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素材——中国智谋:故事典籍(8)

 

36、鸡口牛后,苏秦合纵说韩王  【原典】  苏秦用激将法气张仪入秦成功后,自己便受赵王的委托出使韩、魏...



36、鸡口牛后,苏秦合纵说韩王【原典】

苏秦用激将法气张仪入秦成功后,自己便受赵王的委托出使韩、魏、齐、楚等国,游说这些国的国君纵向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形成纵横制约的格局,以保持国际形势的平衡和稳定。

苏秦首先来到韩国劝说韩王。

韩王见他是赵王派来的使者,已不同于一般游说之士,自然不好怠慢,立即便安排接见。

苏秦对韩王说:

“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北有巩、洛、成皋,西有宜阳、常阪,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山川险要,幅员辽阔。韩国的士兵有数十万之多,天下的强弓劲弩大多出自韩国,一些著名的弓弩射程在六百步之外。韩国兵士运用这些强弓劲弩,往往是连发百次不止,远距离的射中胸部,近距离的射中心窝。韩国士兵的剑和戟也都是出自名山名师锻造,在陆上可斩牛马,在水上可杀鸿雁,在战场上杀敌,任何坚硬的铠甲盾牌也抵挡不住,威力无穷。所以,以韩国士兵之勇抗击敌人,一以当百,不在话下。”

苏秦的一席话把韩国吹上了天,把个韩王也吹得好不受用,通体舒畅,连说:

“哪里,哪里,先生太过抬举我们韩国了!”

苏秦见他的烘云托月之术已起了作用,便轻轻把话题一转,朗朗说道:

“不过,韩国如此强大,大王又如此贤明,我却听说贵国准备向西面的秦国俯首称臣,要在韩国为秦王修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还要向秦国进贡。这样做,岂不是让国家蒙受耻辱而让全天下的人笑话吗?”

韩王一听不禁皱了皱眉头,苏秦连忙抓住时机往下说:

“所以,请大王一定要深思熟虑啊!您想想看,如果大王向秦国称臣,秦王必然要向您要宜阳、成皋这两块地方。如果您今年给了他这两块地方,他明年又会向您要另外两块地方。您给他吧,哪有这么多地呢?不给吧,那前面已经给了的不是白给了吗?前功尽弃,反而还会招来祸害。总之,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王的贪欲无穷。以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穷的贪欲,岂不是很危险的吗?岂不是不战而拱手把土地送给敌人,自找怨恨与灾难吗?”

说到这里,苏秦停下看了看韩王的脸色,然后又继续说下去:

“我听说有句俗语叫:‘宁为鸡口,无为斗后。’鸡的嘴巴虽然小,但比较干净,而牛的肛门虽然大却很臭。如果大王向秦称臣,跟当牛的肛门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如此贤明,韩国又如此强大,却落下个当牛肛门的臭名,连臣下也私下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韩王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按剑而起,仰天长叹说:

“我就是死也不能向秦国称臣啊!就按先生您说的办吧。我们韩国坚决与大家站在一起抵抗秦国。”

【新说】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愿做韩国的君,不愿做秦国的臣。

当官如此,求职也差不多。宁愿到一个小一点的公司去做骨干,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愿到一个大一点的公司去听差打杂,碌碌无为。

一言以蔽之,宁愿在局面小一点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一点的地方听人支配,这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它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择业的学问,可供你入仕、求职、毕业分配等参考。

【典源】

鸡口牛后:语出《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另见《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合纵说韩王:事见《战国策·韩策一》、《史记·苏秦列传》。

37、攀龙附凤,凡夫俗子得封侯【原典】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到三十岁时才当了秦朝的一个小官。后来他在一批英才的辅佐下,南征北战,建立了强大统一的西汉王朝,当了皇帝。在辅佐他的人才之中,樊哙、夏侯婴、灌婴和郦食其四人为建立汉朝功勋卓著。

樊哙与刘邦同是沛县人,他原先是杀狗卖狗肉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吓破了胆的沛县县令想趁机投奔陈胜的起义军,派樊哙去叫刘邦来助一臂之力。但刘邦带人赶到时,县令却后悔了。刘邦动员城里人杀了县令,率领几千人马起兵造反。樊哙主动加入,担任了部将。

夏候婴也是刘邦的同乡。他本来是衙门中的一个马夫,每次赶车回来都要到刘邦那里坐一坐,常常聊天到日落西山。夏侯婴在县里当官之后,与刘邦的交往更加密切。有一次他和刘邦在玩笑中被刘邦失手打伤。有人趁机告刘邦为官打人,要求严惩。夏侯婴出面为刘邦辩解,结果反以伪证罪被判监禁,蹲了一年多牢房,刘邦沛县起兵时,夏侯婴积极参与,率兵作战。

灌婴是睢阳人,原来是贩卖丝绸的小贩,在刘邦势力渐大时前来投奔。

他后来成为刘邦的心腹,立下了不少战功。

郦食其原是陈留的一个小官,刘邦引兵进攻咸阳时,他前来献计,协助刘邦攻下了陈留,使刘邦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接着,鹂食其推荐了他弟弟郦商。郦商带来四千人马,刘邦任命他为副将,率乓进攻开封,郦商后来战功显赫。

刘邦大功告成之后,并没有忘记这些前来归附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他们先后受到封赏。樊哙为舞阳侯,夏侯婴为汝阴侯,灌婴为颖阴侯,郦商为曲周侯。

班固在评论这四个人时写道:“舞阳侯原是屠夫,汝阴侯原是马夫,颖阴侯原是商贩,曲周侯原是庸夫。这些出身微贼的人,因为结交了刘邦,就像攀附着龙鳞和风翼,以致得到封侯之赏,得以在天街上并驾齐驱。”

【新说】

攀龙附凤与指亲托故不一样,这里面没有强大的血缘关系的纽带,因而,这种非天然的关系要维持下去,就得牢牢抓住,毫不放松。

攀龙附凤不是让人紧靠大树乘凉,世界上没有这等便宜的事情,要想靠得稳,必须付出代价,只是这代价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物质、金钱、计谋、才华,乃至生命等。樊哙等人付出的是生命和才能的代价,具有一种献身精神,受封得赏理所当然。

也有另一种“代价”,即溜须拍马。它不是靠建功立业、作出牺牲去攀附,而是投机取巧,靠说漂亮话,阿谀奉承来赢得主子的欢心,怎么能够讨好就怎么做,什么都可以廉价出卖。不过,拍马屁要拍到点子上,要拍得主子舒舒服服,云里雾里,否则就收不到实效。

主子有各种各样的,必须要看得准,已成气候或将成气候者才可靠。前者比较好办,基本上可以一眼看出,后者则需要点眼光,要有预见性;先耕耘,后收获。

总而言之,攀龙附凤是以付出代价为前提的。成功之后便可以安享胜利果实,不必有后顾之忧。

【典源】

攀龙附凤:语出《汉书·叙传下》:“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凡夫俗子得封侯:事见《汉书·叙传下》。

38、指亲托故,万安导演攀亲戏【原典】

万安是明代进士,官位到了礼部侍郎。他对这个职位并不满足,一心想爬上内阁首辅的高位,为此殚精竭虑,绞尽了脑汁。

机会终于来了。

明宪宗朱见深终日沉浸在道释神仙和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他特别宠爱万贵妃。这个万贵妃比他大二十岁,是山东人。她哥哥万通由于这层关系进朝廷当了官,任锦衣卫都指挥。万通的妻子也成了贵戚,时常出入于宫中。

万安得知自己与万贵妃同姓,心中暗喜,便悄悄与万通来往,想通过万通接近万贵妃,接近朱见深,从而实现向上爬的梦想。

万安成功地同万通搭上了关系,两家从此来往频繁,不时拉拉家常事。

有一天在闲诙中,万通的妻子偶然问她母亲说:“记得我们家贫穷的时候,曾把小妹嫁给了别人当妾,现在不知道她在哪里。”

她母亲随口答道:“记得嫁给了眉山的万编修。”

万安一听这话,如获至宝,灵机一动,立刻接上去说:“我就是眉山人,从前当过编修,娶过一个小妾,你老说的人就是我呀。”

万安回家后同小妾密谋,要他的小妾冒充万通的妻妹,同“姐姐”见面。

万通的妻子突然间找到失散多年的“妹妹”,异常兴奋。虽然谈话中有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都被多年不见、往事依稀搪塞过去了。万通的妻子竟毫无疑心。

万安从此与万通结为连襟,成了姨亲。万贵妃知道这层关系,对万安另眼相看,不时在宪宗耳边替万安美言几句。这场指亲托故的戏竟演真了,万安被提升进了内阁。

大学士商辂死后,内阁首辅的职位便空着。大权在握的太监汪直曾服侍过万贵妃,他见万贵妃看好万安,便推荐万安任首辅之职。

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正想提拔亲信,爽快地接受了汪直的推荐。万安梦寐以求的职位终于到手了。

【新说】

万安导演的这出“指亲托故”的戏,的确十分成功,他本人既是个优秀的导演,也是个演技不凡的演员。

这场戏的关节,就在裙带关系。裙带关系的唯一标准,就是血缘的亲疏。

近者亲,远者疏。在人与人的交往联系中,最为强动的纽带就是血缘。老乡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都无法和血缘关系相比。血总是浓于水。

虎毒不食子,就是因为这层血脉的联系。

因此,攀上血亲,抓住裙带,你拉我牵,便可形成一张强有力的关系网,事情就好办了。这张网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为处在网中的人谋利益,捞好处。

某人升迁了,犹如竖起了一根竿,其他人可以顺势往上爬。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这种相互依靠关系的说明,一点也不夸张。

指亲托故的好处人人都明白,即一荣俱荣。但也有另一面,那就是一损俱损。领头的栽了,串在同一根绳上的蚂蚱也跟着遭殃。过去的诛连九族,便是力图彻底斩断血缘的根,使之永无更生、卷土重来的希望。

【典源】

指亲托故:语出元代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指亲托故厮还,趁时附势故相干。”

万安导演攀亲戏:事见《明史·万安传》。

39、人弃我取,白圭牟利致大富【原典】

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国,推行各种改革措施,以加强统治。李悝大刀阔斧地废除了贵族世袭当官的制度,代之以按照功劳和能力来选拔政府官员,还制定了一部《法经》,以削弱贵族们的特权。在经济方面,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他推行了开发土地潜力,鼓励农耕的政策。

特别应提出的是,这些政策中有一项“平籴”法,即国家在丰收年成平价买进粮食,到灾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特稳定。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魏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它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了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这时有个名叫白圭的商人,他机灵地从李悝的“平籴”法得到启发,根据自己经商的经验和反复思考,想出了一条看似平常却很巧妙的致富牟利的成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在猜人都不要的时候我要,在别人要的时候我就给予。

白圭照这个策略,丰收时节农民们收获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缺粮,粮价随之便宜下来,就趁机大量买进粮食。与此同时,他抓紧卖出油漆和蚕丝等紧俏商品,因为这时不是割漆或收丝的季节,货源不足,物以稀为贵,价钱居高不下。

反之,到了收丝或割漆时节,这些物品大量上市,价钱下跌,白圭便买进蚕丝和油漆,卖出价格上涨的粮食。

白圭按照这种“人弃我取”的原则,在一般人没注意到的一买一卖之间不断牟利,逐渐成了当时的富商。

【新说】

任何谋略的要义一旦道破,人们都会觉得平淡无奇。然而,道理上的明白和在实际中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并因此而获得成功,完全是两回事。正如下棋,在旁观战者会认为自己比正在下棋的人聪明,一旦轮到自己上阵,常有无所措手足之累。

“人弃我取”这一策略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平常,但细细想来,敢于运用和善于运用,仍需具备相当的胆魄。

比如,现代的股票市场,风起云涌,变幻莫测,时而牛气冲天,时而熊市笼罩,时而低迷盘整。何时“吃进”,何时抛出,在一吃一抛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有“人弃我取”的用武之地。

又比如,气候条件恶劣,地理条件不利,军心涣散之际,皆不宜用兵,这是一般的常理。但现代战争中的“闪电战”往往是利用这些一般军事家所不取的不利条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出奇制胜的成功。

历史的和现代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人弃我取”,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按常规去思考和行动。白圭高明于一般商人之处,正在于有他自己的主见,没有像一般商人那样在价低时大量抛售,在价高时屯积居奇,而是灵活机动地随时而变,把“常理”认为的不利因素转化成了为我所用的有利因素。

在有主见之外,还需要有眼光,善于抓住突破点和契机。不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不善于抓住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的时机,盲目地或刚愎自用地固守“人弃我取”,也可能招致惨败。试想,大家知道了白圭致富之道之后,群起仿效,白圭的办法还灵吗?这时只能采取其他办怯,才符合“人弃我取”的策略,况且,有时候人所弃之的东西,并不是都有利可图,不随机应变地运用这一策略,也会栽跟头。

【典源】

人弃我取:语出《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牟利致大富: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关注 小说素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