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家大院 诗意的院落和斑驳的记忆

 

师家沟的居住建筑区共有十余组不同院落,规模最宏大、布局也十分讲究的...

师家沟是我们先前去过后最想让暖看的三处地方之一,余下两处是丁村和湘峪三都古城,原因简单,都属于藏在山西深处的有着精美民居建筑的村庄,目前还没被过度开发,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尤其是师家沟和三都古城,人们提起时总爱用“被遗忘的”来定义。



得知师家沟还是在写《图说大同民居》的时候,查阅大量资料,这个被建筑专家称为“天下第一村”的清代晋商窑洞民居群落便跃入眼帘。第一次成行是在2012年深秋,从霍州市区出来,转道去汾西县东南面的僧念镇,中途即路过师家沟。据当地人说,现在的路是新修的柏油路,去师家沟容易了,以前坑坑洼洼不好走。在我看来,现在也很不容易,尽是盘山路,一会儿就得和一辆运煤车“狭路相逢”,心总在嗓子眼儿提着。当老马“苦尽甘来”,在师家沟精美的民居前手舞足蹈,连说一定让暖来看看时,我心里真的是抵触的,不想让孩子冒这个险。



但是,两年后我们还是带着暖来了,路还是那条路,但民居建筑魅力实不可挡,上一次意犹未尽,念念不忘,这一次,又来了。



追述师家沟古村的历史要从哪里开始呢?远处可以说到汾西之地的新石器文化和龙山文化,如果从近处说起,那就是师家沟主要建筑形成时期——清代中期了,正是山西晋商文化鼎盛时期。每一处历史古迹的形成,都应该在时间轴上寻找成因,这似乎是研究民居时应把握的一个基准。另一个基准即是地理成因吧,好古宅一定占着好风水,这是风水学,也是建筑科学。



师家沟村地势北高南低,南边临沟,避风向阳,古老的窑洞院落依山就势伏于向阳的山坡上,层层相错,互不遮蔽,于山岭中夺目生辉。村庄南面坡势低缓,渐渐与河相接,视野开阔,远山如黛。可惜现在河水已渐干涸。



毋庸多言,师家沟村落有着很重的晋商民居痕迹,村中最著名的师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经过四朝加盖扩建,成规模气候,共有大小院落三十余座,包括民居、祠堂、商铺、庙宇等。站在远处观这个建筑群落,好像呈风车状展开,院落阶梯式布局,院中有院,窑上有楼,与山势自然衔接,层楼叠院,气派非凡。虽然现在不少院落已经荒废,但整体风貌还是能反映出晋商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每观之让人扼腕。



师家沟是一个以家族血缘聚居的村落,现在村中过半人口还姓师。据查,这个姓源自专管司乐的官职,及至两周春秋战国,精通音律擅长乐艺之文人能士,皆称为师。这个蛮有意思的,师家沟的建筑那么富有韵律美,不知是否和血脉里潜在的艺术因子有关呢?师氏家族在师家沟的兴起,是从师家第三代开始的。由于其在经商、治学方面的业绩,师家成为当地的望族。第五、六代中,通过捐纳和求学,有十一人获得监生、贡生等功名,获得六品、七品、八品等官衔的子弟也为数不少,师家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官”与“商”的交融,是师氏家族兴旺发达的原因。
据资料记载,鼎盛时期,师家的药铺、盐铺、钱庄等遍布五省十八县,有老人回忆,当时师家子弟外出行商都不需带银两,一路吃喝住皆在自家店铺。师家沟村里也遍布他们家的油坊、醋坊、酒坊、染坊等。师氏家族的宅院就是那时随着其势力、财力的不断膨胀而扩展的,由最初的祖宅逐步扩展到了整个村落,子弟五门,每家都有一套连通的大院,多为三进、两进。



清代后期,由于受到社会、政治以及新经济的冲击等原因,师家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师家的宅院没有再进行过修缮,但却因此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成了师氏家族兴衰和明清官商兴衰史的见证。



“节孝牌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相传师家子孙师自省39岁时不幸染病身亡,当时年仅30岁的妻子赵氏和25岁的张氏,恪守妇道,并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非常辛苦。其后人师丙成官场得意,呈报皇上敕准,建造了这一石材质地的“节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门式,八个翼角原挂有八只风铃,遇风声起,八只风铃迎风奏鸣,,如一曲交响乐,夜阑人静时更显清脆(此处无来由又想到师姓的来源)。



村里有一条不规则的环道,将村落分成了内外两部分:环道里头是民居,大多数是四合院(以窑洞为主)的形式,环道外头则是作坊、寺庙等公共建筑。师家沟的居住建筑区共有十余组不同院落,规模最宏大、布局也十分讲究的。



“成均伟望”院落群始建于清末,共三层四进院,由工房院和三进主院组成。主院依靠山势而建,层层叠叠,楼上起楼,下层屋顶即是上层院落,空间极丰富。外宅门内第一进院是工房院,由此可分别进入主院的一、二层院,并可以穿过二层院进入三层的“瑞雪”院,通常这里锁着门的,第二次去就没上去。主院三层共分为两家,第一层是一户,通过垂花门“成均伟望”出入,二三层是另一户,经过工房院的坡道上到二层后,通过垂花门“观国光”进出,并以之为该院主要出入口,除此之外还在二三层分别有通往外部街巷的出入口。如此赘言叙述,只是想说明,这里的各个院落是相通的,院中有院,院上有院,进院又出院,出院又进院,院落之间是用圆门、偏门、耳门、暗门连在一起的。师家沟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的说法。亲自走上一趟,确实会有这样的感受。据村人介绍,好多家中还有暗道相连,地下防御工事也十分发达,一旦发生匪情,全村人均可从容不迫地通过不同的通道迅速逃离或集中防御。这种独特的共同防御方式也是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比如我们去过的湘峪三都古城也是这样,这不仅反映了偏僻山区中富商畏惧盗匪的心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



“成均伟望”是垂花门上悬着的匾额内容,意指师氏第六辈“成”字辈族人,皆成就伟望事业出人头地。垂花门木雕精美,檐下斗拱装饰性强,额枋部位以万字纹为底,雕刻琴、棋、香炉、书、画,表达了主人对书香门第的追求。雀替浮雕细致生动,牡丹花中既有喜鹊,又有小狮子,寓意大富大贵。过了垂花门,通过由倒座房、耳房及厢房形成的一个自然小巷道,才会见到整个院落风貌,层楼叠院,豁然开朗。主院正房比地面高出近一米,中间和两侧都有台阶。正房是五孔靠崖窑,三明两暗,屋顶为二层院落,正房最中间三孔窑洞是家庭活动中心。最中一间房门上嵌有匾额“元吉”,是主人待客议事及供奉祖先的地方,其门窗装饰也最为精致。因为窑洞没有能遮风避雨的出檐,所以这里一、二层窑洞前均有木构的单披檐廊,四柱三间,用精美的木雕及彩绘装饰。整个大院的门窗装饰也很精美,连两侧厢房屋顶的女儿墙的十字花格,排列都颇有韵味。现在大院虽有师姓后人居住,但大部分窑洞房间已用于出租,包括正房。



“观国光”院(“成均伟望”院的二层)也有垂花门,但没一层的华丽,它的正房与一层的形制完全一致,两侧厢房很有意思,还兼具组织交通的作用,北侧厢房让出一间作院落的入口,南侧厢房尽端则为与外部街巷连通的砖券拱门。“观国光”院中最突出的是每扇门上的匾额,院内共有8块,除了“观国光”,还有正房门上的“斗才”、“朱轩”等,厢房门上的“积爱生福”、“作善降祥”等,字迹功力深厚,风格独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从“观国光”院内厢房与正房之间的楼梯可通至三层,这里的拱门较为隐蔽,内部庭院十分狭窄,整个建筑形制像“凹”字形,正房和南侧厢房连为一体,里面成设也很简单,有充分理由认定是绣楼。院落东北侧拱门外是村子内部干道,这个门上雕有两字匾额“瑞雪”,朴素雅致。



师家沟院落中每个房间门上挂的布门帘是一大特色,第一次去“成均伟望”院,就喜欢的迈不开步,意欲带回家中,后细想实在无展示之处,作罢。向村人了解得知,最初人们做这种拼色门帘,是为了节俭过日子,将破旧衣服的碎布料利用起来。但这里的巧妇很多,渐渐就将门帘做成了手工艺品。她们依据自己的想象力组合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边角装饰、分格装饰、横纹装饰多种,常常是用黑边赭底填补上鲜明颜色的菱形布块,再用蓝绿等冷色调彩布,在布块上补绣出动物花草等多种吉祥图案,也有的干脆就是大幅的吉祥图案,风格多样,引人注目。





如您有山西风景、人文、历史、美食等相关图片和文章,或者精美散文、旅游评论、旅游理论探索、建设等方面的稿件,请不吝赐稿。

“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感谢您的参与。

如果“行走山西”无意中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名誉,请第一时间告之。

邮箱:13934528072@163.com






    关注 行走山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