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见远:Pivotal Cloud Foundry乱战各种云

 

公有云PaaS和私有云PaaS谁更有前途?火热的Docker会胜过CloudFoundry吗?企业上云从改造老应用开始、还是从新应用开始?...



不久前听Pivotal大中华区总经理刘伟光的采访,谈他如何在中国开拓PaaS市场。刘伟光是特别善谈的人,针对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听完让人觉得脑洞大开。如果是做报纸、杂志,要想以有限的篇幅归纳总结刘伟光的观点,将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你会感觉他讲的东西干货太多,难以舍弃。在线发布倒是没有这个限制,可以略加整理、原原本本地呈现他的观点和论述。

(以下内容根据Pivotal大中华区总经理刘伟光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践行见远:Pivotal Cloud Foundry乱战各种云


我上次跟大家见面是2015年四季度,那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践行见远”,跟我今天讲的差不多。我们真正在中国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市场上进行实践,而不是在炒作。我们真是在很多的企业级客户,甚至高端企业级客户,扎扎实实地做这些事情。我们通过实践,能看到未来整个中国的市场大的趋势。希望今天跟大家也分享这样一些信息。
从广撒网到聚焦高端
2015年,Pivotal在中国通过战略回缩,聚焦高端客户,收获颇丰,中国市场增长率超过300%,销售额占和客户数量都占全球第二。


今天的一个主题,是我们今年对Pivotal整体的定位。我写一句话:“植根于中国市场,发力于高端企业”。“植根于中国市场”,为什么不是扎根,而是植根呢?是我们在市场中埋一颗种子,我们会深入的扎根于本地化战略,与中国市场的本地国情和目前的形势做很好的匹配,在政府相关的市场上进行发力。另外跟很多本地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将我们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产品与他们的应用解决方案相结合,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映射了我们真正的本地化战略。


刘伟光在白板上写下发言主题
“发力于高端企业”,大家可能陆续听说过Pivotal的故事,零零散散的,但市场的声音不是特别多,大家可能听说过Pivotal在12306、中国建设银行等客户的故事。其实我们从2015年开始整个战略就有一个回缩,我们不再做那种中小型企业的市场拓展。在早期2011年我来这个岗位时,发展Greenplum客户,最早都是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互联网企业,逐渐我们从2012、2013、2014年开始,大数据产品已经全面转向了金融业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电信市场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份额,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大的物流公司。同时我们也在公安、媒体行业也有斩获。

从2015到2016年,随着我们PaaS产品——Pivotal Cloud Foundry(简称PCF)推出之后,我们更注重于对高端市场的聚焦和耕耘,这是我们在整个市场上定位的很大的特点。我们Pivotal自己的队伍会聚焦于这样的新的领域,我们会逐渐把整个展现回缩到高端企业市场,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运营之后,我们发现: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去实践和开拓云计算、大数据的,数来数去还是集中在这些高端企业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才有真正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需求。

为什么我强调高端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历史应用、云应用、大数据,所以他们规模一定不小。很多客户跟我讲,做了IaaS之后,只是解决硬性资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因为你采购、购买、消费都有成本,还有在软件上的,所以你有这种需求,你有历史遗留的应用,一定需要做这些东西。我很快会发布中国政府类的机构做很大的云项目,非常典型,这个企业贯穿了很多的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过去都打通,比如A部门、B部门要调度,需要申请文件,非常复杂,效率非常差。所以干脆他们就打通所有部门,所有部门的应用都往一个上面去丢,通过安全隔离技术,让每个部门不能相互看到对方的资源,所以开发周期的节省、管理复杂度的提升,同时能实现系统之间的方便和快捷性,这是打通了很多平台之间的接口,是PaaS非常典型的情况。

2015年对于Pivotal全球和中国来讲,都是里程碑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的软件销售增长率创历史新高。尤其是PCF增长率非常高,中国市场增长率超过300%,销售额占和客户数量都占全球第二

2015年,我们成功签下了三个重要客户,这也印证了我们为什么要扎根中国高端企业。第一个是平安集团,平安集团不只是做保险,也不只是做银行,平安有三块:保险、银行、投资。平安银行也是我们Greenplum老客户。

去年第二季度,我们成功签下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在中国是以科技兴行闻名的,IT技术水平在中国银行业有目共睹,很多大银行都对其口碑非常认可。招商银行经过筛选之后,选择了Pivotal作为它的合作伙伴。招商银行上云计划,就是希望更多的应用能够逐渐迁到新一代云平台上去,Pivotal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四季度我四下台湾,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签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合同——台积电。台积电是世界上第二大半导体公司,第一大是三星。台积电有很多工厂,每个工厂承担不同的生产任务。未来两到三年,台积电关于所有Apple处理器生产线的生产、管理、软件都会部署在PCF上。这是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非常重要的案例。

除了这些案例之外,我们还在媒体行业、电力行业都有所斩获,例如北京电视台深圳电力
观点一:公有云PaaS  vs. 私有云PaaS
中小企业对公有云PaaS有需求,不过需求不刚性,主要是把应用和数据托管在这上面,节省管理开支。大型企业和政府会倾向于行业云、私有云PaaS。


有人问,公有云PaaS发展怎么看?很多企业是初创型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应用一定不是特别多,或者没有很多历史包袱,自己搞一套PaaS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一年有十亿预算,五亿花在硬件上,四亿花在软件上,一亿花在管理、培训上。云计算可能会把这10%变成3%或者2%,可以节省很多投资,把管理成本降低。这是云计算的本质。

但如果你的企业只有很少应用的时候,你即使上了,你发现节省的成本达不到你的需求,不解渴。你原来花的钱就很少,原来花十块,现在花八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上公有云之后,你不用再自己招人,不用自己买服务器,自己构建环境,自己做中间件,自己做开源软件,你可以很轻松使用公有云,包括亚马逊等。现在你看到初创公司,我认为80%以上的初创公司都在选择公有云,这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一条路,而且节省成本的开支。

关于公有云PaaS有没有前途的问题,我问澳大利亚的一个销售,澳大利亚的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会信任亚马逊吗?他们说非常信任。因为澳大利亚文化和美国文化语言相通,所以他们对美国文化接受程度比较高。而且对美国企业的监管没有我们这么严格,所以他们认为亚马逊提供的企业级服务或者安全隔离技术可以满足他们需求,节省他们的投资,精简机构,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有很多非技术因素的限制,所以中国很多行业纵向搞云,从传统数据中心一转身变成云中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很多企业是贯穿型企业,横向的,比如中国的金融、教育、税务、烟草、电力、国税,这些行业都是纵向的,从全国总部到分支机构,都是这样的行业,这样的行业在构建自己面向这个行业的私有云。

在中国大的背景下,你说服这些客户立刻上公有云,有几个很大的壁垒:第一,安全性是首先的考虑,中国是不允许把数据拿到由美国托管的数据中心里去,这是政治或者文化问题。第二,复杂的技术与管理体系的考虑,中国的传统是我们自己很多大型企业,几乎100%的大型企业,保险、证券、电信都有自己的IT人员在维护、管理这个系统,IT系统内部的开支非常大,如果云计算全部上公有云,对体制也是很大的冲击。他们自己搭建公有云,自己搭建私有云,或者混合云,在中国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大化利用已经投资的这些成本、软件、成本、人员,同时利用工具平台帮助转型,实现云计算。

公有云PaaS的前景,再往后五年我不敢说,今天我认为,如果基于看到现在上公有云的客户,第一,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客户,这些客户没有高端企业那样的一些刚性需求,也没有大数据需求,也没有云计算需求,他们上亚马逊,上阿里巴巴。我看到这些公共云服务商发布Hadoop服务、docker服务。但是我相信现在上公有云的这些企业,他们没有这些刚性需求,他们更多的需要是IaaS服务,只是把应用和数据托管在这上面,节省他们的管理开支。而中国公有云的目标是尽快学习赶超AWS,利用规模效应实现收支平衡。

中国的IT发展曲线,上面是最高端,再往后是制造业、传统行业,这指的是IT的成熟度,再往后是中小企业。我认为这部分中小企业让它上公有云PaaS,其实它们的需求没有那么刚性。因为,第一,应用不够多;第二,数据不够复杂;所以上了PaaS之后,对它的好处没有那么明显。中国有很多限制,其实能够在公有云上实现PaaS好处的是这些高端企业,但是由于技术和中国国情的一些原因,让这些企业都搬到公有云上,即使是阿里云,都非常难。技术上,高端企业的IT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他们的业务、应用和基础架构都是比较复杂的。

客观说,公有云公司在IaaS层面要能满足要求都比较困难,更不要说以应用为中心的PaaS了。当你去跟政府谈,如何让政府上云。今天中国的很多政府还在独立搞云,还在独立启动云计算项目。这两个浪潮一定是相互推动的,一方面我们的国内公有云服务商希望政府上云,国产品牌和国字号的结合,这是一股力量。另外一股力量是中国企业无论是大企业、传统企业还是政府,都在构建自己的云计算项目。

在中小企业公有云PaaS上,我认为今天没有刚性需求。换句话说,在公有云上发布企业级PaaS没有刚性需求,但是在公有云上做docker、做容器有需求。因为容器技术是一个非常容易让开发者上手的技术,很快可以把应用打包成容器镜像或者容器FIVE发布在公有云环境中。如果发布轻量级的docker,在轻量级公有云PaaS平台上,在今天有市场。但是企业级PaaS,至少五年之内,看不到很刚性或者很强的发展背景。
观点二:Cloud Foundry vs. Docker
今天,Docker非常火。但是大家不知道,Cloud Foundry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基于容器的。


为什么今天很多人知道docker,而不知道PCF。Cloud Foundry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而docker是让使用者能迅速使用、简单易用的容器型工具。这就是为什么docker这么火。它是轻量级的容器工具,能够实现应用环境的快速迁移,屏蔽了很多开发者在管理上的复杂度。这是docker火起来的重要原因,因为用笔记本电脑随时可以装、随时可以发布、展示,在环境当中可以测试,有非常好的易用性。

但是Cloud Foundry从第一天开始也是基于容器的。你知道吗?Cloud Foundry在给客户报价的时候是以什么单位报价呢?就是以容器的数量。换句话讲,我们也是做容器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容器做成单独打包、销售,我们只是把容器作为我们平台当中的一个容器层而已。我们在这个容器层中可以看到,这个容器层的片当中有一条线,叫价值链,下面是容器的管理、容器的编排、容器的镜像、容器的文件、容器的仓库等等。上面是我们面向企业级应用。

什么是企业级应用?举几个方面的例子,第一,企业级的应用架构,Spring是使用最广的Java应用框架。而现在云原生应用则通过我们的Springboot、Spring Cloud,可以让云原生应用自动平滑的部署的PaaS平台上去,这是我们天然的优势。这样企业级应用无论是传统的三层架构还是基于微服务的云原生架构,都可以很好的运行在PCF PAAS上。第二,持续集成、持续发布,这是Devops的关键。PCF本身实现了Ops层的封装,通过API化实现与应用有关的资源分配,配置管理等能力。PCF的产品体系整合了Dev全生命周期的工具集。如Jenkins、Gitlab等一些工具。第三,数据服务,例如MySQL、RobbitMQ、Redis、GemFire、Cassandra、MongoDB,这是我们天然的优势。这些是企业级PaaS的内容。我们还有对应用的发布管理,一键发布、持续集成、Root管理、APM日志、ELK搜索引擎。这些功能很多都是docker生态圈目前还做不到。

PCF提供多个层次的企业级功能。在系统层,安全管理、健康管理、计费管理、容器编排、容器调度。在容器层,docker只是一个容器,上面有Mesos、Kubernetes、马拉松、Swarm这些工具,是非常大的生态圈,帮助docker往上成长。docker生态圈是非常好的生态圈,很多公司基于这样的好工具在帮它往上增长。到今天为止,虽然在往上长,他们还集中在容器编排、容器化、调度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相互的竞争。Swarm是docker自己发布的,和Mesos、Kubernetes是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个生态圈可以看到国内的一些创业公司、客户在这个领域上非常犹豫,为什么?你只选了docker是没有用的,上不了企业应用。

如果你的企业应用不够复杂的话,这个企业级PaaS就不用谈了。一旦上企业级PaaS,一定有多种应用,你可能有几百个容器进行维护,如果没有容器的编排、管理,这个容器根本利用不起来。你装三个应用没问题,如果装上百个应用,管理非常复杂。所以容器的编排和调度管理是一门学问。Google在做,Mesos在做。如果docker生态圈再往上长,除了容器编排和管理之外,再做用户层面的持续发布、持续集成、安全服务、路由管理、应用程序打包,倒是也能实现企业级PaaS,但是要选择五到八种工具去组合成这样的功能。

换句话讲,如果一个大型企业有云计算需求,想走docker路线,他的开发团队需要有500人规模,什么样的公司有500人的规模?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他们做docker是非常正确的路线,他们对开源掌握得非常好,有天然的文化。他们不怕多,他们可以手里掌握几十种docker工具,这是非常好的、良性的生态圈。但是对企业客户来讲,他们讲究的是效益、时间、管理、维护成本。如果交给一个公司来做,再组合十多种不是这个公司控制的技术,危险程度非常高。客户理性选择的时候会发现,我选择了你,还要选择很多种其他工具。虽然docker很易用,但是上面的工具非常复杂,谁来帮助做呢?国内开源做得好的公司就是BAT,但是它不出来帮你做开源的生意。这是企业级客户在选择docker非常两难的局面。

总之,docker这个技术很好,但是往上实现的方向看不清,生态圈比较多,工具很多,要进行组合,复杂度非常高,但是企业级等不起,他们不可能为这个要开发一年的时间,而且要招几百人来做。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客户的IT部门,觉得自己有10来个人就可以利用Docker打造自己的PaaS平台。而我们的PCF有硅谷上百人的研发队伍在不断快速演进功能,同时还有基金会里其他强大的伙伴公司在围绕Cloudfoundry进行开发。这种专业对比在未来的发展是越来越明显。

docker和Cloud Foundry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不是竞争的关系。Cloud Foundry基金会有几十个成员,docker公司也是成员之一,也在不断关注Cloud Foundry生态圈的发展。docker和Pivotal以及其他公司一起在建立OCI,就是整个容器未来的标准。

PCF在1.6版本已经发布了对docker镜像的支持,我们在台积电的项目中已经把docker装到了Pivotal里面去。Pivotal容器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自己的容器,一种是可以支持docker的容器。如果你有100个容器,其中50个给Garden来用,另外50个是你原来自己已经有的,可以打包到PCF里。所以docker和Cloud Foundry在大型企业真正的云计算项目中可以相互助力,打造一个强大无比的PaaS平台,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打过它。这是被高端企业验证的,中国的企业也好,奔驰宝马也好,福特汽车也好,还包括雅虎,验证了这些企业级PaaS的能力。PCF和docker结合在一起,加上我们的数据服务Data Service,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打过它。

过去我们比较少谈容器这块,容器只是我们产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顺应市场的变化,把容器作为新的高度提出来。我们跟很多客户谈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一个以容器为核心面向数据的企业级PaaS平台,所以既能让企业既满足上docker的想法和需求,又能够通过PCF实现易用的企业级安全管理、应用管理和数据服务。所以说,如果企业选择docker这样的路线,其实选择Cloud Foundry是非常好的方式。

另外给大家透露一点,如果你们看docker生态圈,会发现两个词特别火:Kubernetes、Mesos,这两个有重叠的地方。在现在PCF 1.7Beta版本已经支持Kubernetes,Kubernetes的东西可以集成在我们PCF里面去。对Mesos的支持,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的消息,整个PCF未来研发的方向会对docker生态圈工具有所倾斜。但是我们研发会很理性,他们不会盲目地说市场要什么就做什么,会看生态圈未来的发展,谁会占上风,才会做主流的技术集成。我们不会在这个圈里去PK docker,我们认为大家是平台,容器是我们平台当中必不可缺的组件,我们自己也是做容器起家的,只是我们把容器作为工具,没有把容器作为单独的开发工具来做。这是我对市场的一个澄清。

台积电的案例,间接回答了经常有人提到的Docker vs Cloud Foundry的问题。当时是12月份,docker已经非常火了,我们最后谈判,一对四,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到底选docker还是选PCF,后来客户还是选择了PCF。故事非常长,这里就不多说了,只再重复一遍:一对四的谈判,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PCF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也是PCF为全球最著名的电子制造业做出贡献的一个案例,是我们在第四季度可圈可点的案例,由中国市场贡献的。
观点三:改造老应用 vs. 建立新应用
如果能把客户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解决了,客户愿意出价1000万,如果做一个试点项目,客户只给50万。


有记者问,企业上云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大的顾虑就是,需不需要对原来的应用进行改造,您怎么保证它上云的时候更加平滑?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我这几年来思想、心路历程的变化。最早做PCF的时候,包括做深圳超算中心、永辉超市、苏宁,我们遵循美国的想法,让客户走向云原生,从第一行代码开始,走向微服务,实现最理想的云计划。但是现实打碎了我的想法。一个CFO跟我说,刘总你要能把我现在的问题解决了,我给你一千万、两千万,你如果做一个试点项目,我给你50万。

例如一个电力企业,门户应用确实很适合这个云,应用很轻,很快就上线了。但是这样的应用改造完没有意义,电力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这个门户上,而是整个电力维护系统的管理,但是它的传统应用都是web server来写的。十年前写的轻量级应用,今天看是重量级应用,一个包四五百兆。这个时候做不做改造?一定要做。我们工程师在美国团队的协调下,真正做了一次尝试,把所有基于web server的重量级应用全部迁到Cloud Foundry上。换句话说,装在了我们的容器当中去进行部署。这样部署其实只实现了上云,为上云而上云,把它搬到云环境当中。但对企业来说,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因为它的很多应用是紧耦合的。如果实现持续集成、持续共享、代码更新的时候,还是非常难,只是把这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虽然没有实现Devops的持续集成、持续发布功能,但是有一点实现了,云的资源可以共享和弹性伸缩。这个应用非常核心,有很多人访问,有高峰压力,通过弹性资源把访问压力降低了,这是第一步的好处。上云有云的弹性伸缩、增加资源供给的好处,先实现这一步,就有谈的基础了。

然后你可以实现改造,做另外一个系统。可以重写,看哪边可以实现应用软件的发布更快。当用户上了云、有了第一步好处之后,就有了谈的资本。要不然永远走不到第二步。今天我反复说做高端企业,如果不做高端企业的核心应用,Pivotal没有市场,永远只做创新的项目。我的2014大部分在创新中渡过,我当时很绝望,我现在想那时候胆子应该更大一点,做一些更大的项目。2015年整个Cloud Foundry的单子数量跟2014年完全一样,但是为什么收入涨三倍?是因为我们触角伸长了,转移了。走不到第一步,永远走不到第二步。为什么我说践行见远,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如果没有这一步,很多企业还走不到大型企业应用的PaaS上去,因为没有触到更深的坑。


    关注 明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