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到“生无可恋”怎么办?5个步骤帮你轻松搞定

 

让你“心累”的,不是压力大,而是精力被消耗?get这套管理法,再忙也不累!...





本期导读:

如果你觉得“心累”,其实是因为太多的琐事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因此,你需要学会保持专注,别把工作与生活混淆,运用GTD管理法,可以帮助我们全情投入工作与生活。

  • 时间无法管理,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 生活与工作不用“平衡”
  • GTD的5个步骤——捕捉、明确意义、组织整理、回顾、执行,帮你“轻松且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本文是2019年7月推送的第31篇干货,计3966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文 | 小猫倩倩

来源 | 小猫倩倩(ID:yqq-lc)

工作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心累”。

回想读书的时候,每天6点起床去晨读,上完课以后又晚自习到12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也并不觉得“心累”;但是步入社会以后,即使是“朝九晚六”的人也很难说自己“工作轻松”。

我曾经体验过“在单位坐着,一整天什么都没干,却感觉很累”的情况:

原计划上线的一个批次临时后移了,那几天我变得无所事事。但是,总会不断地接到领导布置的各种临时任务,以及各供电局同事打来的电话。

每一样任务都没占多少时间,统计报表也就十几分钟的事,接个电话也不过3min,可是到了下班,就是感觉自己忙碌了一整天,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在忙啥。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种“感到心累”的时刻呢?
1
时间无法管理,
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作为一名从学生时代就致力于追求各种“高效”的人,我读过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也尝试把它们付诸实践。除了“番茄时钟法”这种短时间立竿见影的,老实说,大部分我都觉得亲测没用。

我们学习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候有一种误区,就是执着于方法论本身。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好多模型,提出了各种带有英文字母的名字,就下意识地觉得“哎呀这个是干货好有用啊”。

其实,你可能连自己烦恼的根源都没找到,拿到一个方法就急于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的可能是你嫌麻烦又弃用了那些工具,于是一切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

我们常常说“太多事情要做了,所以感到焦头烂额。”

其实,时间和信息其实并不是压力的来源。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它自顾自地溜走,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你关注什么事,以及你采取什么行动。时间让人觉得紧迫,把主要问题凸显出来了,如果你把自己管理的很好、很有效,时间感就消失了。(from戴维·艾伦《搞定III》)

你觉得心累的原因不是接收的信息多,而是这些信息你没有处理,它们都堆在大脑里。你想着“等等就去做”,当你打算去做的时候,就像从一堆杂乱的文件中寻找你需要的那份文件,先把桌上所有东西都翻一遍再说。

从这么乱的杂物堆里面找东西,而且每做一件事就得找一遍,能不累吗?
2
生活与工作不用“平衡”
“工作”和“生活”互相排斥的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from《搞定III》)。

当你全然忘我地沉浸在手头事务的时候,其实根本不会精确计算哪些时间是用于“工作”,哪些是用于“自己的事”。不管是你写pre还是逗猫,都可以处于高效的状态。

但是,如果你回了家还在想公司的事,在单位还念念不忘女朋友生日快到了买什么礼物,就会陷入疲于应付、三心二意的状态。

注意力分散对人的精力损耗实在是太大了。

我刚离开国网的那段时间,不用每天按时打卡上下班,有事了也不用请假,也没领导约束,感觉自己爽到飞起。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以前我是有“下班”这个动作的,意味着回家以后的时间属于我自己。而我现在到了晚上10点可能还要回复合作方的消息;可能晚上11点才打开电脑开始写稿。

这样,家也变成了办公场所,家的“休息属性”就被弱化了。躺在床上想着明天要交的约稿还没写,所以也只能“神经紧绷”地躺着,并没有觉得轻松。

后来我开始试着“场景分离”。就是,做一件事的时候,什么都不去想;并且把“工作时间”切割开,非工作时间工作消息一律不回。

比如,我每周一三五要去上芭蕾课,上课的时候我是压根不带手机的;22点以后我就不再回复钉钉,即使听到提示音了也继续让它“未读”,第二天早上8点以后才回复。

结果你猜啥?上课的时候不带手机,晚点再回复也没错过任何重要消息;22点以后不回钉钉,经常跟我打交道的客户后来都习惯白天找我。

一切工作照旧,但是因为每个场景都不会互相干扰,每件事都是在专注状态下完成的,就没有再感觉“心累”了。

“工作”和“生活”的占比究竟是多少,这个因人而异。关键是不能混淆工作和生活,消除造成精力分散的一切原因,每件事都全情投入去完成。
3
GTD的5个步骤
帮你“轻松且高效”地工作生活


现在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全情投入地工作,又全情投入地生活呢?

推荐大家使用GTD管理法,第一次按这个方法执行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麻烦,但是一旦用习惯了,就会发现它真的能让生活变得“轻松且高效”。

这个方法有5个步骤:捕捉、明确意义、组织整理、回顾、执行。

捕捉

我们觉得“心累”,往往不是因为“接受信息太多”,而是因为“这些信息中跟你有关联的太多了”。

当你把等待签字的文件放在文件筐里想着“等会儿再去处理”,当你留着微信的红点想着“等等再回”的时候,“记住要做这些事”已经在占用你大脑的空间了。大脑记忆这些琐事多了,你就很累,而且丢三落四。

所以,要把它们从大脑中“卸载”。推荐使用teambition软件,那个是按项目分类的,如果觉得使用软件麻烦,可以用笔记本、to-do甚至是手机自带便签都行,总之,你只要把待办事项从大脑中转移出去就行了。

你想到任何“待办事项”,就立即把它们记下来。不要犹豫,不要“等等再写”,你多用脑子记一会儿就多一点“心累”,后面我会讲到怎么样把它们“清空”。
明确意义

接下来,我们要处理收集起来的这些“待办事项”,看看它们是不是每一件都是有意义的。这些杂事,你迟早得处理它们,只是你还没想好怎么处理。

比如,你和男(女)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放映结束之后,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个是美好回忆啊,要把它找个本子贴起来珍藏;有的同学觉得看完电影票就是废纸一张扔了也行。

或者朋友送了你一个摆件,不是很好看,但是毕竟是朋友的心意,你想把它摆出来又觉得不好看,想收起来又懒得开箱子收纳。

这张电影票,或者是这个摆件,就是典型的“待处理材料”。如果你想扔,又舍不得扔,把它暂且放在桌子的一个角落,每次看到它,它都好像在提醒你“快把我处理一下。”要是你放着它不管,它就会时不时提醒你、烦你,直到你视而不见。

捕捉到这些“待办事项”以后,我们要判断它是不是可以行动的。如果不可以行动,就把它归为三类中的一类:当做垃圾丢弃,保存起来以后再执行,或者另存为参考资料。

比如,你收到一封邮件,是一场关于营销讲座的广告,前面的文案里面还是有一些干货的,那么你可以选择当垃圾广告直接删除;保存起来7天以后再决定要不要去听这场讲座,或者直接留存作为下次自己做类似内容的参考资料。

如果可以行动,就要想清楚具体的“下一步行动”:

  • 马上执行——如果完成这件事不超过2min的话
比如同时给你送来的文件需要你签字啥的。如果你不马上清掉,“我要签字”这件事就会一直在你的大脑中烦你。

  • 委派别人去做
你需要新建一个“等待”清单,让别人去做这些事的时候,你还要时不时追踪一下进度。

  • 延后处理
如果是需要尽快完成的行动,就把它写到“行动提示清单里面”,近期就把它做掉。如果是需要在指定时间完成的,那就把它写到日程表中,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组织整理

在第二个步骤中,你已经确定了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对自己有意义,也判断了是扔,是马上做,还是等等再做。我们可以把上一步的结果继续分类,以便及时查看追踪。行动可以分为四大类:

  • 项目(你承诺要完成的事)
  • 日程表(必须在指定日期或时间完成的事)
  • 下一步行动(要尽早做的事)
  • 等待事务(应该由别人执行的项目和活动)


这些“尽早要做”的事并不是一定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的,因此你可以依据场景进行分类,整理成更细致类别的清单。

比如:

“家”清单:这份清单里面有你需要在家和家附近完成的事,比如说修理电灯,给猫铲屎,整理衣橱,陪孩子去上早教课。只要在家,就抓紧去做这些事。

“办公室”清单:这份清单列出“只有在办公室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整理文档,打印资料,审阅只有内网才能看的长文件之类的。

“阅读”清单:把你要阅读的资料专门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列一份方便查询的阅读清单。只要一有空,就赶紧照着这个清单去执行。



根据不同场景整理成清单以后,你就可以在该场景下“一有空就去做这件事”,而不会“今天是周末了,之前说我要在家干啥来着”?

回顾

每天回顾日程表和行动清单,或者你也可以在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啥的时候随时查看。因为你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归类,所以接下来只要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去完成就行啦~

最好每周也回顾一下,确保你的大脑始终在“清空”状态,没有被琐事填满。

执行

接下来,根据你所在的场合(家里还是办公室),可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你只有15min空闲,显然没办法去做一件需要30min才能完成的事),还有关注点,根据你之前列的清单去执行就好了。

直接看流程图会比较清晰明了~(图片来源于《搞定III》)



看起来好像挺麻烦的,可以先坚持试用一周,你很快就会看到它带来的好处。

最后,总结一下:

  • 你觉得“心累”,其实是因为太多的琐事分散了你的注意力。


  • “生活”和“工作”其实不需要刻意“平衡”,你只要别把它俩混淆,分配好各自的时间并且专注于当前每件事,就不会觉得很累了。
  • 保持专注的办法是“清空大脑”。为此,你需要先把所有琐事记下来,然后去明确它们的意义,确定是不是可以行动的。然后,根据不同场景整理成清单,再依据场景去完成清单上的任务。这样你就不会在家里还想着工作的事。


本文来源于小猫倩倩(ID:yqq-lc),作者小猫倩倩,高转化文案写作者、头条号签约作者。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见异思迁”的老板,一天一个主意,我该如何接招?

原来,成功领导力的背后是靠这几则“心法”支撑着!

人才培养无法系统化?一套构图建模方式送给你

企业大学中的“985”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