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系列专题之一】实验范式:stroop范式

 

为什么会发生stroop效应?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而其中,自动化理论受到了高度认可。...



引言

在接下来几个专题文章中,我们会向大家介绍几种在心理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范式。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同学们,我们将带领同学们了解心理实验背景和实验设计的奥妙与精巧;而对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员,则向大家展示真实心理学实验的神秘面纱。敬请期待!

【心理学入门系列专题之一】

实验范式:stroop范式



2016年0107期的《世界青年说》中,请到了心理学家姜振宇。在节目中,姜振宇向大家展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测试人们说谎能力的小实验。



这个实验看上去神奇又有趣,但是,是不是真的可以测试出人们的说谎能力呢?结论是,有相关性,但不绝对。

其实姜振宇向大家展示的正是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范式——stroop范式。

Stroop效应早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发现。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从广泛意义来说,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Stroop测验



为什么会发生stroop效应?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而其中,自动化理论受到了高度认可。

什么是自动化理论?用简单的话说,人们在做习惯性的动作时,是不需要倾注注意力去完成的(心理学家们管这个叫自动加工),比如读词;而有一些活动,由于并不熟悉,则需要人们通过倾注注意力,通过思考和反应,才可以完成(这种加工过程叫做控制加工),比如说出一个颜色的名字。这就是stroop范式中,两种任务反应时差异的原因。



除了视频中姜振宇为大家展示的字色stroop实验范式以外,stroop还有很多有趣的变式。

昼夜Stroop
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实验组要求被试在看见太阳的图形时说“夜晚”,看见月亮的图形时说“白天”。当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 词干扰范式
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双语Stroop 范式
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Stroop 效应的反转范式
Stroop 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 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当在意识状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的反转。而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这种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在集中注意下,被试利用不一致的概率大于一致概率的预期,出现Stroop 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被试对此没有预期,出现典型的Stroop 效应。
情绪Stroop 效应范式
情绪Stroop 效应研究是当前Stroop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这个范式也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变式。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所以,心理学家们这么折腾被试,那么你肯定想问,stroop范式到底有什么用。

stroop范式涉及到了人们的语音激活过程、注意偏向、无意识冲突过程,以及冲突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

因此简单地说,stroop范式可以测智商。



当然,智商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一个包含着人类大脑各个方面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概念,控制加工只是一个小的方面。因此在最开始的视频中,姜振宇使用stroop实验范式来测定说谎水平也是不严谨的。stroop实验中表现好,可能说明这个人的控制加工能力比另一个人好,在处理认知冲突的时候反应更快;但不能简单的说,这个人的说谎能力一定好于另一个人。
原创:曾瑾
排版:丁诗琴


    关注 西大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