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场鬼畜又鸡血的大考验。

 

你说不上这是一种精神冲击,还是一种青春激荡。...

法国高考的第一科是哲学题↓









(截自韩国EBS纪录片《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压力字幕组译制)

2014年BAC考试的题目是这样的↓



考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顺利进入大学,因此并没有太大压力。



当然,并不是法国只有70万考生,而是参加这个普高会考申请去学术研究类大学的有70万人;其他高中生有人参加技术类考试进入技术类大学,有人更早就参加职业高中会考进入了职校。虽说学校还是分层次的,但也都是学生审时度势的选择,因为哪怕低层次学校也能有高水平的教学。——毕竟,以我们国人的眼光,同样去职校,去了蓝带和去了蓝翔还是不太一样的。

因此,高考对法国考生来说,就是一场成长。如果真如这位校长所言,那真是高考的最高诉求了。





请大家调整下心情,
本文并不是要聊法国高考。
我们要进入亚洲的高考世界了。




(截自《毛坦厂的日与夜》)



(截自韩国EBS纪录片《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压力字幕组译制)

关于高考工厂的“至理名言”,
人人都能说。
比如抨击↓




(毛中是指毛坦厂中学)
比如对抨击的抨击↓
没道理么?都很有道理,也都是事实——三年的苦读,
确实七八年缓不过劲来,也就是说,整个大学时期可能都会荒废




(毛坦厂毕业生在谢师宴上的发言,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是这样,但他们确实有可能会更甚。我都似乎看出了班主任眼神的变化和这女孩对睡到12点的“得意”。)

而这种模式,
却拯救着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








(截自《毛坦厂的日与夜》)

最无奈就是这种双刃剑——

左一刀割向考生,右一刀刺向家长。
可却正是这把剑,成为帮你划开阶层之纸的唯一利器。



(截自《毛坦厂的日与夜》)
带着这种纠结与无奈,
让我们来进行一场鬼畜X鸡血的巡礼。
你可能会问我鬼畜是什么鬼?恩,很难去定义。

您大概理解为:反复&重复、魔性、搞不懂、哔了狗、受不了、默默叨叨多种感受的合集吧。

因为我词穷而pick了这个词,不然很难形容我看完纪录片的心情。



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复读生大基地。但它分有三个校区,我们大家常说的是它的金安补习中心,那里常年有1万复读生(主校区大概高一到高三各5千名应届生)。如常年带复读生的程老师所说,衡水中学是铸造厂,毛坦厂是修理厂。



修理厂的景象,自然更加魔幻一些。

高考工厂其实我们80后不陌生,当年的高中哪个不是流水线?可是这个陪读产业确是我虽有预期却仍被震撼的。一个原本万把人的小镇,平均二陪一的陪读比例,因此常年住着至少四五万人。镇上没有自己的产业,GDP全部靠这所中学。



陪读的家长每天在给孩子“做饭送午饭←→洗衣打扫”之间loop,还得忍受着镇里物价节节攀高,房租水平让大帝都都望尘莫及。



(上为2014年的价格)
三年十几万的开支就认了。倘若遇到孩子成绩下滑,还要被老师要求放弃生意陪孩子。





吴爸爸关了自己的工厂为了陪读,来学校做保安,却依然遇到孩子成绩大滑坡。让做家长的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此父亲跟上图不是一个父亲,这个吴爸爸是我全片最大的哭点,感动哭的。)

如何是好?这些家长只能托举到如此程度了,你让他们去帮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去放弃高考选择其他的路?



除了哭没有别的办法。



(吴妈妈听闻儿子从300名下滑到3000名,除了哭,还是哭。)

家长的无能为力,是他们真的竭尽全力了;即使有不足,恐怕也不是我们几句片儿汤话可以指点的。

在中国很多家庭里,高考真的是最优的路线;甚至在寒门家庭,这是唯一的路。纵然如此,这些能花得起十几万的家长也远没有在绝路上,他们的孩子虽然是裸考,但总可以通过努力去一锤定音地得到相对公正的结果。

而在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还有更多的苦难。国家和家庭面对高考,给孩子提供的是会缠在脚上的毫无弹力的弹簧。韩国EBS的纪录片《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中带我们来到贱民聚集的比哈尔帮,在那里,考试成绩就是新的达摩真理↓



(截图来自韩国EBS纪录片《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压力字幕组)

身份卑微,机会渺茫。于是只好作弊,反正给前去维护秩序的警察塞点钱就可以爬墙↓






纪录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有人在高墙上摔下来死掉。(并没有截图)

我们中国的高考代表了在人群中的排序,印度的高考却代表了生存的权利。



这么一对比,觉得毛坦厂的孩子挺幸福——至少,它每年一万五的考生,能有一万人上本科线。



当然这些本科的含金量,比年年清北自招上百人的衡水中学要低了不少。我想中国的大学像法国那样分了层级——用自招和学业水平衡量的顶级学术高校,和用高考成绩衡量的技术型大学。只是我们没有用两种考试明确地区分出来。



同样用自招、学业水平和高考成绩来综合衡量学生的,还有韩国。

韩国EBS的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描述了一个初中女孩叶媛,她是她所在的小城市那所学校的尖子生。她每天都在不停不停地学习,一刻不停,像个自驱动的机器人。







(本小节截图均来自于EBS《学习的背叛》,B站up主Emancipator_L自翻)

到了复习的季节,每天就睡三个小时,手指被笔磨秃噜皮。



她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韩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热衷于直播自己连续高强度的学习视频来互相鼓励的人群(B站可以围观到很多很多很多)。



叶媛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她要考一所顶级的自律型私立高中。那个学校里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在学高中的知识,在初中阶段早已就学完了高中知识。



而叶媛初三才刚开始追赶进度。



小小一名初中生,就已经懂得努力学习和学习结果完全是两回事。更懂得了效率不仅是自己学习方法的改进,也与家里给安装的引擎动力深刻相关



(这段坐车的理论说得特别好)

竞争是公平的,起跑线却是不同的。联想到我们国内的毛坦厂→衡水中学→人大附中,不也是这样的层级么?——同样今天高考,却有着不同的起跑线。



在悟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之后,她一直努力努力,没有一刻停止过。



当然,她很轻松就考上了那所dream school。



可是即使毕业后的假期,她也一刻没停止过学习,因为“一旦停下,就会落下”



私立高中开学了,当我以为会大圆满结局的时候,旁白的声音响起:这所私立同届395个学生,叶媛第一次考试考了第313名。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虽然有点丧,但以叶媛的学习劲头依然可以努力追赶吧?后话如果我们不得而知,但要记住,其他来自首尔、京畿道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努力,她未必赶得上。

好在这样的私立高中,即使校内名次不足够好的也能上很不错的大学,学校能为她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能帮她补足家长做不到的疏漏,可以说,她为自己寻求了一个更高的更有弹性的起跳弹簧。



上一段那个纪录片中,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就没有叶媛这么幸运了。

这个男生在一所比较好的高中就读,他是通过贫困生救助计划得以入学的。



(本小节截图均来自于EBS《学习的背叛》,B站up主Emancipator_L自翻)

不过触动我的是他姐姐的故事。姐姐在另一所普通公立读高三,正在准备自己的高考前面试,她自己独立完成了厚厚一本校园生活记录本。



韩国大学需要考核三个方面:校内考核(类同于高校的自招面试)、校园生活记录本(类同于高中的学业成绩)和高考。



学生自己完成生活记录本并不容易,如果学校不给于支持,很多竞赛啊,课外活动啊,都没办法参加以丰富这本履历书。





面试的信息,是需要自己搜集的。那些江南妈妈们(差不多等同于咱们的海淀妈妈西城妈妈魔都妈妈etc)会替孩子搜集到最全面的信息,帮孩子筛选好,孩子们只要去面试就好。可是姐姐却只能自己去搜集信息,又要兼顾学业,本身认知就不如江南妈妈们全面,难免会错失很多信息。

好在,姐姐通过了面试。



诚如弟弟所言,这已经成为了一场信息情报竞争



可是,姐姐的高考成绩却考砸了,与大学失之交臂。弟弟说姐姐是他见过的最努力的人,可是努力却没有用。



家境不好的孩子们,没有能抽出大量时间为他们搜集信息的父母,没有能拿出余钱上更全面的竞赛和补习班的父母,自然,在这场升学博弈中拼不过高收入家庭,败下阵来。



就算有最努力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然而孩子们所期望的,其实就是一个努力就有回报的世界。





努力了却不一定有回报,这本该是成年人职场学到的道理,初中生们就早早懂得了。那么,他们的那股干劲儿还能去哪儿找呢?







面对各种不可抗力,不管中国的、印度的还是韩国的家长,都有趣地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条
慰藉之路。






(截自《毛坦厂的日与夜》)







(截自韩国EBS纪录片《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压力字幕组译制)







(截自BBC纪录片《韩式教育》up主:二岛渣民 译制)

也真是有一种鬼畜般魔性效果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又觉得毛坦厂的孩子挺幸福的——可以单凭努力,去裸考。



我们又回到毛坦厂这里。当吴爸爸查到儿子的成绩比一本线高出好几十分时,兴奋地到处打电话。听着他一个个“请的,要请,一定请客”的电话,喜悦快要溢出屏幕,我比吴爸爸还要先哭了出来。




可是吴爸爸努力的手段,除了去学校做保安,陪着孩子,别无他计。这让我想起《学校互换:韩式教育》那个片子里的永昌一家,同样陪读,同样全家努力…↓







(截自BBC纪录片《韩式教育》up主:二岛渣民 译制)

…却似乎高效得多。永昌从来是自己学习,主动学到12点回家,从不抱怨。他是江南区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就是小镇姑娘叶媛想要追赶的那类人。









而他的学习动力是来自于爸爸↓





除了把孩子推送到能力内最好的资源之地来提升跳板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学习的意义,自己从父母那里看到卓越的案例,才是最有弹性的起跳弹簧。







(截自BBC纪录片《韩式教育》up主:二岛渣民 译制)

当然了,毛坦厂和首尔的江南区完全两个世界,就像毛坦厂和西城区也是两个世界一样。这个高考弹簧的弹力,来自于校园和社会环境、更来自于家庭。

让我们回到毛坦厂,陈老师有段话有趣又富有深意↓



家长向孩子托付了全家的期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可是有没有做那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当我们孩子面对沉重的口号,我们做家长的真正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呢?





这种孤胆英雄的悲壮感,我想不是高考该有的;然而,它又真的是那么悲壮……





而最不想看到的,是孩子带着歉意去学习。



至此,这场巡礼讲完了。
扎心么?真的是很扎心的。
可又有什么办法?没办法。
这可以说这是阶层与阶层的差距;也可以说这是钱与钱的差距↓





(截自韩国EBS纪录片《学习的背叛》@Emancipator_L译制)

更多的,这也是认知与认知的差距,眼界与眼界的差距,态度与态度的差距,是际遇与际遇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软性的差距。

而你的肩头,是孩子的起跳点。
---全文完---
希望这场鬼畜,真的是一种青春激荡,而已。






文中动图均来自giphy.com

本文参考纪录片:

韩国EBS纪录片《学习的背叛》@Emancipator_L译制

BBC纪录片《韩式教育》up主:二岛渣民 译制

韩国EBS纪录片《考试是如何支配着我们·印中法德的高考》,压力字幕组译制

央视纪录片《高考》第1/2集——《毛坦厂的日与夜》
朋友们,打赏功能又开放了哦,放马来吧。


    关注 Molly妈妈蜜水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