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龙川作家作品专辑:来自心底的呼唤

 

回首是春,俯首是秋,时光的车轮在无休止地转动。...






❂ 编者按

3月,龙川县作家协会携手龙川一中川流文学社,挖掘培养龙川文学新秀,联合举办了第二届“龙川文学新秀杯”征文活动,以充分补充龙川县作家协会的新能量,一等奖作者破格吸收为龙川县作家协会会员。此次征文活动以“龙川客家文化”为话题,近日比赛结果已揭晓,特选刊部分获奖文章,和您一起感受龙川别样的风俗习惯,约您一起体会河源独特的客家文化。

豆腐飘香

■吴月梅(成人组一等奖作品)

回忆,恍若天边的片片云彩,投下了仙女般的身影;回忆,又恍若大海的朵朵浪花,扑腾起银铃般的欢笑。在凝眸的一呼一息之间,我的回忆里却飘来淡淡的清香。诗云:
梦回山边小屋,几许桐花飘荡。
犹忆庭边倩影,似闻豆腐飘香。


豆腐,是我们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因其营养丰富,质地滑嫩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小时候,常常看着妈妈拉磨碾豆浆、做豆腐、酿豆腐,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四五个小时,妈妈总是累得直不起腰,但看着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却乐呵呵地笑着……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吃不起大鱼大肉,幸有豆腐能给我们解馋。记得有一次过年,在半月时间里,妈妈做了三桌豆腐给我们吃。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我重了四五斤。现在想来,我有一个硬朗的身体,全得益于妈妈的巧手,更来源于块块豆腐的丰富营养。

时光荏苒,一眨眼我师范毕业了,分到了乡村小学。我从没想过,作为一个教师的我竟会与豆腐如此结缘。诗云:

昔我往矣,寒风漫吹。

今我来思,豆腐凝脂。

夜半披衣,赚钱充饥。

我心伤悲,谁共与知?

我是一个不孝女,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喂养大,赚钱供我读书,一心盼我跳出农门,可我却不听劝阻,执意身嫁农门。为了建几间属于我们的房子,在先生出门打工的日子,我和家婆毅然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那微薄的四百多元工资,是远远付不起昂贵的建房费的,于是我便想起做豆腐。

那年我二十二岁,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磨豆腐的情景:

周五傍晚,我先洗好豆子,泡上水。次日凌晨三点多起来,装好磨浆机,在出口处系上豆腐袋,放一个桶,把豆子放在磨盘上的漏斗里,打开电阀门,不时往里加点水,在轰隆声中,大概半个小时就把豆浆磨好了。

第二道程序是榨豆浆。刚磨出来的豆浆是含有豆腐渣的,需要过滤,我把豆浆连袋放进缸里,不时加上一些热水,左右甩动袋子,让里面的豆浆渗出,最后只剩下豆腐渣。

然后把这些豆浆放进锅里煮,煮开后装在桶里,待稍凉再用。在这会儿时间,我便摆好一张桌子,放上豆腐模,摊上豆腐帕。称上七钱石膏,和水调匀,倒进缸里,挥动铲子顺时针搅动,待豆浆变稠了便罢,盖上盖子。二十几分钟后,打开盖一看,缸里便成了豆腐花了。我把它们一勺一勺舀进豆腐模里,弄平,然后拉上豆腐帕,盖好配套木盖,压上几块大石头。于是桌子四周便哗啦啦地流着豆腐水,不久,水流干了,豆腐也便好了。拿掉石头和木盖,掀开豆腐帕,我拿起小刀,用两根方条为尺,横切十二刀,竖切十二刀,一桌豆腐便分成了一百多块,再把它们一块一块放进装有凉水的桶里,便大功告成了。其时天已大亮,我家婆便挑着去村里卖。一桌豆腐除了成本大概能赚十元钱,一月四周,一周两桌,这八十元钱便是我和家婆的伙食费。那段日子,因为熬夜,近一米六的我仅重四十公斤。暗夜无边的日子,泪水一次次湿透枕巾……

那些日子,是妈妈一次次的安慰和鼓励支撑我挺过来,是那淡淡的豆腐香,伴我走出困境。

没有人的人生永远都是风雨,后来,我们不但在乡下建了房子,还在县城有了安身之所。昨日回乡,漫步林中思往事,眼前光景又一年,诸多感慨顿涌心间,聆听夫儿在车上的欢笑,阳光下,我亦浅浅含笑,记忆深处,又飘来淡淡的豆腐香……
 
龙川客家人与黄酒

■张惠琴(成人组二等奖作品)

巍巍螯山山麓、滔滔东江两岸——文明古县龙川,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这里清新的空气中,常常飘散着的醇醇的甜甜的酒香,便是黄酒的味道。是啊,客家人居住地怎能没有黄酒呢?

每到冬季,田里的稻谷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勤劳的人们开始收割稻谷,能干的客家女人便开始张罗酿黄酒。她们三三两两仿佛约好了似的,纷纷挑着金灿灿的满满的一担糯谷,笑吟吟地来到村头,给谷子加工。这虽也是碾米,却只是简单地去壳,取得黄黄的糙米。

此时,原先满满的一担谷子只剩下不到一筐糙米。女人们把米倒入木制饭甑里,浇上水,放到大铁锅里蒸,往灶下烧起旺旺的火,熊熊火光给女人的笑脸镀上一层金色。

约一个小时,特有的米饭浓香便蔓延开来,引得嘴馋的村人前来品尝。主人也不气恼,反而微笑着递过满满的一碗。主人坚信:有人来品尝酒饭,暗示着这酒酿得成。不知不觉,这一递一尝中,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等饭放凉,舀起一勺倒入早就准备好的干净的酒翁中,撒上一层酒饼粉末,再一层饭,一层酒饼粉末,如此这般,直到把饭全部放入酒瓮中。盖实盖子,再把酒瓮抬进箩筐里,并在酒瓮与箩筐之间铺上稻草,稻草使酒瓮不至于倾斜,还能保温。由此可见客家人极其细致的一面。

然后抬到屋角,静静地等待酒发酵,等待美好生活的到来。

可不是吗?客家人的美好生活哪能离开黄酒呢?

客家人有婴儿出生,婆家便拿出早已酿好的黄酒,与炒好的家鸡肉一起煮,给产妇和孩子增加营养,哪家白白胖胖的孩子不是得益于黄酒的滋养呢。每逢有人来祝贺,也一定以鸡肉酒相待。

女儿长大后,照例要出嫁,妈妈便准备好荷包蛋酒。新娘含着泪,一口口吃完,带着许多不舍和希冀,从此辞别了熟悉的娘家,去往一个崭新的家。

客家人百年后,后人往往也是带上黄酒来祭奠。清明时节,在芳草萋萋的山坡上,人们烧上一炷香,倒上一碗滚烫的黄酒,一边和长眠的亲人拉家常,一边端起酒碗,缓缓地轻轻地把酒洒在黄土地上,土地美滋滋地喝光了酒,便是亲人喝了去。这酒使活人和逝者有了最亲密的沟通,彼此得到了最好的慰藉,多少恩怨一笔勾销,多少敬意多少思念多少祝福都在不言中。

不仅如此,客家人平时也离不开酒。

客家男人要外出打工,女人炒几个家常小菜,温一壶黄酒,一家人就都捧起大碗,一饮而尽。从此,在外漂泊的客家男人,再苦再累,一想起温馨的家,口中隐约升腾起黄酒香味,便会充满干劲。

过年时,天南地北的亲人回家团聚,除夕夜的团圆饭,酒依然少不了。大家就着黄酒,大口吃着肉,分享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展望着来年的梦想。醇醇的,是亲情;甜甜的,是生活。

巍巍螯山长绿,滔滔东江长流,客家黄酒文化也将源远流长。客家黄酒,不仅仅是酒,它已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龙川客家人用勤劳、细致、热情开创的美好生活。



走进围龙屋品味客家文化

■龙川一中高一10班  钟依灵(学生组一等奖)

古朴斑驳的院墙下,一朵小花正含苞待放。走进这雅致的古墙,却又似走进花苞中。层叠的花瓣皎洁精致,藏着多少未知的故事。迷人的屋宇环环依偎,它有着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名字——围龙屋。  ——题记

围龙屋,顾名思义,就像一条盘卧在地上的巨龙,层层包围的深居中,亦有着严明的观念和约定俗成的规矩。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徜徉在优美静谧的围龙屋中,历史的光影在恍惚间稍纵即逝。只有千百年前一砖一瓦精心搭建的围龙屋,还在无言地见证变幻的历史。围龙屋始建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其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由于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历史原因辗转至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因此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围龙屋的建筑面积少则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中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在这合抱状的围龙屋中,不仅蕴含了能工巧匠的智慧,更映射出客家人民团结一致、聚族而居的习性。

围龙屋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一个“围”字,围是为了抵御外族侵略和追兵袭击,也是客家人对中原建筑礼节的沿袭和推崇。在层层叠叠的围龙屋中,有地位的长者居住着中心的位置,子孙则环居在他的周围,这不仅体现了其尊祖崇宗的伦理思想,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客家人悠久的中原文化沉淀。

走进这庞大的围龙屋建筑,你会发现,厅堂、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及居室等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十分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这一个个巧夺天工,浑然一体的围龙屋建筑,凝聚了历史先人的勤劳和智慧,也在现代建筑师的书页中,留下了浓厚的色彩。

庭间的溪水在默默地流淌,仔细端详这清澈了千年的溪水,但见一栋栋庄严的屋宇恢宏壮丽,掩映其间。围龙屋一般依照坐北朝南的地势建于缓坡,既可以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又便于防御外敌的侵略。同时,前低后高的格局使得房屋外观雄伟壮丽、层次分明,屋内阳光充足,空气温润。冬季更可抵御寒风肆虐,夏季又有凉风徐来。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围屋外,田地里,客家人边插秧,边唱起了山歌,悠悠旋律响彻山间,禾苗在舞动飘荡,山间的树叶随风飘动,形成阵阵波浪,宛如波涛浪水,汹涌澎湃,冲向山下。

围龙屋以其那错落有致、雄浑古朴的韵味,秩序井然、规模庞大而浑然天成的气势说着龙川的客家文化。庭前的水依旧清澈,美丽的花儿开了又谢,唯有那客家文化经久不衰。



来自心底的呼唤

■龙川一中高一21班  曾嘉丽(学生组一等奖)

回首是春,俯首是秋,时光的车轮在无休止地转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牵扯四季轮回。它是经过时间的洗涤积淀下来的精华,流芳百世。——题记

龙川是一个很普通的贫困县,它小得让人觉得住在这里很可怜,总觉得缺少一种奔驰于旷野的资本与条件。但是,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岭南古城——龙川的我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岭南文化特别钟爱。

客家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中华大地上,客家文化也因此约定俗成。无论是美妙绝伦的打马灯,还是让人垂涎欲滴的酿豆腐,还有历久弥香的酿酒,抑或是扣人心弦的客家山歌……它们共同组成了岭南最美的文化。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郎唔爱郎……”此时此刻听到的歌声淳朴而又真实,优美的旋律,华彩的前奏,丰满的和声,倏然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走进细看,原来是一群钟爱客家山歌的爷爷奶奶们在清晨引吭高歌,他们唱得如痴如醉,听得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每日清晨,爷爷奶奶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在自我陶醉,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喊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虽然客家山歌不像奇峰突兀,峭石峥嵘,景色秀丽,令人叹为观止的霍山那样震撼人心,但它是客家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客家的风俗民风,情义友爱回荡其中。客家山歌文化承载的是古邑龙川千百年来的文化古韵,承载的是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常言道:“山歌唱得心花开,山歌解得千年愁。”岭南文化的四朵奇葩之一——客家山歌文化理应被传承。

也许你会说,一群顽固不化的老爷爷老奶奶的世界我们不敢恭维,我只喜欢摇滚,流行音乐,小夜曲。什么“陪你度过漫长岁月”,“小幸运”,“南山南”啦才是我的最爱。但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心系民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我们更应当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我们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风俗,这就像不同的酿料酿造不同的酒一样。客家山歌源于劳动,它因自身的朗朗上口,质朴纯真而出名,曲中夹杂着客家的乡土气息,掷地有声。

客家山歌文化——来自老一辈心底的呼唤,就如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是整个社会的灵魂,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哺育着生生不息的龙川人。

客家山歌文化——来自老一辈心底的呼唤,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时间的洗涤积淀下来的精华,体现了客家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和谐美好的龙川史。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为了追求轰轰烈烈的生活而殚精竭虑,停下来后,发现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的平淡。对于客家山歌,我们或许不能很好地传承,但我们对它应当保持一种敬仰的态度,留住心底的那份纯真,让来自心底的声音亘古不变。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有一片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有一片空白,使人神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雄浑;一句呼唤,歇斯底里中不忘留有一片空白,引起令人深思的似水流年的无限遐想。

来自老一辈的心底的呼唤,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声音: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一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来自老一辈心底的呼唤,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希望客家山歌飞得更高,如鹰击长空般仰天长啸。

客家山歌的音符穿越了大地,在古邑龙川上流淌;客家山歌的号子划破了寂静的律动唤醒了夜空,在岭南小镇上飘落;客家山歌的律动唤醒了农家懵懂少年的心激起了朵朵爱情的浪花。
第二届“文学新秀杯”征文获奖名单
 
成人组:6
一等奖:1人
  吴月梅
二等奖:2人
骆心慧  张惠琴
三等奖:3人
黄球梅  龙康林  邹金棠
 
学生组:26
一等奖:2人
高一10班 钟依灵    高一21班 曾嘉丽
二等奖:8人
高一10班 张雯迪    高二14班 袁丽娟    高二8班谢懿菲 
高一6班 叶滢嘉     高二8班  徐伟清    高二3班骆锦鑫
高二13班 邹莉      高一17班 魏怡甜
三等奖:16人
高一5班 魏晶晶    高一18班 袁曼琳    高一23班袁圆
高一24班 袁征     高一9班  袁演冕    高一13班李曼琦
高二15班 黄丹     高一2班 杨志贤     高一21班 杨振延
高一23班 魏茹芸   高二16班 李梦娜    高二7班黄舒悦
高二2班 刘焕达    高二14班 钟莹琳    高二8班  叶媚
高二14班 杨文英
【东江征稿启事】
本报《东江》副刊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赐稿。来稿体裁不限,内容要求健康积极;邮件主题请注明栏目、体裁、题目、字数;来稿均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需用笔名者请注明)、准确的联系方式及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投稿作品严禁剽窃、抄袭,文责自负。

投稿信箱:846162348@qq.com

微信号:846162348

PS:禁止一稿多用


    关注 河源晚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