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小剧场之三:“得寸进尺”是怎么来的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乞丐到富人家乞讨。富人家的仆人拦住他,说:“滚开!离我们家...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乞丐到富人家乞讨。

富人家的仆人拦住他,说:“滚开!离我们家远点儿。”

乞丐说:“行行好,我只想在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转念一想,既然不用施舍他东西,就让他去烤烤火罢。乞丐到厨房火炉旁把衣服烘干后,便对厨娘说:“能借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想用锅煮一点儿石头汤。”

厨娘觉得很新奇:“石头汤是什么?行啊,我要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汤。”她便拿了锅给乞丐。

乞丐将在路上捡来的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像模像样地煮了起来。

“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乞丐自然地说道。

厨娘将盐罐拿来给他,后来又在乞丐一次次“自然”地要求下,又给他拿了豌豆、薄荷和香菜,然后又把碎肉沫放到了汤里。

最后,这个乞丐把石头从锅里捞出来,美美地喝了一顿肉汤。



这个乞丐非常聪明,懂得如何一步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个乞丐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与之对应——登门槛效应。即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让他先帮一个小忙。

登门槛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实验中提出的。

这是一组现场试验,弗里德曼等人派人随机访问了一些家庭主妇,请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家里的窗户上,妇人们愉快地同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拜访这些家庭,请求将一个又大又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一多半的妇人同意了。同时,他们又派人随机访问另一些家庭,直接提出将又大又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家庭主妇同意。





与之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登门槛现象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很难做到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当他们面对一个比较容易办到的小请求时,就会增加同意这个要求的倾向。继而如果他拒绝后来更进一步的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驱使他给予更多帮助,并使对此事的态度更为持久。



1966年的实验里,前一组的主妇中同意挂又大又不美观招牌的之所以有一多半,是因为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主妇中之所以同意的人那么少,是因为这之前没有对她们提一个小要求。

换句话说,前一组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比之后的主妇高那么多,就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多年来,登门槛效应不仅见诸人际交往,在推销、员工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答应别人的小要求之前,先想一下后果是什么。

原创:孙天怡
版式:丁诗琴



    关注 西大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