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 东京启示录 - 区域整合的秘密

 

长三角地区面积更大,土地资源更优质,同时人口也更多,她的潜力远超东京。...



60年来,东京都市圈内的各地区,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无论是基础设施、行业布局,还是产业结构,都已经实现了极大程度的整合。

反观我国长三角地区,依然面临种种约束,区域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如何找到一条突破之路?

在上一篇文章《以史鉴今:当年的东京是这样应对人口、房价问题的》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应对人口和经济的快速集中,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调节核心区与周边区域发展,即副中心和独立中小都市圈的建设。

目前,东京都市圈可以分为五层。最核心区域仅包括东京都中心区域的千代田区、中央区与港区;第二层是东京都区部,指的是东京23区;第三层是东京都,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区市町村级别相同);再向外围即是东京都市圈,包含东京都和崎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而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即首都圈,则包括东京都及周边的七个县。



图: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规划,东京都市圈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发展出了6个次级都市圈。

不过,东京都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已有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东京23区及其周边50公里左右的范围,其他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难以取得进展。

而我国长三角地区则有更显著的区域优势。规划中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共26个城市,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2%,但总人口超过1.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1%。核心区包括上海、江苏的8个市、浙江的7个市,共16个城市(台州市未在图中显示),总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是东京都市圈面积三倍(而且平原地区更多)。



图:长江三角洲

从地理环境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面积更大,土地资源更优质,同时人口也更多,那么长三角能从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中获得哪些经验呢?

2015年,长三角16城市GDP达11.3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6.7%,其中第一产业3168亿元,第二产业4.91万亿元,第三产业6.08万亿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在进行中。

从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需要做的至少包括两点。

一是降低区域内行政区划障碍。统一的生产要素是更好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区域内各地区缺乏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沟通协调机制。例如,户籍制度对于地区自我保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的限制了区域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商业银行的设置一般为省分行(1级分行)、市分行(2级分行)的结构,彼此之间协调性差,连自己人都难以沟通。

二是区域内产业布局再调整。目前区域内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建立起的产业。但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差的问题开始显现。在区域一体化的同时,如何进行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区域内整体产业布局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上海可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并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而其他城市可以发展产业集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未来在整合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行业布局、城市规划方面进行整合,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同时,如何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部分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样重要。否则依然会出现周边甚至全国各地人群涌入带来的问题,而届时在这片超大区域内,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将变得更加棘手。♦

公众号可以置顶啦!置顶周知客订阅号,节约时间精准get,畅读“有立场、看得懂”的财经金融资讯。

置顶指南:下载微信最新版本,进入周知客公众号详情页,点击右上角的小人头像,选择“置顶公众号”即可。

加入周知客社群,参与火热讨论分享:

请微信搜索并添加“zhouzhi06”(周小信)


    关注 周知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