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也是可以吃的

 

民以食为天。...





网友“千重山”5月20日发微博称,去年与家人在北京旅游时带回了两件“宝贝”,一件是从圆明园石刻上手抠下来的石头,一件是“从故宫九龙壁龙头上咬下来的”。



此举引起许多网友的震惊。破坏文物的行为已经不新鲜了,但用牙咬掉文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是新闻。故宫九龙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也就是说,这是一面货真价实的墙。这位千重山先生为什么要用“咬”,而且到底是怎么把它“咬”下来的呢。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们的记者假装成收藏家,联系了千重山先生。听说有人要高价购买他的藏品,千重山先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千重山姓王,从事文物收集工作已经有多年,早些年还做过盗墓之类的工作,在潘家园这类的地方小有名气。而他的名字“千重山”就出自盗墓界盛传的“寻龙诀”。




然而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已经走过千重山的老王早已金盆洗手,“偷盗”已是老黄历,现在的他要什么东西都是直接拿。

寒暄间,老王已经拿出了那块传说中的九龙壁龙头。即便对文物一无所知的记者,也能感受到这块金灿灿的龙头的分量。

那么,到底老王是怎么把它咬下来的呢?

“一看你就是个新手。”老王笑着说。在他们的圈子里,用牙齿收集文物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作为外行人,我们接触文物从来都是远观不亵玩,就算亵玩了也只是刻刻字,没有人会深入了解它们的构成、材质,更不会想到,它们其实都是可以吃的。



据老王介绍,古代的建筑用料,和我们今天的建筑用料完全不同。身处工业时代,我们所有的用料,都是化工产品。而在没有工业的古代,古人要建房子,就只能利用那些大自然的产物。因此古代建筑往往成分复杂,单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城墙,《宋会要》里就说:“乾道六年年修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粥调灰铺砌城面兼楼槽城门,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这里面的“糯粥”,如无意外,应该就是今天的糯米粥。

而知名史学家王小波也在书中记载:洛阳城是泥土筑成的筑城的,土是用远处运来的最纯净的黄土,放到笼屉里蒸软后,掺上小孩子屙的屎,放进模版筑成城墙。这说明,古人不仅用食物砌墙,就连蒸笼都派上了用场。

所以每到饥荒,古人就会吃墙皮,个中的道理不言自喻。



而像故宫这种地方,建筑的用料也就更加具有食用性,其中的食物成分大大增加,这么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提高居住体验,就好像那些动画里的巧克力房子。

另一个则是为了及应付紧急情况,比如京师被围,粮草被断,这时皇帝就可以坚守皇宫,煮墙为食。据分析,一万人的军队,要吃掉故宫,至少也要半年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大火过后,圆明园里居然传来了焦香味,闻起来就像锅巴。饥肠辘辘的洋鬼子们忍不住拿起一块烧焦的砖头咬下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两次火烧圆明园,中国损失了大量的文物,至今无法追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根本追不回。“都被吃掉了”老王不无惋惜的说。

据老王介绍,因为当初的用料不同,建筑的不同位置味道也不同。圆明园建于康熙年间,众所周知,那时的康熙偏爱素食,素食中尤爱吃豆腐,为了迎合康熙爷的趣味,圆明园的石头里大量的加入了制作豆腐要用的石膏粉,甚至还混入了经过高度发酵的豆腐。经过曝晒之后,圆明园的石头就具有了一股清新的气味,闻起来就像老北京知名小吃——豆汁。

而像故宫的九龙壁,则在琉璃里混入了大量的明胶,使之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咬在嘴里,感觉就像吃旺仔QQ糖,Q弹可口。



不过九龙壁里的明胶因为经年累月,内部结构较为紧致,因此就像煮老了的牛肉,不太容易弄断。所以老王才不得已,直接用上了牙齿,像野蛮人撕咬生肉一样,把龙头咬了下来。

灯照下,那块石头上可以清楚看到一排牙印,想必就是老王的杰作。这时老王突然举起水果刀,在石头上切下了一小片,递给了我们,要我们尝一尝。我们只好推说肠胃不好。老王也不客气,把切片往嘴里一放,就嚼了起来。

一般来讲,大家参观文物,都是站在橱窗、护栏外观看。“这样根本领略不了它们的风味。”在老王看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吃,只有吃到肚子里,你才能知道个中的意蕴。每一口酸甜咸辣,都浸满了历史的汁水。




但如果吃下去,后人不就没有了吗?我们问老王。

“怎么能说没有呢?”老王瞪大了眼睛。他耐心的跟我们讲解,物质是守恒的,不会因为你吃下去而消失,只不过是变成了其他东西。其中有用的东西就成为了你身体里的营养,而没用的东西则变成屎被你拉出来。“对待传统文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怕。”

老王告诉我们,接下来,他还要到其他地方找好吃的文物,特别是还要到国外去。据说,比萨斜塔有浓烈的披萨味;而白宫之所以那么白,则是因为建造的时候掺了奶油。

“我要把他们当年吃我们的吃回来。”老王踌躇满志的说。

上面是一篇洋葱新闻,其特点是以最正统的新闻报道手法,报道纯粹虚构或真假掺半的新闻事件,从而达到娱乐或讽刺的目的。下面是一个捐款二维码,您投入的每五毛钱,都将用于非正常研究。





公众号内所有文章,皆为本中心研究成果。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转载要求。


    关注 非正常事件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