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专项能力培训第4期】再回上海,房颤综合管理和抗凝治疗仍是重点

 

继7月6日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1期学术活动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功举行,8月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4期暨第五届公济心血管论坛学术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

继7月6日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1期学术活动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功举行,8月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4期暨第五届公济心血管论坛学术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

活动第一天,房颤综合管理与抗凝治疗专场如同八月上海天气的热烈,上百位专家、医生不畏骄阳汇聚在医院3号楼会议室,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就房颤的预防筛查、房颤与伴随疾病的治疗策略、房颤抗凝以及抗凝出血管理等多个话题展开沟通和讨论。现场参会医生踊跃参与提问,与会专家互动答疑解惑,参会医生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现场照。
开幕致辞

马长生:房颤综合管理需要患者更多参与

 马长生教授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在视频致辞中强调,对房颤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房颤患者更多死于心衰,其次是卒中、心梗等,因此在做好抗凝、导管消融治疗的同时更要强调综合管理。房颤综合管理需要患者更多参与,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目的正是为了提升我国房颤的治疗水平,使患者在各方面得到更好更合理的治疗。

刘少稳:基层抗凝比例低,房颤管理亟待提高

刘少稳教授致辞。
刘少稳教授在致辞时用一组数据展示了我国基层社区的抗凝现状。一项对上海松江地区60岁以上4万人的调查,共发现房颤患者800多例,抗凝的房颤患者仅占5.9%。关于未抗凝的原因,25%患者不知患有房颤;35%有房颤但无症状,认为不需要治疗,遂未就诊;约35%的房颤患者就医,但医生未予抗凝治疗;医生建议抗凝,但患者未行抗凝治疗者仅占3%~4%。刘少稳教授强调,我国基层社区的房颤抗凝比例远低于大型医疗机构统计的30%院内抗凝率,房颤管理亟待提高。

刘玮:医学继续教育有利于个人和学科发展
刘玮处长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教育处刘玮处长长期从事从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规培和继续教育,包括学历学位教育的管理工作。他称,医务工作者的学习伴随工作全程,随着年龄增大,个人精力和学习能力在下降,但是医学知识和信息更新却越来越多越快,医务工作者如何让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相匹配?如何让知识技能的发展呈持续性,最终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和"大家"?刘玮处长认为,医学继续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学科发展和个人发展都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于线下线上同时进行,为医生提供了良好的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和平台。
房颤综合管理专题

廖德宁:房颤筛查
廖德宁教授作报告。


上海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对房颤筛查的相关问题进行报告时提到,由于"房颤易患人群"庞大,进行甄别和筛查对房颤卒中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房颤筛查的方式多样,其中长程连续心电监测的检出率最高。同时,房颤负荷与卒中具有一定关联,应综合考虑。此外,术后房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房颤,值得关注。
刘少稳:房颤合并心衰的治疗
 刘少稳教授作报告。


刘少稳教授结合最新临床证据,介绍了房颤合并心衰的机制、危害以及相关治疗进展。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宜进行室率控制。慢性期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控制室率,急性期可选用胺碘酮。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更新,相关指南对于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推荐级别也不断提高。多项研究证实,导管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其治疗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戴秋艳:房颤与高血压

戴秋艳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戴秋艳教授在房颤与高血压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房颤与高血压的危害大,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可控因素。房颤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高血压治疗为房颤的上游治疗,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降压及抗凝治疗使卒中风险最小化是重中之重。
王毅:房颤与冠心病
 王毅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毅教授强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既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也是房颤的危险因子,诊治房颤时要注意控制好危险因素。冠心病和房颤互为独立预测因子,有时互为病因。房颤是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治疗,要注意兼顾冠心病的特点。
房颤抗凝治疗专题

凌智瑜:房颤导管消融及围术期抗凝策略
 凌智瑜教授作报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凌智瑜教授指出,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围术期血栓风险增加,指南推荐抗凝治疗,且不需要肝素桥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用于导管消融术患者。术后需口服抗凝药2月,是否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取决于患者是否为卒中高危人群,而非房颤类型、消融术式及复发风险。

李红莉: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李红莉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李红莉教授就老年房颤特点、抗凝面临的挑战,老年房颤抗凝策略等话题进行了讲解。老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高,迫切需要抗凝治疗。虽然老年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高,但仍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最后李红莉教授称,NOACs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应用需要更多临床证据。

曹江:NOACs逆转剂最新进展与ACC口服抗凝药患者出血管理的决策路径专家共识
曹江教授作报告。


出血管理作为优化抗凝管理的一部分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特异性逆转剂的问世,口服抗凝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旦发生出血,特异性的逆转剂可以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重启抗凝。近日,达比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达比加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拥有获批的特异性逆转剂的NOAC。上海长海医院曹江教授强调,完善的管理路径离不开高效的管理措施。
周国伟: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策略
周国伟教授作报告。


针对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国伟教授强调,必须对每位患者进行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抗凝合并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风险,但可能增加出血,应平衡疗效与安全性,针对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推荐氯吡格雷为P2Y12抑制剂首选,NOACs有可能逐渐替代华法林。此外,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缺血或出血,必要时调整方案。
李京波:聚焦肾脏安全性,探讨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的选择
李京波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报告称,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不等于具有肾毒性。毒理研究证明,达比加群本身并无肾毒性。达比加群不经CYP450 3A4代谢,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几率小,最大程度减少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对于轻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达比加群疗效、安全性有保障。
卢晓峰:房颤合并左房血栓一例
卢晓峰医生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卢晓峰医生报告了一则房颤合并左房血栓的案例。他总结称,针对口服华法林抗凝但仍有左房血栓的房颤患者,可考虑使用NOAC溶解左房血栓。至于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NOACs可替代华法林。

王杏杰:房颤患者华法林抗栓治疗病例分享

王杏杰医生作报告。
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杏杰医生作为社区医生代表,分享了两例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房颤病例。一例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栓,出现医疗纠纷;另一例患者对华法林超敏。之后,与会医生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基层管理进行了讨论,为广大基层医生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有益指导。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张莉娟┆美编 柴明霞┆制版 刘明玉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关注 心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