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华东师大杰出教学贡献奖,他们却道是寻常

 

教学贡献奖,是我校迄今为止设立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奖励项目,分为“杰出教学贡献奖”和“优秀教学贡献奖”,旨在表彰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教学贡献奖,是华东师范大学设立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奖励项目,以表彰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通过教师个人申请,学部、院系推荐,校教学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初评及汇报陈述复评和校园网公示,张春柏、庞学诚两位教师被评为2015年度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教学贡献奖”,分别获得十万元教学奖励。

他们的课受到学生欢迎的秘诀在哪里?请看专访——

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
外语学院 张春柏 教授
“如果我们教师也有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我认为应当就是‘修身立德,教书育人’这八个字了。”在与2015年度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张春柏教授对话时,他的这段话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见过张春柏教授的人,常常会用“阳光开朗,幽默健谈”来形容他;和他对话交谈,总有如沐春风之感;加之他经历丰富,见识广博,着实是一位亲切的良师益友。



张春柏教授在课堂上
求学之路,上下求索
“那时候虽然环境条件差,但学习热情却是极高的,大家抓住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

说起张教授早年的求学经历,颇具励志传奇色彩。1968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他被迫中断了学业,转而开启了自学之路。“那时候最放不下的就是书本,求学的渴望在心里怎么也磨灭不掉。恰好当时社会上兴起一小股学习英语的风潮,于是我就决定自学英语。”而这一学就坚持了8年……

“那时候我身体也不太好,于是买了公园月票每天去锻炼身体。早上5点就起床跑去公园等开门,然后天一亮就开始朗读英语”。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张教授在公园结交到一帮志趣相投的学友,组成英语学习小组,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学习资料。回忆起那段艰难又快乐的时光,张教授无限感慨:“那时候虽然环境条件差,但学习热情却是极高的,大家抓住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

提到年轻时的自学经历,张教授非常庆幸自己遇到过两位贵人:“当时遇到一位退休的董老师,他早年是秦皇岛海关的一位翻译,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伦敦腔英语,经常耐心地为我指导口语、解答疑问,还不断鼓励开导我。”董老师的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深深印在张教授的脑海里,让年轻的他明白了:有时候不必计较和宣扬什么,做好自己该做的,自然会有收获。还有一位曹老师,也在张教授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对他义务进行了辅导。对于两位老师的帮助,张教授始终心怀感激,而这对他日后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也不无影响。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时年26岁的张春柏参加了考试,并取得总分400分的好成绩,其中英语更是获得97分,近乎满分。随后,他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主攻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语言学方向,期间还曾多次到国外名校访学。算起来,今年已是张教授在华东师大度过的第38个年头了,对母校的感情也不言而喻……

教书之道,以人为本
“我希望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不是如何谋生(make a living),而是如何生活(make a life)。”

自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张春柏教授在科研和教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翻译教学团队负责人等奖励。此次获得我校最高层次的教学奖项——杰出教学贡献奖,正是对于张教授多年教学工作的高度肯定。

从教30多年来,张春柏教授始终秉承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翻译教学上,张教授尽可能避免单一的“习题讲解”老套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堂中。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翻译影视作品,张教授可谓是用心良苦,采用各种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上,张教授拥有相当丰富的影视翻译经验,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影视翻译工作,翻译了包括《欲望街车》《后窗》《安娜·卡列尼娜》《神探亨特》《成长的烦恼》等著名作品在内的300多部电影电视剧。但他在教学中从不“倚老卖老”,选择刻板的作品讲解、经验灌输,而是让学生们自由组队,自主翻译影视作品,并进行现场配音比拼。通过亲身实践和小组交流,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影视翻译中的难点和要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教授觉得,虽然翻译学习中基础练习必不可少,但把课堂时间局限于习题训练,未免太过浪费。所以他提出,要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促使学生们自主学习。同时,他也指出语言学习有时难免枯燥,老师们应当尽可能尝试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投入其中。

“我希望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不是如何谋生(make a living),而是如何生活(make a life)。”因此,张教授十分注重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期望他们可以摆脱浮躁,静下心来对学习、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张教授还一直提倡学生多阅读经典原文,在积累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育人之志,修身立德
“我很喜欢教师这份工作,一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年轻人,让自己也保持心态上的年轻;二是教师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同于其他职业,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责任,能够带给我特别的满足感。”

学生们提起张教授,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温暖真诚的笑容,在他身上总能感受到无穷的活力,可以学到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职业理念——教师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教授认为,真正的教师应当把“传道”的“道”放在首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在课堂上,张教授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时刻谨记作为教师的使命感,始终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努力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对于教师职责的理解,张教授说了这样一段打动人心的话:“我的女儿是一位医学生,入学时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时我就想,其实我们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如果要我说的话,就应该是‘修身立德,教书育人’这八个字了。”事实上,张教授也确实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践行着这份誓言,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在张教授的心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十分必要。为了加强和学生们的沟通,他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让学生每学期上交2—3篇“反思”日志,一方面反馈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阶段性地总结学习体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生在“反思”日志里畅所欲言,就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其他问题向张教授请教。渐渐地,“反思”日志成了师生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帮助他了解学生的情况,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张教授还考虑到学生平时不好意思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彼此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于是,他借鉴“校长午餐”的形式,经常请学生共进午餐。餐桌上,学生们敞开心扉与张教授交流感想,畅谈对未来的迷茫和希冀;一顿饭吃完,师生尽欢,都能收获不少新的感悟;一学期结束,每位学生都能近距离接触到老师。在日常点滴中,张教授认真履行着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

张教授坦言:“我很喜欢教师这份工作,一是可以经常接触到年轻人,让自己也保持心态上的年轻;二是教师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同于其他职业,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责任,能够带给我特别的满足感。”与张教授的交谈中,你能感觉到他对教学工作的真心喜爱,他充分投入并全心享受着教师这份职业。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持着张教授数十年来在教学岗位上始终如一地不懈奋斗,坚守了他心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
数学系 庞学诚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师德标兵”、“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资助……如此耀眼的荣誉和光环,即使素未谋面也让人不得不对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庞学诚心生“敬畏”。

3月9日,虽然早于预定的采访时间,但庞教授已经站在办公室门口热情地向记者打招呼。见到庞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和蔼又质朴。浅灰色的外套搭配白衬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刚见面就笑着说自己“嘴笨”。

深入交谈之后才感受到,他的和蔼质朴不在于浅灰色的外套与和蔼的笑容,而在于,尽管认为自己“嘴笨”,但谈到自己一生热爱的教学事业却能如数家珍。他的微表情,甚至整个人,都蕴含着他对30年教学生涯的充分反思和体悟。这使得他身上散发的不是光环,而是一种力量。这力量一路与学生相伴,与学术交织,是一种为人师者都想拥有的力量。



庞学诚教授在课堂上
教学和做学问都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
“教学和做学问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静悄悄地‘储蓄’。”

庞教授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之后就留校任教至今,丽娃河与樱桃河见证了庞老师从学生到教授的40年“华师人”生涯。而数学系更是他的家,教学是庞老师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庞教授坦言,他几乎一直留在华东师大数学系任教。尽管他已年过花甲,发似银霜,却依然躬耕于教学一线。

谈及自己对学生的看法时,教了半辈子书的庞教授不同意“一代不如一代”这样的评价。庞教授目前最小的学生已经是95后了,但他依然能和学生们愉快地相处。在他看来,学生的业务能力好坏不如做人重要。他认为,如今招生比例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调整, 除了对部分学生进行精英教育之外,还应关注普及教育的发展。数学分析是同学们颇为头疼的一门课,课程难度较大,但庞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学到了、得到熏陶了、有进步了、达到基本要求了,就可以了。我认为大学不应该太看重成绩,应试教育在大学是要不得的,应该让学生多一点发挥的空间。”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对教学情况的体察,庞老师对教学早已是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作为教师,庞教授自然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往学术方向发展;但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他认为数学系的学生更应该学习数学的修养。数学讲究实事求是,需要进行严格的推理,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地做,不容丝毫的出错,对学生严谨、讲道理的人格形成很有帮助。尽管有部分学生将来也许不会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但庞教授认为这些数学修养将有助于同学们去从事其他工作。他还建议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锻炼自己,提高情商。

“教学和做学问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静悄悄地‘储蓄’”,谈及自己多年教学科研最大的体会,庞教授如是说。在他看来,教学和科研首先需要扎扎实实学知识,注重基点,而不是急于 “输出”知识;只有等到自己的“储蓄”够了,才能有资格和底气更好地展示。
“学生是我没有抚养义务的小孩”
“我喜欢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会年轻很多。”

谈到自己的学生,庞教授说“我觉得我的学生都非常好啊!”言语之间有着难掩的自豪感。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至今和庞教授还保持着微信联系。“我一直认为学生是我没有抚养义务的小孩。”庞教授这样形容自己的学生。在他看来,教师的评价与鼓励对学生影响深远,有时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他几乎从不直接批评学生,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他通常采取鼓励的方式。偶有学生犯了错误,他也会像宽容自己偶尔调皮的孩子一样宽容他们。由于他和蔼的性格,数学系的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为“庞爷爷”。

虽然庞教授被学生称为“庞爷爷”,但和他有过交流的人都能感受他那年轻的心态与活力。“这主要得益于经常和学生打交道,”庞教授笑着说,“我喜欢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会年轻很多。”

虽然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庞教授还经常给同学们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教师,但庞教授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和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让同学们都不仅把他视为师长,更把他当作自己最信任的亲人,在迷茫无助之际会首先想到找“庞爷爷”。

尽管与学生相处融洽,但庞教授并不宽容学生所有的错误。知道学生喜欢玩游戏,他会正面规劝他们。遇到学生报告准备不充分,他会直接让学生停止报告,要他们准备充分了才上台。
与学生相伴,不做“老学究”
考虑到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早先,庞教授就开始利用QQ群建立数学学习小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庞教授从1999年开始负责数学系基地班“学习园地”的主持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最近才将工作移交了出去。在他的主持下,“学习园地”早已成为数学系发挥师生兴趣和特长的特色教学活动之一。



庞学诚教授课件

考虑到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早在两年前,庞教授就开始利用QQ群建立数学学习小组。庞教授组建的学习小组QQ群并不是用于学生问题的交流或者留作业,而是针对庞教授原创的数学思考题进行解答和交流。庞教授出完题目,手写之后就拍照传到QQ群里,学生的解答也是手写上传的图片,然后群里的师生对这些解答进行分析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也有利于师生交流和同学之间思想的碰撞。这个线上学习小组花去了他大量的时间,但庞老师乐在其中。可以说这是一种教师对教学热爱的本能。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庞教授告诉记者接下来有可能受聘到新疆成为“天山学者”,每年将会有两个月在新疆的大学当主讲教授,因此趁自己现在还有时间多上点课,最后还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了他正在与其他教师一起做的MOOC线上教学视频。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庞教授始终笑意盈盈、和蔼可亲,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你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他对教师这份工作的真心热爱和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爱护。

他说,我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只能做些点点滴滴的小事。

他还说,做了喜欢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这就足够了,不需要很富有。人一辈子那么长,能够找到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并为之付出,既幸福,又幸运。
学生记者|杜晓玥 曾晨
指导老师|刘金玉
原载
|校报  
编辑|新闻办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微信/微博 
欢迎图、文、线索投稿
ecnuwechat@qq.com


    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