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爱已不再,为何难言分手?

 

如果说维系无爱的婚姻情有可原(爱情并非婚姻的必要条件),维系无爱的恋爱关系就完全是非理性。正如流行歌曲里唱的,“爱与不爱,都需要勇气,于是我们都选择了逃避”。无爱却勉强维系关系,多少都反映了事主的怯懦。...



Q&A150923

问:爱已不再,为何难言分手?

答:生活中,常常有年轻的情侣彼此早已感受不到爱,但却仍然惯性地维系着双方的恋爱关系,难言分手。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双方早已没有爱的感觉却仍然貌合神离地厮守在一起呢?

对于年轻的情侣而言,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因为恋爱双方缺乏分手的经验,也无从来甄别和判断什么时候或怎样的状态应该分手。对于缺乏足够爱情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恋爱中的每一步,每一次跌宕转承都是从未有过的新经验,没有可资借鉴的前例和可资衡量的标准。所以,太年轻的情侣很容易在分手问题上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形:或者过于轻率地分手;或者拖延消磨也难言分手。

其实,轻率地分手,与难言分手这两种极端的情形很大程度上与事主的人格倾向性有关。一般来说,只考虑自己感受而较少顾及对方的事主更可能轻率地分手;而更多顾及对方感受的事主则更可能倾向于拖延分手。由于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高估自己对于他人重要性的倾向,那么如果事主高估了自己对于对方的重要性,而顾及可能伤害到对方,那么就可能使自己难以开口分手。这时,两方都可能等待着对方先提出分手,都不愿由自己主动提出。特别是双方紧紧仅仅因为性格或三观的不合,而没有任何一方有什么道德或道义上的过错,根据社会心理学社会规范理论的“正义世界假设”(just-world hypothesis),因为提出分手会给对方造成挫败和伤害,在对方并未过错的情况下,他不应当受到此种惩罚。如果爱已不再的双方都有此顾虑,那么早该分手的恋爱关系就会被勉强地维系着,直到灯枯油尽,身心疲惫。

另一个影响提出分手的因素跟长期爱情关系给双方带来的熟悉感和习惯有关。当事主习惯了与另一个人互动的模式,那么这种习惯就可能成为“自我”的一部分。那么,要割舍早已适应的习惯,不啻是割舍“自我”的一部分,这就会使事主在分手的事情上一拖再拖。不仅如此,这其中也可能蕴含了“决策嵌陷”(decision entrapment)的因素,即对割舍爱情带来的损失感受被夸大,而对继续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在无望的爱情中被低估或无感。这就可能使事主在分手带来的被夸大的损失感,与维系无望爱情的不适之间,择其轻者。

在生活中有时候彼此失爱的情侣仅仅了解到对方不是自己的真爱,但却没有新的恋爱对象;或很难(不相信)能在短时间建立新的更好的爱情关系。这就好比,我知道馒头不好吃,不是我喜欢的食物,但除了馒头也没别的什么好吃的呀。特别对那些交往圈有限,身边其他更好的可选择对象匮乏;或者事主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分手后会面临长期的空窗期,所以便聊胜于无地维系着不痒不痛的关系。

当然,对一些价值观保守的人来说,顾及社会评价(如两人的关系已经被亲友认可应该结婚并祝福),或者高估自己的责任感(如因为与对方发生性行为便认为有责任娶对方)也可能促使事主以道德殉道者的心态维系着无爱的爱情关系而不愿放手。

总之,如果爱已不再却难言分手,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无论是因为何种因素,维系无爱的爱情关系都是不妥当的。如果说维系无爱的婚姻情有可原(爱情并非婚姻的必要条件),维系无爱的恋爱关系就完全是非理性。正如流行歌曲里唱的,“爱与不爱,都需要勇气,于是我们都选择了逃避”。无爱却勉强维系关系,多少都反映了事主的怯懦。

2015-09-23

--------------------------------------------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