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大德】还原真实的“唐僧”-- 玄奘

 

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呕心沥血的翻译,当他回顾自己...



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呕心沥血的翻译,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当你看见这样一段人生总结时,首先闯入你脑海的会是谁呢? 是“唐僧”!

由此可见《西游记》在中国,无疑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幻小说。而书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或许远没有他的几个徒弟那么出彩,那么活灵活现。我们甚至会在潜意识里给他贴上“固执、软弱”的标签。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着这么一位高僧。他虽然没有神通广大的“四大护法”,没有沿途骚扰的妖魔鬼怪,但他的经历丝毫不逊色于唐僧,他的一生亦是传奇而又瑰丽的。他比唐僧孤独,但比唐僧伟大。他更让人感动,更使人振奋。他就是玄奘。没错,我们是时候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了。

在我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里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的创作,还建造了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他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口呼吸都是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玄奘不仅仅是倔犟的求法者,更是伟大的冒险家。无际的黄绸沙漠,狂风肆虐,沙尘乱舞,手牵嬴弱瘦马的玄奘大师逆风而行,这样的画面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求法的旅途上,在历经无数次生死的考验,玄奘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那烂陀寺——当时的佛教最富盛名的学术之地。那一刻,“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峰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然而,玄奘还想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于是又在印度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游历。而也正是这一系列看似痴狂的行为,铸就了这样一位旷世宗师。  

玄奘在印度整整停留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从一个留学生到一位首屈一指的佛学大师,并且受到印度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的土地上取得如此成就,堪称空前绝后。可是,在他取得极高的佛学造诣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大唐。再次面对长安已是十九年后完全陌生的光景——不再是离开时饥荒的动荡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十九年的西行结束,玄奘开始了他真正的事业——庞大的佛经翻译工程。精通梵语和汉文的他作为整项翻译工程的主持,白天翻译,晚上为唐太宗写书,每晚不足四小时的睡眠,只为匡正心中的佛法,呕心沥血。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十九年,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数量之大,质量之严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作家鲁迅对于玄奘大师的精神写道这样的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玄奘大师六大精神

(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四)建正法幢,作狮子吼

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结    语

玄奘精神“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过孤独,忍得过辛苦,才能取得真经。


    关注 自在竹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