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数百年来它一直看着东莞繁华起落

 

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也许你失却了翻阅厚重艰涩古籍的耐心,但在某个天色正好的日子,到东江之滨邂逅古塔,与百年历史对话,也是一桩妙事。...

金鳌洲塔因坐落于万江金鳌洲而得名。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启四年(1624年)落成。
数百年间它一直看着东莞繁华起落。
1

古塔雄伟壮观

过了万江大桥和金泰桥,在东江南支流(万江)和汾溪河交汇处,一座屹立于江畔的塔映入眼帘,这就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金鳌洲塔。



金鳌洲塔本身占地不大,该区域内小径交错,树木葱郁,塔底石雕林立。上世纪90年代,东莞市博物馆从各镇区收集到宋、明、清石雕44尊,置于金鳌洲塔保护园区内,进一步丰富园区的展示。



抬头望去,即能感受金鳌洲塔的古朴雄伟。该塔为八角九层仿楼阁式砖塔,高50.96米(包括塔基和塔刹),塔身各面饰以仿木构柱、额及门,额枋塑有卷草龙、缠枝莲纹图案,各层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叠涩出腰檐及平座。
2

“金鳌塔影”名扬东莞

张国民是金鳌洲塔的园区管理员,每个星期要上塔清理卫生、记录情况。2001年他就从河南来到东莞了,“这座塔2014年翻修过一次,里外都进行了维修,之前是比较老旧的。”

在他的允许下,笔者进入了古塔内部。第一、二层之间有木梯连接,从第三层开始是青砖梯,真门交错而置,登塔须得绕外栏走半圈,才找到上楼的通道,这是所谓的“穿心绕壁”结构。塔外通道比较窄,栏杆高1米左右,故而不能靠得太近。





塔顶上,塔刹刹尖与相轮间置一铜葫芦,显示其风水塔的身份。视线往外,可看到顶端瓦檐口的八个角悬挂有铁铸响铃,因年月太久,响铃铁锈已经变成黑色了。

在塔上往万江望去,一直到金泰桥头这个区域,是金鳌洲主题公园,于2001年底建成。公园的雕塑小岛上安置着一尊铜制金鳌,重十三吨,身长六米六,通高四米八,历时一载铸成,与古塔形成高低呼应之势。

3

伴江而建的风水塔

金鳌洲塔所在地原称“金沙洲”,由于地形似鳌,后改称“金鳌洲”。因塔坐落于此,故名。关于金鳌洲塔的由来,有一段民间传说。观音携金鳌途经万江,金鳌见江河交织,万川入海,以此为宝地。观音便点化金鳌为大洲,即金鳌洲。据传人们在此筑塔,是希望以塔镇住金鳌,使其永留此地。

据金泰村的居民说,解放前,金鳌洲塔周围还有一座文昌庙,文昌庙内供有文武二帝。求功名的人,考试前都会上岸到文昌庙求拜。明清时期的东莞,科举尤为兴盛,在当地人眼里,似乎和兴建金鳌洲塔有冥冥之间的联系。展馆讲解员黄长球说:“也有不少本地的居民来我们展馆参观,问为什么没有重建文昌庙。”

(文昌庙草图)
金鳌洲塔作为风水塔,却差点被拆了,一位曾在邮局工作的老人回忆:“要不是金泰村,这座塔也保不住了,当年怕飞机轰炸金鳌洲塔,会造成危险,东莞就派人下来说要拆塔,但是被我们的民兵阻止了,才使古塔能存留下来,但(之后)一直没有人去管理。”


(五六十年代的金鳌洲塔)
金鳌洲塔具备岭南明代塔共同的特征,包括砖仿木楼阁式构造、八角中空腔而壁实厚、用石灰沙和砖石砌筑等,是研究岭南明代风水塔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它还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金鳌洲塔侧面反映了明清两朝东莞的社会生活状态,它是民间信仰和园林景致追求的结合体,它与东莞的木鱼歌一样传承着本土文化。


数百年弹指一挥间,这座结构精巧的古塔巍然而立,直指蓝天。金鳌洲塔曾经是古人憧憬、美好愿望的寄托,如今置身现代化建筑群中,时光和智慧赋予塔的魅力让它毫不失色,它是一种心灵安定的标志。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也许你失却了翻阅厚重艰涩古籍的耐心,但在某个天色正好的日子,到东江之滨邂逅古塔,与百年历史对话,也是一桩妙事。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报519期“城记文化专列”
策划|曾理 郑子龙
统筹|林玉清

采写|柯秋彬
摄影|何德和 部分资料图片
实习编辑

陈墨


    关注 文化周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