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安徽“最正宗的端午节”在寿县!

 

2014年端午节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布全国35个端午节民俗集中分布区,寿县是安徽省唯—在列地区。为什...






2014年端午节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公布全国35个端午节民俗集中分布区,寿县是安徽省唯—在列地区。为什么呢?往下看↓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史称寿郢,即今天的寿县,历史上也称寿阳、寿州。

寿县地名多用“郢”字,如张郢、李郢什么的,原来这是先民对故土的一种永恒怀念。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秦兵展开灭楚之战,数万楚军寡不敌众尸血成河。亡国的痛彻之情,让楚民纷纷将自己所在的村落改为郢:王家庄改为了王家郢、九里村改为了九里郢……

越千年岁月,经沧海桑田,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寿县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35个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安徽省仅此一处。寿州端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与江淮大多数地区一样,寿州端午主要有包粽子、吃咸蛋、炸“鬼腿”、挂艾草、赛龙舟、饮酒吟诗、佩戴香囊等习俗: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粽叶一般都就地取材,有竹林的地方,春笋出土的时候拣来笋衣;靠近河边的人家,打来新鲜的苇叶。端午节来临时,提前浸上粽叶、泡上糯米、磨上豆沙、煮上咸肉……到了端午前一天,男人们照例还在农田里忙碌,妇人们不再下田,端着盛满糯米和粽叶的水盆,纷纷来到郢子前的大树下,一边包着粽子,一边闲话家长里短。这一家的粽子包完了,妇人也不急着回去,板凳头一转,又替邻人包了起来。过去物资匮乏,包粽子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有时候糯米不足就掺上籼米梗米;现在不同了,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掺上了咸肉、蜜枣、板栗、豆沙等,品种丰富多彩。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煮粽子,郢子里弥漫着粽叶特有的清香。刚出锅的粽子最好吃,放学的孩子一般等不到明早,开锅尖着手爪抓上几个,就此进了晚餐。粽子锅里,同时还煮了咸鸭蛋、咸鸡蛋,浸了粽子的香气,有了别具的味道,堪称美食一绝。



端午节还有道家家户户要做的美食叫“炸鬼腿”,其实就是炸油条。这是项与纪念屈原异曲同工相对应的习俗。传说南宋年间卖国宰相秦桧与他的老婆王氏东窗定计害死岳飞,消息传开,老百姓街谈巷议,个个义愤填膺。那时候寿县一带被金兵控制。岳飞一死,大好山河收复无望,老百姓恨死了秦桧和王氏。一天,有个卖炸糕的摊主突发奇想,捏了两个面人压在一起,丢进油锅炸将起来,称之为“炸鬼腿”。过往行人觉得新鲜,围拢来见两个面人被炸得“吱吱”作响,明白了怎么回事,心里痛快,纷纷购买。一开始,老百姓吃“炸鬼腿”是为了消怨消恨,但一吃觉得味道不错,吃的人越来越多。把两个面人捏在一起,费工费时。摊主索性把面团揉匀摊开切成条条,拿起两根一个算是秦桧,一个算是王氏,用棒儿一压扭到一起,丢到锅里去炸。一时间远远近近的糕点摊都学着做了起来。再后来就传遍了全国。因为“炸鬼腿”是长条条,所以也被叫作“油条”。



民谚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也是寿州端午主要习俗之一。寿县古城北端有座八公山,八公山盛产的艾草又名家艾、艾蒿,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驱蚊蝇、避虫蚁,净化空气。这天一早,八公山的农民早早地上山采了艾草,拉到古城街头。上街买菜的市民走到跟前,买上一把带回家插上门楣,又跟好奇的孩子话说典故,原来寿县一带是南北分界线,古时候经常打仗。相传公元956年,周世宗征讨南唐(今安徽省寿县),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无法破城,急火攻心,病了,茶饭不进。有个巧手妇人用白面、白糖、香油等精心制作了一种点心,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食欲大增,连吃几顿,病体大愈。这糕点就是现在寿县的传统名点“大救驾”。赵匡胤病好后,十分高兴,得知妇人是南唐城里人,便说:“这几天城门将破,你在家门上挂艾为记,我不杀你。”妇人为了城里百姓都能安全,便把每家大门都插了艾草。待周兵攻进城来,果然秋毫无犯。

传说毕竟是传说,悬挂艾草可以驱蚊避虫倒是真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芍陂龙,八公诗,寿州香草天下知。”寿州端午习俗中最具楚文化烙印的,还要数舞龙、吟诗和制作佩带香荷包。



舞龙是与赛龙舟连在一起的。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舞龙则是为纪念孙叔敖。春秋楚庄王时,楚令尹孙叔敖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修建了一处蓄水工程,古名芍陂,今名安丰塘,“周百二十里,纳川吐流,灌田万顷”,号称“天下第一塘”。史书载,孙叔敖辅佐楚王成就了霸业,名重诸侯,但从不居功自傲,恪守清廉做人本色。寿州民间一直流传他“临终教子”的故事。弥留之际,孙叔敖把儿子孙安招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死后,倘若楚王封你做官,你千万莫要,因你没有做官的才能。倘若楚王封你都市,你也千万莫要,因你对国家无功。倘若楚王一定要赐你食邑,你就要求到荒瘠地方去,你可用双手谋生……”一代国相,临终之言,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这样的官,老百姓怎么能忘记?传说孙叔敖小时候救过一条小蛇,小蛇长大成龙后帮他开拓了安丰塘水源。于是,安丰塘从此有了舞龙的习惯。端午节这一天,水面上龙舟竞渡,鼓音震天;堤岸上巨龙翻滚,彩声一片。水上水下场面十分壮观。郢都人以此缅先贤、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情景动人,情趣盎然。



八公山是文化名山,承载着寿州丰厚的文化积淀。当年,汉淮南王刘安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在这里编撰了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古往今来,李白、李绅、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在这里留下不朽诗篇。历史在这里播下文化的种子,如今已长成漫山遍野的参天大树。作为一年一度的“诗人节”,每逢端午,诗人雅士赶到这里吟诗唱和、饮酒集会,已经成为多年来的惯例。现在,“寿州诗群”已经成为江淮之间的重要文化符号,“八公山诗会”也已成为郢都旅游的一个特色品牌。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怯臭、驱虫、避汗气和点缀装饰。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清香四溢。这里要说的是香囊芯材质——寿州香草。寿州香草是两年生草本植物,茎圆中空,高一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秸,每年九月下种,次年四月收割。用寿州香草缝制的香囊,已远销到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寿州香草的神奇之处,在于惟郢都古城才能生长,易地种植则无香味,植径也由空心变成实心。还有就是,很远就能嗅到香气,近距离却没了一丝香味。



在郢都,老百姓称寿州香草为“离香(乡)草”,说它离开家乡这块产地越远,香味就会越浓,因为它是在楚国将士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的,是将士们的忠魂凝变的。楚国虽然灭亡,但楚人永远不会忘记英烈的在天之灵。巧的是,寿州香草恰在每年端午时节香味最为芬芳。浓郁的草香氤氲在古城上空,仿佛楚国楚士的忠魂齐约郢都,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典……

寿州,一方楚文化滋育历炼的沃土。千百年来,寿州百姓就像守护他们的姓氏族谱、子孙后代一样守护着“郢”文化,传承呵护着博大精深并具有独特地域标志的端午文化。

本文摘自赵阳《寿县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端午习俗集中分布区》

鸟瞰︱建设中的寿州古城游客集散中心

荐读︱时洪平:远去的乡情

5.18博物馆日|走进寿县博物馆……

荐读|赵阳:东园里的风景

荐读︱时洪平:远去的乡情

31℃,一碗凉面满足你对夏天的所有幻想…


    关注 寿县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