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驾日】福特大战法拉利,速度的意义永远在赛场之外

 

“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远不会过时。...



实话实说,《极速车王》是个一听到就,有些劝退的中文译名。

这个一点都不走心的译名,乍看上去还以为是,2013年的高分赛车影片《极速风流》。一部由影帝级别的两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领衔的冲奥作品,被大部分中国观众忽略注,定是可惜的,还不如直接将《Ford v Ferrari》翻译成《福特大战法拉利》,虽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但可能对于,理解本片更适宜。

电影讲述在著名的勒芒(LeMans)24小时耐力赛上,福特硬杠赛场霸主法拉利的,传奇大战。有趣的是这部改编,于上世纪真实时间的恩怨,现实版本也充满了戏剧性。
01


福特大战法拉利确有其事,这要从福特说起

早在1901年,还在车企上班,的工程师亨利·福特,就驾驶自己设计的sweepstakes参加全国,最大的汽车比赛。战胜了当时最强大的赛车手,和汽车制造商,不仅赢得1,000美元奖金,还得到了赞助商的关注。也为在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生产第一款车型A型车(Model A)奠定基础。
1908年,福特T型车上市,凭借着首创,的流水线生产线,与低廉的售价,t型车的销量也,从此一路狂飙,连续多年都是世界上,最畅销的车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了1960年代,福特车型由于低廉的,质感不在受到市场热捧。福特掌舵者亨利·福特二世决定,开发跑车生产线,通过赛事获奖先声夺人。
02


福特和法拉利谁才是那个狼人?

于是,福特盯上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这个需要车辆,能达到320km/h以上的极速,并连续跑足,24小时的赛事。这样既可以打开欧洲市场,也能立住福特车王人设。但万事开头难,多年以来,勒芒耐力赛都是由宾利、阿尔法·罗密欧、法拉利、奔驰、捷豹这些如雷贯耳的欧洲劲旅,轮流坐庄,法拉利车队更是在,1960年后连续三年夺冠,这哪是福特这个“外地仔”能随便撼动的。
“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算事”!“财大气粗”的福特想出了一个办法——收购法拉利,直接买了冠军车队不,就成了。为此,亨利·福特二世亲自下场,与法拉利老板恩佐·法拉利面谈,彼时的法拉利沉迷赛事,以致研发太过烧钱,而陷入财务危机。
图左为福特汽车掌舵人:亨利·福特二世

图右为法拉利老板:恩佐·法拉利


或许是美国人不懂意大利的浪漫情怀,福特带1600万美金飞往,意大利,结果却是美梦泡汤。原因很简单,恩佐·法拉利发现合同里有一条,“法拉利竞赛部门给福特竞赛,部门提供引擎,并在indi500的赛场上,放弃参赛”。这意味着,法拉利不仅失去品牌主导,权,就连赛事霸主的荣誉,也将烟消云散。对于一个把公司搭进赛事,的老板来说,这是奇耻大辱。

在签约的最后一刻,恩佐·法拉利大笔一挥,在合同上留下了“不可接受“的签字,从合同上的红色惊叹号足矣感受到,他的愤怒。同样被激怒的福特也,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自此,两家结下梁子,而一段传奇也就此开始…...

以外人角度来看,其中的对错也许难以评价。而回到《极速车王》的电影中,关于这场恩怨谁对谁错,可以说导演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美国人民的立场上。为尊严而战的福特和“二五仔“法拉利的形象,也成了引发了剧情的,第一个矛盾点,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这一笔很点睛。
03


用90天打败法拉利?

时间来到1964年4月1日,媒体口中的法拉利杀手“Ferrari killer”福特 GT40 诞生:GT代表 Grand Touring,40代表车辆高度,为惊人的 40 英寸低矮尺寸(1.01米)。但福特的复仇并没有因为gt40的,诞生而立马实现,强大的马力没有得到充足,的调教。1964勒芒赛事上,以法拉利击败福特告终。
好事多磨,福特重新任命,美国赛车传奇 Carroll Shelby 卡罗尔•谢尔比负责GT40项目,而谢尔比(谢尔比)也没有,辜负福特的信任。
图左为Carroll Shelby 卡罗尔•谢尔比  
图右为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
谢尔比找到了46岁的Ken Miles 肯-迈尔斯,担任赛事经理,一起调教gt40。迈尔斯也是个狠人。觉得自己调教的车,别人都开不好,亲自下场当赛车手。
图左为Ken Miles 肯-迈尔斯

图右为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演的肯-迈尔斯


虽然两位大神入队成功,但留给福特的时间也不多,于是乎,出现了电影预告中,两人关于九十天造,车的对白。
而法拉利这边拥有,世界第一快车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双料世界冠军——John Surtees约翰·苏提斯,1964年他手上已经有1次,f1世界冠军,4届摩托车世界冠军,无数个大小赛事冠军……

而电影也没有像,预告所暗示的走势发展,有了谢尔比(谢尔比)和,迈尔斯这对组合,福特车队仍旧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

而关于没有胜利的原因,历史上倒是没有说清。但电影给出了说法——万恶的福特二把手,从中作梗,临时换下了迈尔斯,导致迈尔斯只能在修理厂,听到落败的消息。这也是电影的第二个,矛盾点——车队与福特高层间的博弈,这种对抗从头贯穿到尾。
迈尔斯带小儿子去看野马,上市车展,被福特二把手羞辱、赛前临时换角、插手车队训练、额外聘请新车队……故事也在福特高层用,权力的手肆无忌惮的指点车队,谢尔比(谢尔比)的,种种努力反抗下走向高潮…..
04


事不过三,福特复仇成功!

但事不过三,福特戏剧性的在1966年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并在1966年至1969年间,连续四冠!法拉利在1967年推出搭载v12,引擎的“复仇战车”330 P4复仇失败,又遇上1978年,勒芒修改赛例,导致法拉利退出勒芒赛场专注,f1赛事。
亨利·福特二世大仇得报,老对手法拉利也不玩了,gt40也在1969年后退出,勒芒赛场,就此结束这段恩怨。

唯一让人遗憾的的事,莫过于福特高层喝令迈尔斯,减速,以达成“三辆福特同时冲线,的震撼效果”,最终导致总距离不如队友,迈凯伦屈居亚军。若不是如此,肯·迈尔斯将成为有史以来同时获得戴通纳(,戴通纳)24小时、赛百灵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三连冠”车手,直到今天,这一壮举仍未有人实现。
66年勒芒赛三辆福特并行过终点线的新闻图片


电影同样也引用了这个结局,屈居第二迈尔斯没,收到众人的热捧,第二永远是第二,鲜花和掌声与,永远属于冠军。从胜利的喜悦感瞬间剥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在福特高层传达,这个消息后,这段迈尔斯看到后视镜,身后已无对手的画面。


该情节将电影推向高潮,也是电影第三个矛盾点——与自己的对抗,是顾全大局保证车队不被,高层秋后算账,还是拿下冠军!迈尔斯选择了前者。

放弃个人荣誉值吗?或许,迈尔斯在回头那一刻,法拉利老板恩佐·法拉利的脱帽,致敬得到答案,有时候速度的终极意义不在,眼前而在远方。
05
让电影人物活过来,这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作为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现实的框架下,《极速车王》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改编。从剧情高潮的勒芒赛道上,两位车手双车并行火花四溅的对峙。到赛场之外,两位汽车巨头的理念之争,商业世界与,理想主义的博弈,纯粹与不纯粹、尊严与妥协之间的对立。每个人物、每个事件的环环相扣,恰到好处。

除了主角,还能将配角刻画的生动,不得不佩服这部电影导演、编剧的功力。以福特二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开场的傲慢:福特二世俯视车间工人,那不可一世的二,世祖姿态跃然纸上。
条约被毁、受到羞辱时的愤怒:法拉利暗中联系菲亚特,撕毁条约并侮辱福特,福特二世愤而应战。

关于这场戏尤为经典,的细节,听到竞争对手嘲笑自己,肥胖,嘲笑福特工厂丑,福特二世都带着戏谑,的表情不屑一顾,但最后听到“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这句挑战尊严的讽刺却让,他神色大变,直接宣布在当年的勒芒,向法拉利开战。
坐上福特GT 40上的痛哭:为了防止高层再次插手,谢尔比(谢尔比),擅作主张带着福特二世,坐着新改好的gt40来了段速度(段,速度)与激情。成功劝“哭“了福特二世,当然这是喜悦的眼泪,自家也有这么快的车,自己老父亲泉下,有知该多好。

一场狂飙后的哭泣是本片最,好笑的一个段落,也让这个车业,巨头显得有点可爱。
最后赛场上的冷漠:听取下属建议,让原本冲向终点的,迈尔斯减速,导致剧情在最后一刻,最后二十分钟的激情与,澎湃,观众从即将胜利的,喜悦中瞬间抽离,原来这依旧是开头,那个傲慢的福特二世。
《极速车王》设定在60年代,但除开年代设定,整部电影从题材选择到,叙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种不属于,当今时代的,扎实而稳健的复古感。《极速车王》或许不能被全部人接受,但它能成为给,古典主义电影人们的一记强心剂,又再一次证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远不会过时。


    关注 今日车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