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此刻,中海吃中信噎住了

 

看了都说有用。...

看了都说有用。
中海收购中信的消息已经公布两个多月了。3月14日,中海宣布收购中信集团旗下地产业务,涉及2400万方土地储备,以及高达310亿元的交易对价。



按照预案,交易一完成,中信将持有10%的中海外股份,位列第二股东。

两个中字头的央企合并,动作之大之复杂,非一日之功。此事进展如何,董小姐来点独家爆料。

原来,在中海内部,现在已经不提中海收购中信,内部口径已经改为:中海中信融合。

这种说法意味深长,主要是为双方的收购进程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

但是,实际进度如何呢?

一位介入交易的中海内部人士就说了,“中信想法比较多,各业务线材料也没怎么交接,各种不配合。”

这是中海的视角,中信方面怎么想?

当下,中信上海已经安排一批人去中海轮岗。其实,自从宣布中信并入中海以后,在中信针对员工的安置方案、补偿细则没有明确出台之时,中信地产各地项目还是有较多的不满与伤感的情绪。

当然,这样的反应对于多年的“老中信人”来说,也属人之常情。

董小姐打听到,为了安抚这类情绪,中信地产集团紧急成立了调查小组,赶往各城市公司,召开员工大会与重点访谈会,甚至开展一对一的访谈。可谓是做了不少工作,用心良苦。

这之后,中信地产集团就出了一份安置赔偿方案,在内部公示七天。这套内部方案主要是针对员工去留,列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现在,中信地产的员工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在中信内部少量岗位做双向选择;二是,去往中海;三是,自主择业。赔偿细则据此各有不同。

不过,方案推出后,在中信内部,现在也传出,赔偿细则还有被推翻的可能。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对中信人而言,选择总归只有这几条。董小姐打探到,现在,中信推出了220个内部岗位供选择,但大多集中在北京地区,只有少量上海、深圳及其余公司的岗位。

由于岗位有限,对比意图留在中信的人,可谓僧多粥少,加上又有区域限制,不可谓不尴尬。

对于第二种选择进中海的方案,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窘境。

董小姐听说,现在中信地产的董事长及领导班子,如果去往中海地产城市公司,会由中海派出第一负责人,这样一看,实际上属于降级。如果去往其他平台公司,往往会执掌一个没有实权的岗位。而中信部门经理及员工目前可以基本保持不动。

上述说法,正是中信集团新成立的调查小组在开内部员工大会时的表态。

“对中信地产来说,中海并中建已经有前车之鉴,现在又明确表态,中信各董事长等职位如果去了中海,则会失去绝对自主权,中信部门经理级以上的领导班子都会被波及。”一位中信内部人士说。



双方各有算盘,诉求并不一致,于是就有了一个相对妥协的推进方案:中海要纳入中信旗下地产项目,但中海中信早前约定好,对原中信地产项目,双方有一个共管期,共管期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

董小姐听到的中信内部说法是,截至到今年年底,会采用中信过渡期管理模式,承诺保持中信地产的员工收入职级和2015年保持一致。

然而,情况现在又有变化,由于4月30日是中信财政盘算节点,从5月开始,中信项目都须并入中海,人员去留的最终抉择也已近在眼前。

不同的立场已经导致了中海和中信两方面的行为差异。

董小姐了解到,在过去的项目共管期中,中海已经绕开中信地产方面,直接与原中信项目的合作方等进行接触,并介入到项目的工作进度。

在不经中信方面知悉、同意的情形下,一度停止项目销售,这让中信方面也深感到不被尊重。而中海方面在融合中信,提取资料等工作进度上,也遇阻较多。可以由此想见,两大国企重组方都怀有一定的不满情绪。

原因究竟出在了什么方面?说到底,还是利益与风格使然。

消息人士称,中海、中信双方都遵循自己的原则做事,缺乏充分沟通。比如,在对项目的处置态度上,中信地产希望对原有的股东方负责,抓紧去化,认为当前的市场不会一直好下去,希望尽快推出新项目入市销售。

但是,中海现阶段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为双方的融合而进行各类资产文书的盘点,中海方面希望盘点完成后,再从成本控制和项目收益维度,来判断项目售价是否合理,以及推售的时机。所以,才会出现叫停老项目销售,干预新项目营销节点的举动。






    关注 一勺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