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北大教授说出“大白话”:中国教育减负,缘何走投无路?

 

把自己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 才是中国“减负”最大的真相?...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减负”的深度文章。减负这件事影响,到千家万户,一直是花友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今天的文章,拥有学者视角,分析深刻,而且叙述非常坦诚。

最近,在《文化纵横》举办的一次教育沙龙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小英(林,小英)做了专题演讲。林教授(林教授),常年研究中国基础教育 ...





关于这些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减负”改革,她总结到: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越减大家负担越重”、“没有一方过得舒坦”。

她认为,教育减负注定“知易行难”,结果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失去自由空间,背负上本不,属于自己的额外负担。

这篇文章能帮助我们对孩子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有更清楚的认识,读来有益。推荐!读完后你怎么想,不要忘了投票和评论哦!



本文授权转载自“文化纵横”公众号(whzh_21bcr)| 林小英沙龙发言现场,发言标题是《自由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中小学‘减负’政策和实践的分析》
1
教育减负与改革初衷相悖
在人们惯常的印象里,减负是一个伴随着素质教育而,兴的概念,其历史也就二十来年,的时间。但事实上,减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而减负再度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热议话题,是在新世纪之后,是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相伴相随的。

但是,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减负的口号虽然喊得很响,大家却尴尬地感觉到,教育给人们造成的,负担不仅没有变轻,反而是越减负担越重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尬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举措——新课改,绩效工资改革,特色学校建设,家校合作等——存在着与教育改革初衷相悖,的地方。
  • 在新课改方面:我们推行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新理念,但是学生相对较短的,在校时间,除了要应对不变的考试的,硬性要求外,更不足以完成这些新理念赋予,的任务。结果这些任务就全都被推,给了家长。家长自然感到负担沉重,不胜其烦。
  • 在绩效工资改革方面:我们将用于企业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制度引入到了教育中,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考核,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教育往往是最难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的。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导,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往往是细碎的是难以被数字,所测算记录的。
  • 在特色学校建设方面:为了响应不能千校一面,的号召,很多学校纷纷想方设法打,自己的特色牌,有主打乒乓球特色的,有主打武术特色的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但这些特色往往并不与,升学考试挂钩,仅仅是与学校的面子挂钩,而学生却又不得不学。于是这些特色,便让学生在无形中又多背负,上了一层负担。
  • 在家校合作方面:原来是觉得家长和学校之,间隔得太远,但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之间又,走的太近了,这使得老师和家长的自由时间,都受到了侵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必须时时关注家校,互动的微信群,以免错过重要信息。弦绷得如此之紧,负担自然也就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了。
减负的目的本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充分自由的成长。但是,当减负的措施,真正落实下来后,学生的不必要负担不仅没有获得,切实的减轻,反倒还给教育活动中的其他主体,增添了烦恼。

造成这种“兴利不成反生弊”的减负困境的原因,我们在下文中将予以,详细阐述。
2
教育减负为什么知易行难?


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来说,减负所要减掉的就是超出教学大纲的违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业负担。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学业负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减负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却是没,那么简单的。

而且,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性,空间是可以的,是必要的。但是因为盲目的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剥夺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主导权,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

例如,在选科这件事上,其实通过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出选择。但是,我们新高考(新高考)的,方案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无法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选择权;而教师虽然明白如何选择,但却碍于规定,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干预。面对这种两难的境遇,家长不得不求助于校外的,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进行选科。于是,各式各样的帮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的校外,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一说到校外辅导机构,就不得不提到当前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校内主业校外学”的怪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会安排给学生很多,不在考纲之列的副业,这就压缩了学生进行主业,学习的时间。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忙的不亦乐乎,但在学习成绩上,却是赤字连连。为了提高成绩,家长们便不得不安排学生们,上辅导班补课。于是,本该在校内完成的,主业学习,便成为了校外辅导班的,职责。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往往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而遭受到家长的抨击。家长则因为要帮助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副业任务,以及支付学生上,辅导班的费用,而背负上更大的经济压力。学生则是平时被副业,任务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然后还要抽时间去上,主课的辅导班,结果弄得心劳日拙,几无闲暇。

由此,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悖论式,的教育场景中,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费力不讨好,还落着埋怨;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又背上新,的负担。其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一方过得舒坦。

周末傍晚的海淀黄庄路口,“黄庄妈妈”带着孩子,穿梭在各式补习班。(《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去年,教育部牵头联合九部门共同,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减负三十条),是指导教育减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虽然很丰满,表述也很清晰,但是细读就会发现,它有两个问题。

第一,它制定了多全其美的原则,规定了面面俱到的目标,但是这些原则和目标有的是,不能兼顾的。正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的政策,有时往往会方方面面,都照顾不周;

第二,有的政策虽然逻辑很流畅,但却没规定明确的责任主体。这就会带来执行层,面上的模糊性问题,既这件事到底由谁来做呢?

模糊性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教育活动中各,责任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不明,这就会在各责任主体,之间诱发矛盾,引起冲突。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活动中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定位,是不一致的,甚至彼此间还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零和性矛盾。例如:

  • 在校外培训机构看来,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校内教育失败的基础上的;
  • 在家长看来,自己家孩子的成功,则是建立在别人家,孩子失败的基础上的;
  • 在学校看来,优质的生源就那么多,别的学校教学,成绩不理想时,自己才有机会把,优质的生源抢过来。


这样,当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的基础上的,只有政府希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时,不管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多么的好,政策的内容是多么的完善,其实际所起到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且,目前的教育减负措施无论思路,再怎么新颖,理念再怎么前卫,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学生还是要通过,考试来升学,而且升学考试的标准,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要升学考试这块天花板,还在,那么凡是与这块天花板相,冲突相抵触的减负措施,最终都不免会,走向落空的结局。
3
解决思路:
必须明确“家校界线”、“学玩界线”
减负本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当前践行素质教育的方式,与减负的方针却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背道而驰集中体现在,两方面,即“家校分界线”“学玩分界线”划分的不合理,结果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失去了,必要的自由空间,背负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额外负担,以致于让“减负”变成了“增负”、“转负”。

我们先说家校分界线方面的问题。现在放学时间已经成了判断学校是否落实,减负措施的关键指标,目前小学一般都是3点,半放学,学生在校时间确实比,以往缩短了不少。但是,缩短在校时间并不能够,达到减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学生和家长制造,新的麻烦,增添新的负担。

这是因为,按照升学考试的要求,学生要学的知,识量是没多大变化的,并且消化掉这些知识就必须要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而现在学生的在校,时间本就不长,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副业课程又占去了,学生相当多的时间,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必考学科,的时间捉襟见肘。

于是老师为了能够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把原来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讲清楚,的知识讲完,就不得不赶时间,抢进度。结果,学生囫囵吞枣式的听老师,讲完课后,除了少数悟性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就像吃半生不熟,的“夹生饭”一样感到半懂不懂。

这样一来,学生回到家后,其在学校里没有充分消化吸收,的知识便成了转嫁到家长身上的负担。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半懂不懂,不得要领,而家长大多又,不是专业教育人士,对专业科学的教育方法,往往也不甚了了。于是,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了解的不够,另一方面家长又对,教育了解的不够,而这两个“了解的不够”碰撞到一起,必然会导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困局。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局,家长们又该怎么办呢?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助校外辅导机构。而且,不仅家长需要校外辅导,机构教孩子做功课,很多学校对校外,辅导机构也有需求。

例如,在北京很多家长没时间,在3点半后陪伴孩子,这就需要学校在3点半后,继续照管孩子。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政府便出台了一个“课后330”政策,要求学校在3点半放学后对留校学生,的活动也有所安排。但按照规定,3点半后属于课外时间,学校不能安排教师,给学生讲课。于是,有些学校便将3点半后的时间外包,给了校外辅导机构,让他们来组织,留校学生开展活动。

这样,校外辅导机构便成为了应需而生,的市场主体,同时也成为了当下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虽然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对校外辅导机构予以,严格管控,但校外辅导机构生意火爆的最,关键驱动力是家长和学校有这方面的需求,只要这种需求仍然强势,存在,政府靠行政命令对校外辅导机构进行,强制规范的努力,就必然不会有,实质性的收效。

因此,政府与其用行政手段,去直接规治校外辅导机构,倒不如去督促学校把,校内的时间合理利用好。如果学校能够本着“把好钢放在刀刃上”的原则,把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都,集中用在必考学科的教学上,不搞或者尽量少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副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充分的消化吸收所学的必考知识。那么,学生的功课自然也就,不再是令家长头大的问题了,校外辅导机构自然也就不会再获得野蛮,生长的机会了。

升学考试对于教育很重要,但并非是教育的全部。学生升学考试的成绩要靠对在校时间的,充分利用来保障,而整个教育品质的提升则要靠规范性学习时间和闲暇,活动时间的合理分配来保障。这里的规范性学习时间,是指,学生在学校里完成对规定的必考学科的,学习所付出的时间;而闲暇活动时间是指,学生在完成必考学科,的学习任务后,纯粹用来玩,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简而言之,规定性学习时间与闲暇,活动时间的分配,就是一个划分学玩分界线的问题。

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教育中的学玩,分界线划分是存在着很大问题的。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非要把学生在闲暇活动时间自由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行为,纳入进正规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之中,并且还要设定考核的指标,组织相关的竞赛。其结果就是,把学生的兴趣爱好硬生生地,变成了学生的额外负担。

其实,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是每个人,的灵性,这种灵性只有在自由舒展,的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完全用来,进行无目的性的自由活动。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可以尽情的玩,尽情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教育经历的完整,才能确保学生人格发育,的完善。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主体彼此间是,同气连枝的关系,任何一方的体验和感受都会对其,他方造成影响。因此,通过确定家校分界线和,学玩分界线的最佳边界的方式,来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够获得必要的,自主空间,从而使这四方,都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互不伤害,互不排斥。才能让减负举措真正,行之有效,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你赞成林小英,教授的观点么?

欢迎投票和评论:

相关阅读:

  • 北大院长深度分享: 教育进入"龟兔赛跑" 2.0版, 争论素质还是应试已,无意义...
  • 北大社会学教授: 在"教育双轨制"下, 功课减负, 快乐童年, 都是"异想天开"!
  • 北大院长: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却“十分有效”?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右下角的“在看”哦!


    关注 小花生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