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丨她用夫家祖传的瓦缸,留住了客家酿酒的古老醇香

 

喝酿酒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在以前,每个客家家庭都会酿制客家酒,且一般由家中女主人承担。...





客家人将一粒糯米酿出滴滴醇香喝酿酒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喝上一两碗。在以前,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客家酒,但一般由家中女主人承担。酿酒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重要依据。在清溪,制作客家酿酒最有名的当属张凤英,人称“凤姑”,今年已经74岁了。



清溪客家酿酒
酒色深赤,入口酸甜、回味带点辛与辣)
凤姑不仅酿酒,也爱她酿出的酒。她看着大家喝她酿的酒时,会微微地笑,如果有人只喝一点点就放下杯子,她会立即追问“是不是我的酒不好喝,你不爱喝?”凤姑16岁时,从她妈妈那里学会了客家酿酒,至今已经58年了。

客家酿酒的流程是先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三、四个小时,再放入蒸笼中蒸成饭,把蒸熟的糯米饭打起晾干后,在糯米饭中加入酒饼、红曲以及适量的凉开水搅拌均匀,把拌好的糯米饭放入大瓦缸发酵3天,随后倒入普通米酒后再次封口,而这次则需要等待约40天。

凤姑说“工序很简单,一学就会。但酒酿得好不好,这就考功夫了,比如糯米要洗干净,直至淘米的水变清;蒸熟的糯米饭、适量的白开水一定要晾凉,否则酿制出来的酒会酸……”这些对材料、调配、手艺和时间的精准把控是最关键的,没有经年累月的摸索与积累,很难掌握。
 


(从上至下:制作客家酿酒所需要的糙糯米、酒饼和红曲米)
这一口酿酒,男女老少皆宜

“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之益也。”这是《幼学琼林》中对客家酿酒的记载。酿酒的度数在十几度左右,口味大众化,尤其适合坐月子的妇女补身。



(客家娘酒常被用来给生产后的妇女补身饮用,又名“客家娘酒”)
“妇女生小孩一个月后,天天饮用客家酿酒,有补气旺血的功效。”凤姑说。除了直接饮用以外,客家人还会用酒来蒸鸡。制作客家酒煮鸡非常讲技巧,要控制好火候,否则锅易着火。要用文火慢慢焖,让鸡肉的油渗透到酒中,酒一沸腾就关火。

在汉文化中,妇女在生产后都有坐月子的习俗。由于客家酿酒的功效了得,不少非客家妇女,都会在坐月子时饮用客家酿酒。而成人喝适量客家酿酒,也有补身作用。如今在春节、喜宴、亲朋好友来访时,客家酿酒始终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一道风味。

凤姑每年都会酿一些酒,但基本都是应亲戚朋友的预约,所以是不卖也不谋利的,只是让对方酌情给些工本费便可。她说,“其实酿酒的步骤不难,只是繁琐严苛。很多人嫌麻烦,宁愿出钱去买。”正因为繁琐细致的步骤,凤姑每次酿酒都觉得很累。不过,别人找到凤姑帮忙时,热心的她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即使“这是不赚钱的生意”,凤姑依然会在每年8月之后开始做酿酒,因为天气太热的话,酿的酒很容易变坏。

喝的人多,会酿的人少

客家人每逢喜庆节日,如“结婚酒”“满月酒”“生日酒”“拜师酒”“出师酒”等,客家人也会拿酿酒来款待亲朋。即便需求量不少,但是喝的人多,酿的人少。


(客家酿酒度数不高,男女老少皆宜)
现在,清溪的许多客家人也会自己酿酒,但熟悉客家酿酒整个工序流程、酿出的客家酒原汁原味的,已经不多了。自改革开放后,由于酿酒工具的局限,酿制过程繁琐辛苦、年轻一代不愿学等原因,清溪目前除了浮岗、铁松、铁场几个村保留酿酒工具的老人还懂得制作之外,客家酿酒面临失传的危险。



从16岁帮着母亲做客家酿酒开始,到学会一整套手艺至今,凤姑已经跟客家酿酒结缘近六十年。这得益于她家还保存着完好的酿酒工具,也有专门的酿酒地方。不得不提的是凤姑用来酿酒的两口缸都有些年头了,一口是夫家祖上传下来的,一直用来酿酒;另一口是在公社时期从窑厂购买的。在凤姑看来,要做好客家酿酒,一口好缸必不可少,但是现在的缸都不够密不够好。

让凤姑有些伤感的是,当时一起酿酒的人中,有很多已经离世了。清溪客家酿酒目前可查到的近四代传承人中,凤姑为第三代传承人,凤姑的四女儿黄春茹是第四代传承人。凤姑说女儿虽会酿制,但很少动手做,一般是有空才帮一下忙。

从2006年开始,清溪镇对客家酿酒进行了发掘保护。直到2010年,清溪客家酿酒入选东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将这些客家人千百年来酿制出的智慧结晶,以共同遗产的方式写入人们的意识与行动中。

城记往期回顾:

谢岗 城记丨1938年,东莞县临时政府办公地曾匿藏于八卦村

桥头 城记丨李小龙曾自学过莫家拳的腿法

企石 城记丨古村落不只眼前的风景,还有历史和美食

横沥 城记丨先祖被历史遗漏,族谱散失,一位80后,踏上了香氏探源“考古”路

横沥  城记|东莞最牛的地方!它走过了500年的风雨

石排  城记|“十八房间”与“摩崖石刻”的来历

茶山  城记|隋朝功臣后裔隐居牛过蓢

石龙  城记|60多年的驻守部队100岁的石龙铁路南桥

石龙  城记|匠人连夜做竹梯帮助东征军打陈炯明

石龙  城记 | 她一天举起的重量数以吨计

石碣  袁崇焕对东莞意味着什么?

高埗  城记|一座桥,终结“孤岛时代”

万江  城记|解密万江龙舟为何拿下“龙舟第一景”

万江  城记 | 数百年来它一直看着东莞繁华起落

莞城  你可能不知道的一段东莞运河简史

莞城  城记|这座城楼曾埋藏着莞邑金戈铁马梦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夏艳芬、柯秋彬


    关注 文化周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