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科学识写

 

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现象及思考...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在“关于识字、写字的具体建议”中针对儿童心理的特点在识字方法、汉字书写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因此,遵从《课标》,遵循规律,教孩子科学地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但由于部分教师认知的偏差,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一线中,仍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深思,理性探求其背后的成因,努力寻找解决的策略。

 

 [现象一]

                      如此识字,正确吗?

在教学一线,每天早晨,听到一年级教室里传出较多的是这样的顺口溜:

门:一笔点,二笔竖,三笔横析勾,大门的门。

明:明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个日,右边是个月。

碧:碧是上下结构,王先生,白胖胖,坐在一块石头上。

很明显,此类顺口溜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忆字形,这样记,学生无暇观赏汉字之美,只一心想着怎样拆解汉字,组装后记忆。遇到独体字,如“门”无法拆解,就改记笔画。这样以字形记忆为目的肢解式识记汉字的方式,怎能符合《课标》第一学段所指出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要求?

 [思考]

从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来看,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用顺口溜、儿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琅琅上口,轻松明快,孩子易接受。

但是,在识字过程中如单是教学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远远不够的。汉字从起源来说是一种抽象符号,对具有一定言语水平但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字形的学习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注重字形与字义的内在联系,是识字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祖漠也认为:“汉字的形和意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是汉字一个根本性质,如果不理解这个汉字的根本性质,就会觉得汉字难学”。所谓汉字识字,一方面要掌握有关字词的音、形、义要素本身,相互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所掌握的字词的实际应用,以达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的目的。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识字时,要遵循识字规律,如能注重音、形、义集一体,关注字形和意义的关系,即字理,再辅以儿童喜爱的教学形式,那定会事半功倍。字理识字教学也就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找到音形义的关联,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抽象的汉字变成一幅图画,生动形象。如上文说的“明”是会意字,则可以用“有日有月更明亮”这一顺口溜,就能将音、形、义三者对接,学生得形又得意。此类文字很多,如“三人众,力量大”(众);“不正就歪”;“一火灭”等。从学习者心理来看,初识汉字的人,大多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点点画画组成的汉字,远不及图画、实物等形象、生动。如上文提及的“门”字,是象形字,在古代是指两扇门。在教学中,可从字形入手,辅以图画,再分别出示其古汉字,使学生“见门即知义”(见下图)。



像此类的象形字很多,如“日、月、川、山”等,则都可采用此方法,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象形文字图画与现代汉字字形的关联,印象就更深刻。形声字“声旁表字音,形旁表字义”的造字规律,可使学生在熟悉了一个熟字后,用偏旁与字义相结合的方式,可认识一批字,也就是苏教版教材中的字串识字。如认识“丁”后,就有了“有火照得亮,有眼盯着牢,有口摇得响”(灯、盯、叮)。

形近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如能抓住形近字不同点,巧编儿歌或顺口溜,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鸣—呜”这组词,可以编成顺口溜“有眼鸟儿欢乐鸣,无眼只能呜呜哭”。

有些汉字可以利用部件来识记,如上文提到的“碧”字,如果用“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这只能单纯表形,如再加上一句“共赏一片绿”,则形义结合。再如“鹬”这一字的左半部分特别难记,可将部件与字义的结合,用上“一种鸟胃口大,长矛大嘴装八口”即可实现形意共生,学生乐学。

如此识字,将儿童认知规律与造字规律最佳契合,不仅能优化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正如朱作仁教授说:“将字形形象化和意义化,这种方式对学生识记字形颇为有效。”儿童在这种积极状态下学习,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记忆效果良好,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悄然达成。

[现象二]

大量扩词,有用吗?
扩词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积累词汇必要途径,但扩词超量却不可取。以下两个样本是不同地区的一年级学生的语文书(见图):




扩词打印版是城区学生的语文书,扩词的手写版是乡村学生的语文书。从照片样本来看都有相同的特点:扩词量大。经统计全册的每个生字的扩词量为5.6/个,打印稿由教师提供,家长剪贴,而乡村学校一年级学生书上的组词,则是由学生抄写的。经调查还发现,所扩词语不仅要求会读,平时还要求抄写,甚至有的学校还要求默写1~2个。

[思考]

多数教师认为,扩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巩固、积累和应用。真得是这样吗?像上例中教师集中抄写大量扩词给学生的现象,表面上指向的是生字的积累与应用,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集中“识记”,学生是被 “灌输”,而不是真正内化与应用,违背了低年级识字的规律。

苏教版教材倡导的“随文识字”理念,是让学生边阅读边积累,学过的生字在随后的课文与阅读中定会反复出现,为何非要在“生字”第一次出现时就强迫孩子记忆大量的词语呢?从《课标》来看,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出现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一要求,强调的是“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不是在“识字与写字”中积累词语。因此,低年级生字的巩固、积累,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遵循规律,养成随文识字、在情境中识字的习惯。

另外,超量扩词也违背了低年级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适当降低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即由原来的“1600~1800”降为“1600左右”,要求写字“800”个。下调识字量,多认少写,是为“多识字,写好字”提供保障。在开始写字阶段,应注重基本功的培养,注重写字质量。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字的基本功上。但扩词就意味着学生要多读、多写、挤占了更多的课堂内外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负担。试想,乡村一年级孩子,用手抄写组词,那需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抄完?

因此,低年级语文老师需要对扩词有清醒认识,不要一味求多,而是要适度又适量、不抄不写也不默,只需口头讲讲说说,起到加强字义理解的作用即可。

 

[现象三]
写字姿势,能改吗?
低年级学生写字姿势令人堪忧,教师课课提醒,时时纠正,姿势还是错。笔者在本年级10个班495名学生自然状态的写字姿势现场调研,495名学生中其中只123位学生的姿势完全正确,正确率占总人数的24.8%。

从现场观察情况看小学生执笔姿势的主要错误有:拇指与食指交叉或对捏;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太近,有的学生甚至小于1 cm;笔杆靠在食指第三关节或第二关节上,笔端向前倾斜,掌心未虚空,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紧抵掌心。执笔姿势不正确,导致手部肌肉容易疲劳,又因手指距笔尖太近、拇指与食指交叉、笔杆前倾等原因使写字时必须低着头或头向左歪才能看清笔尖,造成了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增高,写字质量低。

小学老师认为学生写字姿势错误根源是幼儿园教师在学生画画时没有足够重视,而幼儿园老师却认为是幼儿接触铅笔太早,在家里已养成错误的执笔习惯,很难纠正。不同程度地忽视、放弃纠正学生执笔姿势成为低年级教师在生字教学时的一种常态。

[思考]

学生执笔姿势错误有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外因是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家庭、学校不重视,教师缺乏指导与坚持,内因是由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使然,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不能坚持一种姿势。由此可见,不断强化是纠正低年级学生的写字姿势的“良方”。

首先要家校携手共强化,双管齐下有实效。在初入学时,学生第一次执笔开始写“a”时,就明确地要求学生用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向学生传达一种思维:进入小学后的写字姿势就应是老师教的那样。对家长的教育,也要同步进行。可以多用QQ群、微信群、手机短信、宣传画报、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写字姿势的普及教育。如果能家校形成互动,效果更佳,如下发写字正确姿势宣传画报,则需要图文并茂,写字要点突出,让家长一看就明白写字要求。并要求把这张写字姿势画报贴在孩子写字桌周围,让孩子随时抬头能看到正确的姿势,即时纠正。在写字姿势宣传画报的右下角印上“日期”和“家长签名”栏,用签名的方式督促家长关注孩子的写字姿势。日日坚持,家校形成合力,就会有实效。

其次,课堂中时时要强化。低年级语文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教师应把写字姿势放到最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握笔即是正姿势”。 坚持让学生写字前摆正姿势,写字时姿势不走样,写字后放松手指做手腕操。二是要坚持,做到日日抓,月月抓,持之以恒。其次,要减少作业量,针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手腕力量不够客观规律,让学生少写,写好。当然,写字姿势的纠正还要靠各学科老师共同协作,形成共识,共同拉起一道预防学生写字姿势错误的防线。

另外,要建立激励、调研制度,激励师生自主强化。学校高度重视写字姿势的培养,将写字姿势纳入评选 “写字”类优秀的评比条件。在学校范围内举行多层次的写作调研与展示。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可就写字姿势进行专题调研,周调、月调、期末调研等,调研形式可采用行政调研、教师交换调研、向家长开放等多种,学期末可以举行一次学生现场写字展示,不仅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展示写字质量,更是展示学生写字的姿势和精神风貌。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压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

[现象四]
基本笔画,要练吗?
一年级上学期,学完拼音就开始识字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识字1就是“一到十”的识写,笔者教过多届一年级,深知学生在这一课中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因学生对笔画、间架毫无概念,导致了他们只会像搭积木般地把字搭出来,生硬、呆板。

[思考]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在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按照书写的规律,应先练好基本笔画,再写字。苏教版语文教材编排中将基本笔画的教学放在识字中同步进行,并没有将笔画单列出来集中教学,教材体现了分散难度,增强兴趣的编排思想。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第一次写字,就需要完成认识田字格、知笔画、写笔画、注意间架结构等多样任务,繁重的任务一年级学生不可能达到,只能用“画字”来应付。

本人就本区域内的47位一年级老师作了调查,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如不经过任何基本笔画的练习,直接书写汉字难度更大,书写质量差,孩子一开始有较强的挫败感,难尝写字之乐。有必要在一年级学生正式书写汉字前或教学汉字之初,适当穿插基本笔画的教学。

理由是:一是降低难度。对于初写字的孩子来说,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注意间架结构难度较大。如果学生提前学会了基本笔画的书写,孩子写字时只需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分两步化解写字难度,有利于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和写字质量的提高。二是在基本笔画的书写中,学生能够学会运笔。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运笔方法,才能进一步学会经营结构,写出规范漂亮的字来。提和按是运笔的基本动作,在教学基本笔画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在每一笔画中体验到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渐渐学会了运笔,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那笔画在何时练?怎样练呢?

本人所在的学校是这样尝试的。在拼音结束后,并没有直接教识字,而是利用两到三个课时集中进行八个基本笔画的教学与练写。

为防止笔画教学枯燥,我们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图文并茂、讲解生动。如:横的书写,先出示一张桥面图,让学生观察“横”就像桥面一样有略弯的弧度,而后辅以口令“顿——行——顿”来规范学生书写,这样有声、有色、有形、有法教笔画,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笔画书写化难为易。

为防止教师对笔画书写要求的任意拔高,基本笔画教学只安排两到三个课时,规定了教学基本笔画教学的要点:一是讲解基本笔画运笔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初步能辨别笔画的优劣;三是留下宽裕的时间练写笔画。

练习笔画是一个长期而枯燥的过程,集中基本笔画的教学对于初写字的学生来说,只是一个知笔画书写方法的“印象课”。当学生“知写法”后,就可以按教材的编排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练习提高。如:可在每天写字之前练写一、两个基本笔画,只需花费一、两分钟,耗时少,成效大,为写一手好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遵循规律,教师自身要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和融合;教学管理者,要统筹调遣,合理安排,让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不仅有趣有序,更要有理有法,走向正轨。


    关注 博约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