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用怼炫“智商”

 

LAB | 心理...



学校前段时间开了一个diversity summit,专门讨论少数群体怎么更好的发展的问题,自打川普上台以来,gender issues变成热门的研究话题了,容易发表也容易拿研究基金。我想分享一个我在这个会上听到的研究。

有个词叫做microaggresion翻译成微攻击好了。这类攻击指的是不明显的,可能出于好心而已,当事人或说话者当时都没意识到,但是对当事人的自尊水平和发展机会造成了威胁的攻击。包括语言或行为。



举个例子,可能有一次你在学校的期中考试中拿了年纪第二名,你爸爸听到的第一反应不是你真棒,而是反问,真的假的?或者是表现出一副惊讶脸。 这其实是一种微型攻击,因为这个反应的背后是一种预设:你没可能这么优秀,或者你拿到这次这个成绩肯定是偶然。可能有人会反驳,说爸爸这时候只是为了给反应,表现他对娃的在乎,这就属于好心说坏话。但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大原则错误就是总觉得自己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了,对方应该要能体谅到我的好心。错!首先,作为话语的听者,第一反应一定是把这个信息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从说话者的角度去解读(你这么说不是因为你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是我有问题)。第二,家庭中的小朋友,在小时候所有的价值观,是非观都建立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小朋友的沟通本来就是有偏的,他的预设是父母说的是对的(即使再叛逆,都会内化父母的行为倾向和态度,先不谈成年后的态度转变),这意味着,当他把这个信息解释成我爸爸觉得我不应该得第二名,我不值得这个成就的时候,他自己并不会反驳这个解释,或者说除非经过训练自主思考判断,否则他不会去反驳。

微攻击另一个可怕的地方在于,因为它显得无害,所以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有些人觉得开玩笑而已,另外一些人觉得又没人当真。但其实频率本身就足够有害。一方面,频繁的重复我刚刚描述的场景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被攻击者的自我贬低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形式可能不是直接的觉得自己不行,而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害怕,比如焦虑。尤其是长期的无固定目标的害怕焦虑可能就与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相关。另一方面,这种高频的微攻击形成了一种氛围,为没有任何信息的第三方提供了偏见的基础。设想一下,你们家的一个新亲戚第一次来你家,对你可能处于一个空白看法中,但是你爹对你洗碗表达的看法是“哟,碗居然能洗干净了”。听着像夸,其实是攻击。因为那个亲戚脑子里存住的信息不是你干活了,不是你勤快,也不是你会干活,是你一般不怎么洗碗,而且洗碗洗的也不干净。

人脑有趣的地方在这里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时候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会自动推断,这个自动推断是服务于自己的偏见,以及服务于他们的偏见

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在,同学间,同事间等等。这是为什么爱怼人的人仿佛显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事实上他们不会拥有很有的朋友,或者比较好的家庭支持,还很容易觉得自己委屈,毕竟是属于好心说的坏话。更严重的后果是,如果微攻击形成一个集体的norm,常规,那么有凝聚力的小团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因为总会有人成为日常攻击对象,而他人意识不到,只有这一个人有这种感受,慢慢的工作或学业表现会受影响,退出团体。过一段时间,团体又会找第二个人作为攻击对象,继续恶化。要在家庭,同伴,同事间创造好的氛围的话,大家好好说话,要夸就夸,要指出缺点就指出,千万不能阴阳怪气,傻傻的用怼炫“智商”

|  Xiong ● 过往文章

科学的告诉你GMAT 高一分,录取几率高多少

青少年这个词在美国是个贬义词

生活就是一个8分的你天天追10分的人,还整天被6分的人追

我在美帝参加罢工

上周五,我们系终于迎来了2018学年申请人的访问周

在美帝的第一个春节

手把手教你查本科申请数据

申请选校 | 哥大水么?

申请选校 · 香港新加坡篇

碰上猪队友的助教生活

期末季吐槽

申请-来自内部的一些信息

最后一个月,你的文书要被拯救么

作者介绍 
|  熊郁 · Xiong  |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就读于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发展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研究13-18岁青少年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管理,学业成就的影响。教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教学,也是了解学习者的过程。一个好的学习者背后需要对于认知规律的把握,对行为、情绪发展规律的洞知和对家庭、学校会给孩子的影响的理解。学习箴言:自我管理是你超越自己的唯一方法。
LAB ∙ 认真学习


    关注 HugeGoal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