,儿童乐园也更多一些;缺点也很明显:人很多。我们住探索家,真是感觉只是个explorer lodge而已。
  • 有行李可以寄存在酒店,再坐趟免费大巴去拿就好,乐园本身寄存要110块钱一件。
  • 酒店房卡+门票可以有专门通道直接进园,别在大门口排队啦。
  • 如果去迪士尼,应该安排行程最后两天去,直接带着好心情回机场,不至于心情如抛物线,越玩越down


题图来源于pixabay.
桃姨,跟娃一起学习


    关注 Molly妈妈蜜水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