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辣椒主要病害介绍(二)

 

叶、茎、果均危害的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疫病、灰叶斑病、灰霉病、褐纹病、疮痂病等。为害叶的有斑点病、早疫病等;为害枝与茎基的有菌核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镰刀菌根腐病等



辣椒疮痂病 bacterial leaf spot
为害症状 :
辣椒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果实和果柄处也会发病。叶片初呈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隆起暗褐色,中间凹陷淡褐色的病斑,粗糙呈疮痂状。病斑大小为0.5-1.5mm。多个病斑联合一起,呈大斑,直径6mm,严重时叶片干枯、破裂、早期脱落。果实发病,成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斑,潮湿时病斑上有菌脓溢出。

(1)幼苗:育苗后期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下部叶片叶片出现银白色水浸状的小病斑,后变为暗色凹陷病斑,如防治不及时会引起落叶,重病株下部叶片全落光,只留下苗尖。

(2)成株:开花盛期发病。①叶片。形成很多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深褐色渐变为黄褐色,边缘色深,中部颜色较淡略凹陷,有时有轮纹。在连续晴好的天气中形成的病斑边缘有隆起呈疮痂状,病斑直径0.2~1.2毫米。在阴雨天气或是暴雨过后的叶片上的病斑少而大。如果病斑沿叶脉发生常造成叶片畸形。受害的叶片边缘叶尖常变深褐色,不久脱落。②茎部。首先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的条斑,扩展后互相连接,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③果实。产生圆形或长圆形稍隆起的黑色疮痂斑,边缘产生裂口,潮湿时有菌浓溢出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病菌借助灌溉水、雨或小昆虫而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致病。有多次再侵染。在高温多雨的6~7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伤口增加,利于细菌的传播和侵染,是发病的高峰期。雨后天晴,病害极易流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以甜椒和粗牛角形的辣椒发病最重。氮肥用量过多,磷钾肥不足,加重发病。种植过密,生长不良,容易发病。

病原:

病原为细菌,称野油菜黄单胞杆菌辣椒致病型〔Xantho-monascamprestrispv.vesicatoria(Doidge)Dye=X.vesicatoria(Doidge)Dowson〕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重病田块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湘研3号、4号、11号、12号、19号,新皖椒1号、洛椒4号等品种比较抗病。③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枯枝落叶,收获后病残体集中烧毁。培育健壮椒苗,实行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增施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④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控制田间小气候。⑤深沟窄畦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

(2)物理防治:采取温汤浸种。(3)药剂防治:①用清水浸种10~12小时后,再用0.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捞出拌少量草木灰或石灰后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或用20%细菌灵进行浸种5分钟。或者先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种10分钟,捞起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②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喷1次,连续2~3次。
辣椒软腐病 soft rot
为害症状 :
主要为果实受害,发生部位从伤口处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暗褐色,除果皮的角质不受细菌侵染,完整不破,果内全部腐烂,并发出恶臭。病果脱落或残留在枝上,残留果逐渐失水变成灰白色或白色,仅余果皮,中空,状似灯笼。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与非茄科和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②病果病株及时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③棚室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④运输和贮藏时要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及时捡出受害果和带伤果。
(2)药剂防治:①雨后及时喷50%代森铵600~8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200毫克/千克,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或70%琥·乙磷铝26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敌克松TF500~1000倍液,或氯霉素200~400毫克/千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②及时喷杀虫剂防治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pv.aptata(Brown et Jamieson)Young.Dye& Wilkie,属细菌。



发病危害及症状: 辣椒棚室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高温高湿诱发,引起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发病率在10%~30%,严重时病株达60%以上,对产量影响很大。在生产上的为害程度不亚于辣椒炭疽病。在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叶片先出现点状病,水浸状,不规则形,褪绿,后发展为褐色至铁锈色,大小变化较大,病部薄膜状。干燥时病斑呈铁锈色,病斑质脆,有的穿孔。遇雨或相对湿度较高时,扩展很快,个别叶片发病的植株仍能生长,叶片大部分脱落可引起整株死亡。细菌性叶斑病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
青枯病 bacterial wilt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个别枝条叶片萎蔫,后整株叶片萎蔫病,退绿,初期不变色、不落叶,后变褐枯死。病茎维管束变褐。•

传播途径:1、病菌是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雨水、水蒸气、灌溉水及昆虫传播。2、多从寄主的根部或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辣椒座果后遇到有适宜的条件,该菌在寄主体内繁殖,向上扩展,破坏植株细胞组织。



发病条件:•1、土温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是大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2、连作重茬地,或缺钾肥,管理不细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期喷施50%琥胶肥酸铜(DT)500倍液,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12%绿乳铜10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3~0.5公斤,间隔5到7天一次,共2~3次。
辣椒菌核病 Pepper Sclerotinia
症状: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幼苗、茎部、叶片和果实等。是冬春保护地栽培中的毁灭性病害。苗期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浸状浅褐色斑,后变棕褐色,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但不产生臭味,病苗呈立枯状死亡。成株茎或分杈处易发病,发病茎呈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茎部皮层霉烂。叶片发病呈水浸状软腐,引起叶片脱落。果实发病时果面先变褐色,呈水浸状腐烂,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





病原介绍
: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系有性繁殖器官。

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 , 翌年温湿度适宜时 ,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以后 , 田间的再侵染 , 主要通过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触 , 也可通过田间染病杂草与健株接触传染 , 南方 2~4 月或 10~12 月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 , 北方多在 3~5 月。

防治办法:(1)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5 年轮作。 (2) 及时深翻 , 覆盖地膜 , 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 , 严防蔓延。 (3) 进行土壤消毒。(4) 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5) 生态防治: 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 , 及时放风排湿 , 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 , 或结露时间增长 , 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 ; 注意控制浇水量 , 浇水时间改在上午 , 以降低棚内湿度 ; 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时 , 特别春季寒流侵袭前 , 要及时覆膜, 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 , 防止植株受冻。 (6)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 , 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7) 发病后喷洒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0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防 2~3 次。
辣椒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症状:为害叶片,叶面生黄绿色斑驳,叶背有白色粉状物,易落叶。

病原:无性态为拟粉孢霉属【Oidiopsis Scalia】辣椒拟粉孢霉【Oidiopsis siculaScalia 】菌丝内外兼生,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拟棍棒形,单生,无色,有性世代为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 taurica(Lev.)Arn】,子囊果埋藏于表生的菌丝中,附属丝与菌丝交织,含子囊10-40个,多数含2个子囊孢子





侵染途径:该病菌是子囊菌亚门内丝白粉真菌,以闭囊壳随病叶在地表越冬,病菌靠气流传播,菌丝在叶组织中蔓延。

发病条件:发病温度为15-30℃。一般在25℃和梢干燥的条件下容易发病。温度高于15 ℃时,温度越高 ,发病严重,低于13 ℃发病缓慢;分生孢子萌发要有水滴存在。孢子萌发后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湿度大,菌丝生长缓慢,孢子萌发快,湿度小,菌丝生长快,孢子萌发慢。

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或在气候温暖地区周年发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萌发后直接侵入,再侵染频繁。

防治方法:

防止棚内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喷40%多菌灵硫磺悬浮
剂,1000倍液,15%粉锈宁或20%粉锈宁乳油2000~3000倍液,
5到7天1次,连续2~3次。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