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的妈妈没那么糟糕,但要用心做好这件小事

 

不要吼娃打娃,是咱们这届妈妈的集体共识。...



不要吼娃打娃,是咱们这届妈妈的集体共识。

太多家庭教育的文章,告诉我们:吼孩子,对 TA 的身心影响都很不好!有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是孩子最大的幸运!

那万一还是忍不住吼了呢?妈妈们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哎!我真的不是一个好妈妈。




每次看到妈妈们这么说,我都会皱皱眉头——

其实,与一次次的情绪包袱,或者说想成为完美母亲的执念相比,偶尔吼一下,并没有那么可怕啊。

坦白说,糕妈我也对娃“暴脾气”过。

1
我也打过年糕


我记得那是个冬天的周末,年糕怎么都不肯洗澡,我都叫了他N遍了。

在我强行脱下年糕裤子强行拉他洗澡,他却乱蹬乱叫哭喊着"不要"的时候;

在老人焦急地在旁边说“这样不行的!感冒了怎么办!”的背景音中;

在他手脚并行,甚至还伸手啪的不断打在我脸上的时候,我忍不住吼了他,甚至还在他身上打了两巴掌。
那一刻我的感觉只有疲惫焦躁,脑子里也只有一个念头:给我去洗澡!洗澡!洗澡!

就这样,我粗暴的把年糕扔进了澡盆。

我给年糕洗完澡、抱上床,年糕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扔进水里啊?“

直到那时,我才终于从我的情绪里出来了,当时我的感觉糟透了。

“天哪,我到底在干什么?无视孩子的感受,不讲理不沟通,简单粗暴不耐烦......作为妈妈不该犯的错误,我全犯了。”
我知道自己搞砸了,但不知为何,这种反思却突然让我整个人沉静下来,我意识到,自己原来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的负面情绪——

冲突发生前,年糕刚刚从一次呼吸道感染中恢复过来,夜里总是有哭闹醒来的时候。

生病的小孩总是要"作”一些的,更何况每天闷在家里,格外盼望我们下班回家陪他。

虽然我和糕爸还是会争取挤出时间来,但是年底有堆积如山的工作,再加上夜里因为要哄他自己也睡不好,整个人状态也早就在预警线边缘了。
结果平常我还是尽量强撑,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活力十足;但那天,年糕只是多比平常闹腾了那么一些些,就一把引爆了我——BANG !

原来,妈妈不是超人,我们也有负面情绪,而压抑很久之后的爆发,才最可怕。
2
孩子可以理解你的“情绪”么?


好在那次之后,我很快去做了情感补救——找了一次和年糕“谈心”的机会,俩人躲在被窝里,我把年糕抱在怀里,和他聊了很多工作上的烦恼,说自己就像一座大火山,而上次的年糕,也像一座小火山,年糕这段时间心情也不是很舒服、也很想把妈妈多陪,所以很不想早点洗澡.......

说到动情处居然落泪了,没想到年糕居然来了一句:“妈妈,我抱抱你。”

结果我又哭了,不过这次是温暖的眼泪。
原来坦率一点,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也没什么大不了得,也许还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而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得多。

后面有了这次的经验,我明白了平常就得和娃多一些互动:可以真诚一点、放松一点,没必要太憋着自己,之后倒还真没啥大爆发的时刻了。

说真的,我以前老想做个完美的妈妈。也是慢慢才发觉:妈妈们的弦真的不用绷得那么紧。
谁说吼了娃,我们就不是好妈妈了?接受真实+愿意改进,我们仍然是个好妈妈。

的确,拥有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我们一贯的主张,也是妈妈尽量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安静的环境。

可是,妈妈也是人啊。100%的好情绪,不仅不现实,更不应该成为好妈妈人设的必需品。情绪不应该成为妈妈们的包袱,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学着更好的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情绪。
3
对小龄宝宝
这样表达你的“生气”和"不满”
但是,会有妈妈问我们:三四岁的宝宝可以沟通了,但那更小一点的宝宝呢?比如 0~2 岁的孩子,他们甚至连话都听不太懂啊。

别怕孩子太小听不懂。小家伙们敏感得很,大人的情绪和状态,他们心里明镜似的。

研究表明,6 个月的婴儿,已经可以分辨不同的情绪了。

婴儿永远都在学习了解世界,认识人们之间的社交与沟通方式。
只不过,如果他们做了过分的事儿,大人们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爽、呵斥,通常都是没啥用的。孩子最多因为害怕哭一下,下次还是该干啥干啥。

所以,其实吼了孩子,也没啥作用。

毕竟,儿童心理发展学表明:孩子在 2 岁以前,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做啥都是对的,并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

但该展露点“威严”的时候,还是得展现,只不过,得找对这个阶段小孩子的脑回路。

方法也很简单:最好从“你这样做不对”,转变为“你那样做就对了”。

把你的情绪从“严厉的喝止”中,转移到一种“霸气的引领”中去。
美国的超人气育儿作者特希雷,这方面就超有心得。

她说:“娃 12 个月都没满,就开始发脾气、各种不服管了,而且做了之后还特别得意的咧嘴笑!”

“长牙的时候,她会故意咬住奶头、还往外拔!我试过了各种办法:给她展示我痛到流泪的双眼、告诉她妈妈好疼,甚至故意咬一咬她的小肩膀想要得到同情,再或者故意不给她喂奶,统统都没有实质的用处。她甚至觉得这样引起注意,很好玩。反复挑衅我!”

特希雷后来怎么做的呢?不是选择忍耐、去惯着娃;也没有暴力开吼试图镇住娃。

她选择用孩子可以懂的方式,努力用肢体语言去主导局面、吸引对方的注意。

孩子开始咬她的时候,母亲用手势吸引注意,示意她“轻点儿”“放松!”,这个含义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表达习惯,有的妈妈会用指头比“嘘”,有的妈妈会用摩挲孩子后背的方式。



除此之外,她还会大声的对娃张嘴说:“来!说——啊~~~” ,这个在练习吃饭和发音的时候,已经互动过很多次,所以孩子很容易张嘴。

“如果她做到了,我的心情自然会舒爽很多,就会抱抱、举高高,高兴的对娃说:你做到了,动作很轻!

如果做不到,我会适当的来一会儿‘关门大吉’,也不骂他,但就默默停止亲子互动和喂奶。”

两相结合之下,还真起作用了。

将“不要”变成“去做”,很显然,小婴儿们对后者会比较能领悟。

你们看,大人不是不能有自己的态度、不是所有都得顺着娃来,脾气当然可以有,但只有用对了脾气,很多亲子冲突的局面,才会有真正的改观。

老妈子啰嗦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宽慰到你们:因为冲娃发火,每次都很自责却又无比茫然的妈妈们。

其实脾气不可怕,做好上面说的这些小事儿,我们的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我们不是完美的妈妈,但可以成为更好的妈妈。同意点“在看”噢


    关注 年糕妈妈育儿百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