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读诗词】燕子燕子,何时再见你?

 

苍云白狗,逝者如斯,世间最无情的,究竟是燕子,还是人,或者其它?...

江徐的自留地
——一个小而美的原创公众号
点击上方收听江徐推荐的音乐
2011年春,摄于南通天虹花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那天人独立,雨很大,燕单飞。
林黛玉有一颗玲珑心,把寻常日子过得精致且备细。

有一年春天,大约芒种时节,姊妹们都在园子里参加饯花会,她也将出门。临走前叮嘱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照上。

纱屉,相当于现在的纱窗。狮子,应该是狮子形状的一件重物。

除尘开窗,熏香冉冉。有人说,林妹妹把日子过成了诗,也有人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体现。

我最近重翻《红楼梦》,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一首词: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对燕子似乎有着偏爱,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他还写过这样两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乡村长大的孩子,对燕子归来这样的景象还算有些记忆。

小时候,住的是白墙黑瓦的平房。门是木门,前有门环,后有门栓,脚下有门槛。窗是木窗,玻璃划成一格一格,早晨推开,黄昏合上,算是一天。

门和窗上的春联退了色,再贴上簇新的,算是一年。
2012年秋,摄于南通濠河。
独立桥头,看日落一个小时。
忘了是在哪一年,看到燕子在堂屋大梁上筑巢。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它们一点一点衔来泥土,蚂蚁搬家那样,盖成碗状的鸟窝。第一次看到,为之感到惊喜,倒是家人似乎早已看惯,淡只淡地说一句:“它们在做窠呢。”然后荷锄下田去。

生活于乡村的人,日起而作,日落而休,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和燕子一样有规有律。

第二年春天,燕子飞回来。那时候还没读到“似曾相识燕归来”,却也要怀疑,今年回来的燕子,可还是去年的那一对?又被它们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

真的是天生万物,万物皆有灵气。

我记得,大晴天,燕子有时候从门飞进来,有时候从窗户抄近路,一整天飞进飞出,好像从不停歇,对于人类的悦纳,似乎含着泰然处之的从容。

然后到了大夏天,窠里的小燕子出生,做父母的开始更加忙碌。有时候我站在下面,仰头会瞧见几张粉嫩的嗷嗷待哺的小嘴。

屋外树上蝉鸣,家人将长凳并拢午休,燕子在梁上啁啭啾啾。

记得那个时候,很多人家的堂屋门槛边上,会留有一尺见方的洞口,为方便家猫的进出——回想起来,这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个人性化举措。不过也有些人家把猫洞堵上——防鼠放蛇防野猫。

那时候还从音乐课上学到一首关于燕子的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回去后,总是哼唱出一副万物复苏心驰神往的样子。

再回首,这种因为所以的逻辑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那个时候,的确常见人与燕的同处一檐相安无事之景象。有些人家盖了楼房,门口天花板安装 帽一样的吸顶灯,燕子便在“贝雷帽”里面安家落户。

几年前,在省读书班认识一位作家,钟爱羊,笔下的诗歌纯朴如同原野。

看过他一篇关于母亲的散文,文中有一个生活细节给我很深印象。他说他们家的屋檐与众不同,还留有一个燕子窝。母亲没有像邻居那样,为了保持门庭整洁,捣毁鸟窝,逼走燕子,宁可天天在檐下铺一层沙泥或者一张报纸,收拾燕子掉下的排泄物。

作者在文章里说:我始终不明白,母亲能够平静到把燕子当成孩子一样,她能够宽容它们……

2012年秋,摄于南通濠河。
独立桥头,看日落一个小时。


苏东坡谪居惠州期间,给苏州定慧禅师写过一首诗,向对方讲述自己的修行点滴,里面有这样几句: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意思是说,我呀,白天钩着窗帘不放下,是为方便燕子归来;看到苍蝇撞击窗纸,就打开窗户放它出去;生怕家里老鼠饿着,所以时常留有余饭;避免飞蛾扑火,夜晚也就不愿点灯烛。

世上少闲人如东坡,更少悲悯之心如东坡。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想起那首儿歌,百度了下,完整的歌词一时让我难以相信: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真的是这样吗?

这算怎样一种逻辑和意淫啊?

工厂里有飞鸟所爱的杏花微雨杨柳春风,以及鲜嫩虫子清新露水么?

……

林黛玉一边开启纱窗待燕归来,一边在《葬花吟》里写: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人去楼空,物转星移。苍云白狗,逝者如斯。世间最无情的,究竟是燕子,还是人,或者其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虽然有一种无奈,亦有一种欣慰。

而如今,花落成泥虽然叫人无奈,但谢了总会再开,燕子今年去了,明年未必回来。



江徐,集少女心与老灵魂于一身的写作者。喜静,爱自由,有时闭门读书,有时出门云游。原创公众号:江徐的自留地(ID:jiangxv08)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江徐的自留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