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大系|戒修法师2017年净土宗系列讲座(三)

 

2017年4月17日上午,法华寺慧心苑佛学班迎来了2017年净土宗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普陀山佛学院净土宗导师戒...







2017年4月17日上午,法华寺慧心苑佛学班迎来了2017年净土宗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普陀山佛学院净土宗导师戒修法师专程来到法华寺,为学员们慈悲开示《净土三大系》。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慧远大师、善导大师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净土宗的传承是通过祖师的推选,推选的标准得到世人公认,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成为谱系,形成一定规模。

纵观净宗十三祖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都是从净土宗经典发展出来的,虽然时代不同,根本宗旨一致,根据个人的特点,形成各自独特的传教方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净土三大系的划分,主要是庐山慧远系,道绰善导系,慈愍三藏系。三大系的划分,能够让我们总体掌握净土宗的思想脉络。对中国净土宗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净土三大系
庐山慧远系

第一

慧远法师略传

东晋·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氏(今山西代县)。从小天资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曾赞叹说:“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意思是: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于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公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地领悟。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远公阅读外道典籍。远公讲道之余亦勤以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叹云:“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了东林寺,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作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

慧远大师隐居庐山三十多年,建立念佛莲社,三次在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胜境。东晋义熙十二年七月晚,大师再次见到佛菩萨前来接引,端坐安详往生,享年八十三岁。慧远大师首倡净土修行,对后世净宗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为后人结社念佛树立了榜样,故被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

第二

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

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与他本人的修行是密切相关的。汉末到晋代间,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学有两大系统,即般若系统和禅学系统。道安大师既是当时的佛教领袖,同时又是般若六家“本无宗”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万法本性空寂”,这种空寂即是“本无”,所谓的“无是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道安法师弘法的方式,是般若和禅法并举,两者相应,理事圆融。

慧远大师伺师25年,受本无宗思想影响很大。慧远大师注解《法性论》,谈及“法性”时,就提出“法性即是无性之性”的观点。所谓“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有现象而没有本体),常无非绝有,犹火传不息。”此即“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辨证关系,就是理和事的关系。

谈及什么是佛?他说“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所谓”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鸠摩罗什大师对其给予高度评价。鸠摩罗什大师是研究般若思想的大师,因此,慧远法师的净土思想融合般若和禅观,其念佛思想特色即是“禅观念佛”。慧远大师的修行宗旨是往生净土,求生净土的经典依据是《般舟三昧经》。在三昧的境界中现前见佛,他曾经三次在定中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其他莲社的成员也有在定中见佛的经历。慧远大师对定中见佛事,尚存疑滞,曾向鸠摩罗什大师咨询。慧远大师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以见佛以梦境比喻:如果以梦解释定中之佛,那定中所见之佛也可能是虚妄的。再者,定中所见之佛,是外来佛?还是内在佛?如果佛是内心所现,说明佛没有超出我们的心性之外;如果是外来佛,那就不能用梦来作比喻。

慧远法师于经典中见佛一事拿捏不准,那是因为当时相关的经典没有流传过来,因此不敢妄下定论。罗什法师回答详明周全,首先肯定梦中见佛是真实的佛,并讲到见佛的三种情况:第一种,菩萨得到天眼、天耳等六种神通,可以飞到十方诸佛世界,亲自见佛提问,以断除心中的疑惑。第二种,凡夫修行人,虽然还没有得到神通,但因常念阿弥陀佛及诸佛,至心一处,也能见到佛,并向佛请问所疑(慧远法师属于第二种见佛)。第三种,修习念佛的人,或已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托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或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这三种见佛境界虽然有高低,但都名为念佛三昧,有的念佛人虽然还没断欲,但摄心一处,也是能见佛的。但即使见佛,有瑞相出来,不能起贪著心,傲慢心。罗什法师说:《般舟三昧经》以梦境作比喻,只是佛陀为那些劣根性的众生方便而说,以表明行般舟三昧也有这种能力。在定中见到的佛,虽有自已心意识的分别为缘而见到,但所见到的景象确实是不虚的。释迦本师多次讲到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诸佛法身无形无相,随缘变现,虽然如梦如幻,但可以随缘启用。在《大智度论》里有一个典故:

佛在世时,有兄弟三人,老大听说毗耶离国有一个女人,名叫庵罗婆利,非常美丽、有风韵,心里就起了淫念,甚至在白天都想着她。老二听说在舍婆提国有一个叫须蔓那的女人,美色超胜,端正无比,心里也起了淫念,日夜都思念她。老三听说王舍城有一个叫优钵罗磐那的女人,艳丽姿容罕有其匹,心里也起了淫念,茶饭不思地想着她。三兄弟由于昼夜专念、染着于心,便在梦中和远分三国的想象中的女人发生关系,醒来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觉悟:"她也不来,我也不去,竟然在梦中发生这种事,像真的一样,是不是一切诸法都是梦呢?"于是,一起去请教陀婆罗菩萨,菩萨说:"诸法实尔,皆自念生。"是说一切法真的像三兄弟所问的一样,是由心念而生,像真的一样,却不是真的。菩萨并为三兄弟方便说法,他们因此进入不退地菩萨的阶位。

《观无量寿经》里有一段开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净土宗观想念佛的心要,慧远大师定中见佛虽由心意识的专注忆想,然而其所具境界并非虚妄,乃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所现出的景况。佛的法身遍一切处,亦遍入到一切行人心中。若行人心想佛时,水清月现,佛身显现,是故行人见诸佛身,不可当作虚妄幻觉来看待。可知念佛三昧,须具佛功德力、三昧力与自善根力,具足如是三种因缘,即得明见彼佛如来。

慧远大师的见佛,也可以说是自性中变现出来的,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渗透在念佛者的心里,也渗透在一切众生的心里,这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非真非假,即真即假。阿弥陀佛的大愿力遍布法界,凡是调准频道,就能心有所现,所以念佛人的见佛是非自非他,自他不二的。

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是一心专念,止息妄想。《念佛三昧诗集序》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专思,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通灵,御心惟正,动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若兹,况乎尸居坐忘,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而闇踏大方者哉。”

这段文字与老庄思想相似,意思是,我们的思维活动应该专注一境,归于一处,我们的认知和意识处于寂静状态,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妙用,与道明合,通过修行改变自己原来的性情,就能进入这个状态。何况是智慧洞照世界的人呢?由此可见,慧远大师是以般若和禅法作为修行方法,用这个方法修念佛,是通过自力念佛的,与通过他力的方法是明显不一样的。他虽然不以无量寿经为依据,但他推崇念佛,他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行,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随缘妙应,无有定规)。” 这是对念佛法门见效最快、下手最易的法门。

慧远大师的思想,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能契入。当时,参加莲社的人,都有着深厚的学养根底,魏晋时代玄风大盛,推崇《老子》、《庄子》、《周易》,号称“三玄”,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为代表人物。跟佛教般若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由此成为大乘佛教传播的土壤,使中印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当时的历史背景,文人和士大夫喜欢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与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能契合。大师以深厚的教义为基础,严守戒律,他的净土思想与后来的道绰、善导等大师倡导专门念佛有区别,他对净土宗的贡献非常大,他的思想行持对后世的学子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净土三大系道绰、善导系



关于这一系的师承关系,属于他力本愿思想,属于净宗的本愿思想。
第一

师承关系

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载:在中国的三藏法师当中,跟净宗有师承关系的大德,大约有以下几位:即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大海、法上。可见,道绰、善导系“他力本愿”的思想传承,可以追溯到菩提流支大师。



昙鸾大师(476~542),是南北朝时期专修念佛的高僧,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一说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市)人,姓氏不详。大师的俗家与五台山相邻,平时经常会听到一些与五台山有关的灵异事迹,于15岁时便到五台山出家。出家以后,苦学勤修,精进不懈,在精通诸经的同时尤精四论,被后人列为四论宗的初祖,哪四论呢?四论宗是从三论宗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四论而立宗义。在北魏昙鸾大师的推动之下,四论宗的讲习盛行于北方,而三论宗则盛行于南方。因此,四论宗又称为“北地三论”,修学四论宗的法师称为“北土三论师”或“北土智论师”。

昙鸾大师对空性理论的见地和修持非同一般。他读《大集经》时,感觉到经中的词义深奥不易悟解,即著手写作注释,写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气疾,于是暂时停笔,出门寻医疗治。到了汾州,看到天门洞开,天上显现层层分明的六欲天景象,由此豁然病愈,气疾忽然好了,又想继续写作。但又感到生命短促,如果不获长年,便难完成一切志愿。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学问渊博,远近推重,于是南游相访,陶弘景传授给他仙经十卷。昙鸾大师即携经辞还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炼。回到洛阳时,遇见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即向流支叙述自己的愿望,昙鸾大师问:“佛道有为长生乎?其能却老为不死乎?”菩提流支法师笑答:“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真正长生不死的药只有佛教才有,赠《观无量寿经》一套,又说:“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盈虛消长,祸福成败,无得而眹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数有极,寿量之数无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意思是,昙鸾大师问他佛法中有没有胜过此土“仙经”的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经”比不上佛法,并且仙术也不能长生,即以《观无量寿经》授给他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脱生死。”昙鸾大师受了这一番教化,即把随身所带的“仙经”烧掉。从此精修净业,自行化他,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皈依。

从以上昙鸾大师的简历中可以看出,是菩提流支法师将昙鸾大师引入净土,因此师承关系非常明显,此师承远溯到印度龙树菩萨,其在注解《往生论注》时:“谨按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理念,从“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开始。正是依据这个叛教,昙鸾大师大力推广念佛法门,为中国净土宗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昙鸾大师精于道业,其德业非常隆盛,影响非常广泛,被东魏孝静帝和梁武帝分别尊为“神鸾”和“北方肉身菩萨”。

有一天,昙鸾大师知道往生时至,于是集合弟子并告诫他们说:“地狱中的诸般苦楚,不可以不时常心怀恐惧;往生净土九品的净业,不可以不努力修持。”言毕,即令众弟子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昙鸾大师面向西方,闭目顶礼之后,安然往生。当时所有僧俗都听到空中奏有优美的管弦丝竹之声,声音徐徐从西方而来,过了许久才消失。  

第二

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简介



道绰大师,俗姓卫,并州纹水人(今山西太原市),生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十四岁出家。大师早年习经论,通禅法,尤精涅槃。道绰大师在玄中寺参学时,由于看了昙鸾大师的石碑传记,深深地被其德业所感动,因而放弃他宗经论的修习,发愿专修净业。修持非常刻苦,每站立,必向西,每天诵佛号7万,昼夜供养不辍,前后讲《无量寿经》200多遍。每当他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他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当时前来受教的弟子非常多,大师每每劝人求生净土,凡7岁以上的孩子,多知道念佛。唐·贞观十九年(645年),道绰大师临终这天,大众目睹空中化佛出现,天花像雨一般飘落而下,大师安详入寂,享年八十四岁。

从道绰大师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知道,道绰大师虽然没有见到昙鸾大师,也没有在其座下受教,但他传承了昙鸾大师他力本愿的净土思想,并进行了发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 
2
净土思想特色

1)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主张教法应该和时机相应。他在“安乐集”卷上即根据“大集月藏经”所说,佛灭度后有五个五百年末法开始时期,主张应该修福忏除罪障,并认为念佛一门最为应机。在其《往生论注》中,将末法情形归纳为五种:“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在这个背景下,他将一代时教判为“圣道门” 和“净土门”。强调末法时代,圣道门非末法钝根众生所能悟证;只有净土门简要易行,乘佛的本愿力即能往生净土。所以他一生宣扬净土法门。

2)报土、报佛说

道绰大师最大的贡献,是力破其他宗派对净土法门的误解。当时净影寺慧远、嘉祥吉藏、迦才等人,按照大乘通途佛法的理论,来解释特别的净土法门。他们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应化土,阿弥陀佛是化身佛,净土只是佛陀度众生的方便之说而已。这种理解是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对净土法门的发展与弘扬是致命的打击。道绰大师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辩驳,阐明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依据《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如来,莲花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依秽土成佛的是化身佛,阿弥陀佛依净土成佛,应是报身佛。根据《无量寿经》介绍,法藏菩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建成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是在净土中成佛的,是酬报法藏菩萨历劫修行之因所成之佛,所以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的弥勒佛是在娑婆秽土中成佛的,所以是化佛。西方极乐世界法 “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是法尔自然的愿力呈现,无衰无变,是恒常如是的法性土,这是从本质上说。从功能上说,念佛一旦往生净土,就能证得三不退,一生证得补处位,这样的利益,非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的“化城”。因此,无论从因性果报,还是从极乐世界的功能,极乐世界不是化城,而是法性土。

一般的通途法门,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只因凡夫心力脆弱,佛陀巧设方便,在中途设立化城,对小乘人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等到到了化城,佛陀又说,这里是不究竟的,真正的佛土在前面不远处。净土经典所说极乐世界,是一个往生即可证得“阿鞞跋致”乃至“一生成佛”的国土。因此,不能把西方极乐世界理解为中途休息站,或者是一个暂时歇脚的化城。如果把两者之间等同起来,乱去对号入座,那就大错特错,罔顾经典事实了。

道绰大师用事实进行回驳,为净土法门正本清源。虽然十方净土都很殊胜,但为了使众生专心致志,所以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他依据《华严经》认定西方净土是一切佛净土的初门,往生净土,当然只能先到最近最易往生的初门,所以诸佛偏劝往生弥陀极乐净土。

道绰大师将称念佛名号,定为末法佛度众生的主要行门,将称名念佛判为净土修学的正行,这就为净土法门的普及化,打开了大门。一般中下根众生,再也不必担心,自己不能入定证得念佛三昧,也不必担心,戒定慧的修学太难,不能断尽烦恼,而难以往生极乐净土。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讲净土法门应修五念门(即观察、礼拜、赞叹、作愿、回向),只重点提到称名念佛,但没有将称名念佛,以名号度众生的理念,判为佛在末法时期度众生的根本法门。这是道绰大师对昙鸾大师净土理论的一大发展。

第三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继承道绰大师的净土思想,并发扬光大的是善导大师,他是净土宗实际的宗派创始人。
1


简介



善导大师,俗姓朱,生于隋朝大业九年(613年),安徽泗州(今安徽泗县)人(一说今东淄博)。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阅《观无量寿经》,了知净业乃是易行之道,于是修习十六妙观。唐贞观十五年(641),来到山西石壁山(今山西交城境内)玄中寺,听道绰大师讲《观无量寿经》。听后感叹说:净土法门真是成佛的捷径,其他法门过于迂阔,且费力多而成功难,唯有此净土法门,容易了脱生死。自此之后,便决心专修净业。

善导大师在行持上,诚恳精进,持戒精严,感得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当时人称“光明法师”。善导大师的化缘极盛,他在长安教化三年时间,城中念佛的人随处可见,佛号之声随处可闻。善导大师将受施的净财,用以书写《阿弥陀经》10余万卷。并彩画净土变相图300多壁,修葺营造寺塔多处。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安详示寂,世寿六十九。

善导大师著作很多,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五种增上缘义》等各一卷。其念佛思想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凡夫往生报土,二是往生因行。 
2
净土思想

1)、凡夫往生报土

当时,善导大师面对三种思潮的挑战。一是净影寺慧远的主张,他认为西方净土是事净粗国土,是凡夫往生居住的地方。二是摄论师的主张,他承认西方净土是报土,但凡夫众生是不能往生其中的。三是迦才的主张,他认为西方净土通于化、报二土,地上圣人往生报土,凡夫二乘往生化土。这三种观点,虽然看法不同,但在否定凡夫往生报土上是一致的。善导大师力排众异,《观经四帖疏》中问曰:阿弥陀佛国,当为是报是化耶?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非化也。’又《无量寿经》说:‘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大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善导大师引用这两部经典,阐明西方净土是报身土,阿弥陀佛是报身佛。

那么,凡夫能不能往生净土呢?迦才等认为,《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九品往生”,是有明确的凡圣分界线。说“中品中生”以上的往生品位,都是圣人往生的地方(四地至七地菩萨),凡夫念佛人是不可能达到这些品位的。对此观点,善导大师引《观经》文句为证,表明《观经》中“三辈九品”,不仅不存在凡圣分界线,而且三辈九品恰恰是专为五浊凡夫设立的(包括五逆十恶者),在摄受凡夫之余“兼及圣人”。

善导大师对于净土九品往生,为什么不是为圣人所设说明理由。圣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初地到八地的菩萨,这种菩萨已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无分段生死之苦,其功行已经过两大劫修福慧,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能自在如意。第二类是初地以下的菩萨,这种菩萨虽然身居生死流中,但已经不被生死所染,并为十方诸佛所加持,不仅不会发生退转情况,还能示现八相成道,其功行已经过一大劫修福慧,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第三类是小乘圣人(三果圣人)。三果以上的圣人,三途永绝,四趣不生,其功行也是很深的。

以上三类圣人都是获得解脱者,佛陀还需要另设方便解脱法门吗?善导大师说:“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是专为凡夫设立的。

根据通途佛法的理论,遑论凡夫往生报土是极难之事,即便是二乘圣人(声闻、缘觉、辟支佛)乃至地前的三贤位菩萨(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但断见思惑尽,尚有无明惑在,未入圣位,故名为贤),都不可能往生到报土的。也就是说,二乘圣人只能到方便有余土,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已分断无明,分证法性的菩萨)才能往生到报土。

其他宗派的大德正是根据这些理论,认为净土只为圣人所设。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正是因为极乐世界的殊胜,只有佛才能了知,因此是难信的法门。对此,在教界分歧很大,主要分歧有:

一是在教理上有“自力”与“他力”的差别。

二是在根机上有“圣人”与“凡夫”的不同。

三是在所证身土上有“化身化土”和“报身报土”的差异。

善导大师的结论,教是他力教,根机是凡夫,所证身土是报身土。善导大师的他力本愿学说,一改自力成佛的修行,给当时的佛教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强调阿弥陀佛的外力作用,使佛教的信仰成分更为突出,这就为佛教走向一般民众创造了条件。

2)破斥“别时意”说

“别时意”之说是摄论师提出来的,他们将“别时意”套用于净土法门,否定净土法门当生成就。“别时意”:即当生修行后生(别时)才能得到利益,不是现时就能得到的。其言下之意是说:即使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报身报土,凡夫通过念佛也能往生,但不是今生就能往生的,而是今生的念佛只是未来往生的一个远因而已。这种说法,也是按照通途法门的修行方法来否定净土。善导大师对此错误的见解,给予了严厉的驳斥。他说:“何故阿弥陀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这是圣教证明当生就能往生,怎么是后生才能得利益呢?怎么能说净土修行是“别时意”呢?善导大师痛心呵斥:“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反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着,即是自失误他也。”

针对以上诸师的观点,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以问答的形式加以说明,问:“彼土及佛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这些理念的确立,不仅使净宗学人确立了信心,也折服了其他宗派大德的言论,激发广大信众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欣求之心,与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相应,因此,善导大师因势利导,极力主张净土修行,按此法门修行,必定当生得到解脱。


欢迎关注法华寺官方网站:http://www.fahuasi.org;

欢迎关注照空法师微信号:zhihuiXing5203;

江苏如皋法华寺帐号10704701040003396;

开户行:如皋农行开发区支行;

“法华寺微信官方平台”致力于公益慈善、文化交流、佛学传播;

感恩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让我们共同接力传递智慧和爱的正能量。


    关注 法华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