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荟萃 测谎第一弹:准绳问题检测(control question technique)

 

大师兄你的照妖镜崩啦hhh!!!...



在谎言随处可见的今天,测谎早已成为心理学的焦点之一。美剧《 Lie to me》中男主Dr. Cal Lightman那一双鉴别虚假与真实的眼睛,不知道成为多少人的求而不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可以像他一样,通过观察说话人的表情、肢体、声音和语言来鉴别谎言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什么是测谎???




“测谎”并不是依据事实来检测谎言内容的真实性,而是检测说话人“想隐瞒真实信息”这一心理所引起的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变化

而在“行为”和“生理指标”之中,后者明显更为可靠。因为前者要求观察者摈弃个人主观性,绝对客观的评判他人行为——如果这个这么简单做到,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词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的情绪与其行为,存在具有如此多的共通点,却又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性,以至于你很难找出一个普适性的对应模式,来通过行为鉴别谎言。

所以,传统的多导测谎技术,都是通过对多种生理自主反应指标如皮肤电反应、血压、心率、呼吸节律等的测量,来推断被测者说谎与否。



以此为基础,最初成型的测谎技术使相关-无关(RI)检测法。这个方法假设说谎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要比无关问题更加强烈。因此,它包含两类问题。一类是与事件无关的I 问题,用于为被测者各项生理指标的画下基准线;另一类则是与事件相关的R 问题,施测者将被测者对其的反应与基准线进行比较,来推定被测者是否说谎。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缺陷。有时,被测者会对某些重要的无关问题(如,你有婚外情吗?)产生比相关问题更强烈的生理反应,使测谎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准绳问题检测(control question technique, CQT)应运而生。除了R、I两类问题以外,施测者另加入部分准绳问题,即与所要检测内容无关却能对被测者产生威胁的问题。为了保证这些问题的威胁度,施测者需要在测谎前对被测者进行详尽的调查。



CQT假设,由于说谎者与无辜者都想通过测谎,那么说谎者会更关注于相关问题,所以其对相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准绳问题强烈。相反,无辜者对相关问题并没有多大关注,却更受准绳问题的威胁。

准绳问题的加入使得测谎的准确度明显上升。因此在各领域中,CQT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测谎程序。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国家的司法并不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这是为了避免测谎结果影响司法认定,而司法认定又反过来再决定测谎准确性。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其后果是毁灭性的,特别是在CQT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当下。



CQT的缺点主要有三。

第一,不同生理指标间的一致性不明显。虽然我们通常认为不同指标会相互支持,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反映了被测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你无法在一组组毫无规律的生理指标中找出常模。

其次,有些被试更可能被误判为在撒谎,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和反应更为敏感个体差异是心理学无解的难题。

此外,只要稍微了解传统多导检测的测谎原理,被测者完全可以有效的反测谎。诸如做出一些小动作,通过药物来临时改变身体状态,或者仅仅是思考其他问题,都可以显著降低CQT的测谎成功率。

参考文献

傅根跃, & 陈昌凯. (2003). 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11(1), 108-115.

Horowitz, S. W., Kircher, J. C., Honts, C. R., & Raskin, D. C. (1997). The Role of Comparison Questions in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of Deception. Psychophysiology.

Bashore, T. R., & Rapp, P. E. (1993). Are there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polygraph proced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113), 3-22.
 ●  END  ●
责编 | 张萌垚
编辑 | 杨   奕
供稿 | 万   迁
图片来源于作者和网络


    关注 西大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