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集体:文化转译 指尖博物

 

“某集体”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费俊副教授与跨界设计师李心路于2014联合创立的设计团队。从外面看,‘某集体’就是一个去身份化的创意集合体,其内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扁平的网状大脑阵列。...

《紫禁城祥瑞》APP界面


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富媒体  Mobile Rich Media
人机交互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某集体”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费俊副教授与跨界设计师李心路于2014联合创立的设计团队。谈及“某集体”的名称含义,费俊老师解释道:“‘集体’是对我们团队的基本形态的表述。而‘某’就是一个去中心化,去身份化特质的修饰词语。从外面看,‘某集体’就是一个去身份化的创意集合体, 其内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扁平的网状大脑阵列。”

本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理念,“某集体”的创意实践跨越数字媒体和平台,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整合的、一体化的体验设计解决方案以及咨询服务,涵盖数字出版、数字文化产品、智慧博物馆、用户体验设计、汽车行业用户体验研发、文化项目策展等领域,企业客户包括文化机构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奥迪(中国)、时尚集团、瑞丽杂志社和北京设计周等。陆续推出了《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故宫陶瓷馆》等一系列数字产品,在兼顾艺术性、学术性的同时,强调了体验感和趣味性,通过打造“指尖博物馆”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目前“某集体”成员维持在15个人左右,创作团队包括创意总监、设计总监、用户体验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动态设计师、动画原画师、声音设计师和程序工程师等;项目团队包括业务总监、项目经理、项目策划、品牌运营和业务拓展等。作为一家致力于文化与社会创新的科技公司,以人为中心的整合体验设计是“某集体”的核心理念。团队以跨媒体、跨平台的设计策略为用户和品牌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形成无缝的用户体验和品牌的诉求的最大化。
《故宫端门数字馆写生珍禽图》

设计
某集体

《设计》:“某集体”是在何种契机下开始与故宫展开合作的?目前共研发了多少款相关产品?

某集体: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殿堂,故宫博物院珍品无数。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一直在大力推动传统导览之外的文化普及方式。借助内容数字化的创意手段,有深度多层次地对藏品进行艺术与文化的解读,推出相应的APP应用,展场交互体验工具,能够更好地令观者领会故宫藏品的博大精妙,也能够让众多藏品背后的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得到更好的普及,从而间接承担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某集体”交互设计团队非常有幸能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委托,参与到这些文化转译的工作中。我们目前已经合作过的项目有:《紫禁城祥瑞》IPAD APP、《韩熙载夜宴图》IOS & ANDROID APP、《故宫陶瓷馆》IPHONE APP、端门数字博物馆的视觉形象设计以及《数字沙盘》、《写生珍禽图》交互式装置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APP获评2015年度最佳APP

《设计》:请介绍一下项目总体的设计思路,通常完成一件APP作品需要经历哪几个流程?

某集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1. 研究与概念

前期调研、内容挖掘、概念发展、信息架构。

2. 设计与制作

用户体验设计、 视觉设计、原型设计、动态内容设计及制作。

3. 开发与测试

程序开发、用户测试、更新迭代。

《设计》:在将画面内容从平面转为立体,从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困难?

某集体:一部分是对全局观和想象力的挑战,最初的概念发展是界定其交互体验所有可能涉及的广度、深度和维度,及其视觉和交互形态,格局立意的关键阶段。第二个挑战是对内容做何种解构?如何匹配有效的交互机制?这是用户体验设计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需要靠大量的用户测试和修正来迭代设计方案。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在视觉设计和程序开发之间找到最佳融合点?往往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是如何把看似非常疯狂的想法转化成技术可实现的多种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在开发中最大程度的保护设计初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能够灵活的处理由于技术局限带来的困境,并和开发人员一起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提升互动体验营造代入感的?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

某集体:“NO UI,就是牛UI”。《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代入感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去UI式”的交互设计策略来达到的,通过减法去掉了常见的交互界面图标等元素,而采用手势作为主要交互机制,这种策略既充分体现了对原画欣赏方式的尊重,又增强了极具代入感的交互体验。比如在第一层级里,我们设计了长按启动烛光的交互效果,以“秉烛夜游”式的体验来模拟画家顾闳中受皇帝之命偷窥韩熙载夜生活的私人视角,烛光所触发的不仅有关于画中人物及器物的丰富文字描述,还会触发多处由真人演绎的精彩歌舞场景。技术上的挑战首先是如何不断优化体验的顺畅感?由于APP中植入了大量的动态及序列帧,这些富媒体内容极大的挑战了移动设备的运行能力,通过和技术团队一起不断试验和优化,最终找到了解决之道;其次是如何在无UI的内容中为用户导航,如何降低用户学习使用APP的成本?通过设计植入式的使用指南,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可以非常有效地了解交互和导航的方法。
《韩熙载夜宴图》的 iPad和安卓 APP界面

《设计》: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移动端交互设计相结合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某集体:尊重原作的阅读方式,尽量在移动终端中还原或模拟同样的阅读方式;尊重原作的展现方式 ,“ 少即是多 ”,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可能会对原作欣赏带来干扰的界面元素。以《 韩 熙 载 夜 宴 图 》APP 为例:面对这样一个基于经典作品的文化内容,如何创建对原画的多维度解读和当代化演绎?如何利用交互设计基于当下语境的传达和体验?

我们真正的挑战是:首先要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融合各种富媒体内容, 架构出一种多维度的解读框架,充分发挥交互式数字内容在展现、解读、体验和互动方面的优势,这是我们创作这个作品的核心观念。其次,因为人文环境、审美 情趣、阅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我们必须通过梳理原作的阅读逻辑与叙事结构,创意出既不失史实,又适合当下大众阅读习惯的情境式体验。目前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字内容APP,通常存在的不足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本身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挖掘不足,只强调了动态效果的制作,却缺少有深度和多元的解读,这样的设计结果会导致APP应用虽然非常好看好玩,但是缺乏深度;另一类则是只强调文献资料的学术性,而忽略了用户体验的丰富性,这样的APP应用会让使用者感觉到专业性太强而丢失了阅读趣味。而我们希望透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做到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驱。因此,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视觉设计,而是基于用户的体验设计。
《紫禁城祥瑞》

《设计》:《紫禁城祥瑞》长轴界面设计的灵感来源?在技术实现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

某集体:灵感来源于对祥瑞的高低等级形制这一基础特点的直觉理解。挑战在于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将抽象的祥瑞文化提炼出最富核心价值的内容?并形成更有效、更轻松、更具人性化的传达。我们以行云流水般的竖式动态画卷还原了皇宫紫禁文化的等级形制,从天到海逐渐展现诸瑞兽和其含义解密,动态的交互手法将传统的祥瑞文化进行了当代演绎,在技术实现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解决动态长轴浏览的顺滑感这一问题。由于长轴画面上承载了大量的图片、序列帧、声音以及程序动画等富媒体元素,移动设备通常是无法承受这么复杂的视觉元素的。当时连苹果公司自己的工程师都觉得束手无策,我们的程序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后,最终还是找到了通过分级释放内存来支持动态显示的解决方案。

《设计》:手绘作为《紫禁城祥瑞》的一大亮点,如何保证瑞兽形象与原作或文字描述的一致性?

某集体:故宫的专家们会对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瑞兽形象进行严格审核。在设计上,我们会首先保持瑞兽形象的准确性,同时又力图通过现代造型语言来将这些形象转化成更加鲜活、更加当代,也更加亲和的角色。

《设计》:请介绍一下《韩熙载夜宴图》独创性的三层立体赏析模式。

某集体:简单来说,《韩熙载夜宴图》这个APP应用的交互体验规划中,从使用者的阅读逻辑出发,大概包括了一个引入故事背景的开篇动画和三个功能层:探索层、鉴赏层和总览层。这样的结构和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研究的。

在探索层,可以通过烛光模式去探索和体验,对这幅画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与传统阅读有区别的地方是:体验在这里作为主导阅读方式,之后才是文本性的内容阅读。在这一层你可以利用易于操作的交互手势放大高清影像,观察画中每一处动人细节;也可以触发真人演绎的画中乐舞,动静交汇带来强烈的现场感;还可以激活巨细靡遗的专业注释,从历史故事到人物介绍,从画中家具器物到题跋印章,基本囊括了画面上所呈现的所有相关知识点。

在鉴赏层,可以借助语音导览、名家解读和演绎再现等富媒体内容来深度的体验这张画,更加详尽地拓展作品背后的艺术、审美、人文和历史知识。之所以设定鉴赏层,是因为我们希望把所有解读性的内容和原画剥离开,使它们互相之间不要形成太多的干扰,这样便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希望保持长卷阅读原貌的问题。鉴赏层的扩展性内容是属于用户选择性下载的内容,因为内容特别丰富,完全归入APP容量会过大。但对于那些希望深度挖掘和了解的用户,我们借此为他们提供一个可自主选择的内容库,为APP提供附加的扩展阅读价值。

而总览层的人性化巧妙设计更是令观者能够借助贯穿古今时空纬度的全景式视角,了解画作和延展内容的布局,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了解该经典画作的非凡魅力。《韩熙载夜宴图》本身的独特时空关系给我们创意启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层呈现出一个突破绘画二维视角的导览逻辑,因此最终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平面内容上的叙事关系,还可以看到不同时间点上的场景关系,现实与画作的重叠关系,以及古今创作的交互关系,可以说我们在方寸屏幕里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时空体验。

《设计》:如何产生的《韩熙载夜宴图》探索模式下“秉烛夜读”这一创意?

某集体:这个想法来自于设计过程中关于如何以去UI方式来触发和唤出富媒体内容的探讨, “秉烛夜读”手法提供了一个巧妙的交互手段,而且主题概念上恰恰契合了我们尝试以画者第一人称角度带领观者体验偷窥韩熙载夜生活的初衷。
《故宫陶瓷馆》手机应用

《设计》:APP中的微动画是怎样实现的?

某集体:画面中的微动画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影像实拍,结合后期处理形成的微动画,比如第一个场景中李姬弹唱的微动画;第二种动画是直接通过后期特效的方式来创建的,比如第二个场景中韩熙载击鼓的微动画。所有这些微动画都是通过手指长按屏幕来触发序列祯播放的方式来实现的。
《故宫陶瓷馆》手机应用

《设计》:您对未来国内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

某集体:交互设计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人机交互技术演变的。随着智能硬件的普及,人机交互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基于体感或手势的交互方式,一定会极大的改变基于触摸屏幕的交互模式以及设计方法;而随着VR以及AR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虚拟空间的人机交互方式研究也将变得非常迫切和充满挑战。除了这些我们以及能够预见到的技术,还有很多尚未浮出水面的技术研发,比如MIT Media lab的Tangible Media就在研究实物化的人机界面,而MagicLeap的光场显示技术也可能会完全颠覆所有需要介质的交互方式,这些新的媒体技术会有力的促进交互设计的发展,并推动创造更加自然和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城市博物馆》手机应用

-某集体-

费俊

艺术家|设计师|教育者

曾就读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及副教授,交互艺术与设计研究生导师。交互北京发起人,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其艺术和设计作品多次展出于国内外画廊、博物馆和艺术节,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李心路

艺术家|设计师

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学院,获美术硕士学位。某集体合伙人,交互北京联合创始人。作为一名跨界设计师,其实践作品主要涉足于交互体验、新媒体等多种视觉艺术领域。2011年毕业系列作品获得首届GAMGILBERT DE BOTTON FINE ARTS PRIZE,为该年度唯一一尊艺术奖。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