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参考|我国区域钢铁行业去产能压力分析

 

编者按:2015年下半年,受钢材价格大幅回落影响,多数企业加大了对生产设备的停产和检修力度。进入2016年以...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持续多年。虽然在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曾发出警示,钢铁行业出现盲目投资,供过于求。且国家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的政策,但效果却适得其反,钢铁产能却从2003年的3亿吨,猛增至2014年的12亿多吨,钢铁产能陷入“越调越多”的窘境。严重的供需矛盾不容置疑是影响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重要因素。不过随着行业的发展,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系日臻完善,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决心与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去产能政策频出,政府去产能的决心可见一斑。

近几年,受产能严重过剩、下游行业需求减弱影响,钢铁价格大幅走低,钢铁行业亏损严重。在此背景下,成本的高低成为钢铁企业能否熬过寒冬期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因此不同区域的钢铁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由此,笔者从钢铁行业去产能角度出发,探讨钢铁行业区域竞争优势,分析各区域钢铁行业去产能压力的大小。

区域供求关系因素分析

●钢铁企业分布“整体分散、区域集中”。我国钢铁企业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特点,全国范围内共有380多家钢铁生产企业(长流程钢企),遍布31个省市,整体较为分散。从地理位置布局来看,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的几个省份和中部地区省份,区域集中特征也比较明显。以粗钢产能为例,根据MRI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左右,其中华北地区炼钢产能占全国的35%,达到4.2亿吨,其次是华东地区、中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产量的分布与产能分布基本类似,华北和华东是我国钢铁的主要产地,2015年粗钢产量分别为2.65亿吨和2.73亿吨,占全国产量比分别为33%和34%。从区域产能及产量的对比来看,尽管华北是我国最大的钢铁产能分布地区,但实际产能利用率却不高,产能过剩压力最大;华东的产能利用率最高,产能利用率处于合理水平;西南、西北区域的产能利用率也比较低,去产能压力也比较大。

图1  我国粗钢产能分布数据来源:MRI

图2  2015年各区域粗钢产量及产能利用率情况数据来源:MRI

●区域下游用钢需求差异较大。钢铁行业下游行业甚多,包括房地产、基建、机械、汽车、船舶、家电等多个行业。其中,建筑业(房地产、基建)、机械和汽车是钢铁的主要消费行业,2015年粗钢消费占比分别为62.4%、19.5%和8%,合计达到90%。从该消费占比可以看出,建筑业、机械和汽车行业的景气程度将直接影响钢铁行业的最终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各区域建筑业、机械和汽车行业对钢铁的差异需求。

从国内六个区域的建筑业投资增速来看,2015年除西南、西北外其他区域全面大幅走低。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地区,在投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东北投资增速连续两年大幅下跌,且跌幅不断扩大,华北2015年投资增速从2014年的51%增幅急剧反转到下降26%,可以看出,东北与华北地区钢铁需求疲弱。华东区域2015年投资增速为17%,相对于2014年的73%增速出现了大幅下跌,但2015年建筑业投资额达到了156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最高水平,钢铁需求量大但增长潜力不足。中南地区近三年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且投资额较大,对钢铁的需求强劲。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西南、西北地区建筑业投资增速很快,西北地区近几年投资额处于全国较高水平,2015年仅低于华东地区,对钢铁需求潜力较大。而西南地区虽然稳定增长,但投资额较小,对钢铁需求量较小。

图3  近3年我国分地区建筑业投资额情况亿元数据来源:MRI

图4  近3年我国分地区建筑业投资额增长情况数据来源:MRI

从机械行业(包含汽车)的投资来看,东北地区表现最为惨淡。东北地区机械投资增速2014年开始由正转负,2015年更是减少10个百分点,对钢铁的需求非常疲软。华北地区机械投资增速及投资量一般,对钢材需求潜力小。华东地区投资量最大,近3年投资增速平均保持在15%左右,但投资增速有逐年放缓的趋势,对钢铁的需求也将有所放缓。中南地区近年投资增速也比较快,且2015年投资量仅次于华东区域,对钢铁的需求也比较大。西南、西北区域投资增速保持在10%左右,但投资量较小,对钢铁的需求一般。

图5  近几年我国分地区机械行业投资额增长情况数据来源:MRI

●供需关系决定不同竞争格局。通过对2015年中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生产情况统计可以看出,华北区域虽然产量最大但集中度最低,仅为31.63%,且下游需求一般,区域内钢铁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华东区域的集中度也比较低,但是华东区域下游行业的需求非常旺盛,供需比较均衡,区域内竞争比华北区域缓和。东北区域钢企的集中度很高,绝大部分集中在辽宁省,但是东北区域下游行业投资萎靡不振,对钢铁的需求非常弱且有下降趋势,区域内竞争也很激烈。

中南地区的钢企集中度相对较高,但从钢企分布看,中部地区钢企较多,而南部地区钢厂较少。近几年华中地区投资增长迅速,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旺盛,区域外钢铁企业对华中市场的争夺比较激烈。而华南区域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大,且现有产量略显不足,对区外产品的需求旺盛,竞争相对缓和。

西南和西北区域企业集中度很高,同时受运输成本等影响,外地钢铁产品进入西南、西北地区较难,竞争主要体现区域内钢铁企业之间。同时这两个区域下游行业的需求量都比较小,西南、西北区域钢铁产量明显过剩。

图6  2015年各区域钢企钢材产量CR5情况数据来源:MRI

区域资源优势因素分析

生产钢铁所需的原材料包括铁矿石、煤炭、焦炭、废钢等等,其中铁矿石与煤炭对钢材的成本影响最大,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分析铁矿石和煤炭资源对钢材成本的影响。

●铁矿石资源华东、华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2014年我国铁矿储量为207亿吨,从省份分布来看,基础储量辽宁省位居首位,占全国总储量的25%,河北省的基础储量排名第二。四川、内蒙古、山西、山东、安徽、湖北次之。辽宁、四川、河北三省占全国的总储量的51.3%。从区域看,东北、华北地区是我国铁矿石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西南地区储量也较多,其他地区储量较低。

我国铁矿石品位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品位不到30%,最低仅有11-12%,远低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而且矿石资源中,矿体较复杂,采选成本高。中国矿山超过50%的完全生产成本在80美元/吨以上,而同期力拓、必和必拓及淡水河谷的主要矿山完全成本在40美金以下,使得国产铁矿石竞争力大幅降低,2015年我国国产铁矿(原矿)为13.81亿吨,折合铁精粉产量约3.7亿吨,而同期进口铁精粉9.53亿吨,外矿依存度达到了81%,创历史新高。

我国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印度矿进口逐年萎缩。进口矿经海运后达到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再由这些港口运往全国各地。北方环渤海区域的青岛港、唐山港、日照港、天津港和连云港是国内最主要的铁矿石接卸港口,2015年累计接卸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6%。这五大港口也是铁矿石贸易集散地,进口矿石通常进行港口贸易,部分水运的国产铁矿石也常在港口进行贸易。因此,距离这些港口较近的华东、华北区域在进口铁矿石运输、降低生产成本上具有很强的地域优势。相反地,远离沿海港口的华南、西北区域则劣势明显。西南区域尽管铁矿石资源丰富,但由于国产铁矿石生产成本比较高,相对于进口矿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图7  2015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流向图数据来源:MRI

●煤炭北多南少,华东、华北具备一定优势。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煤炭资源储量2400亿吨,其中山西为92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38%,其次是内蒙古和新疆,储量分为490亿吨和158亿吨,该三个地区占全国总储量的65%%。从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的60.8%,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14%,依次为西南地区,占9%,华东地区,占7.5%,中南地区,占4.2%,东北地区,占4.1%。

2015年我国焦炭产量为4.8亿吨,华北地区为第一大焦炭产地,产量占比37%,华东占21%、西北、中南区域的焦炭产量也较大,占比均超过10%,西南和东北区域的产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煤炭资源上,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具有较大的优势,西南和东北区域劣势较明显。

图8  2014年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数据来源:MRI

图9  2015年我国焦炭产量占比数据来源:MRI

区域运输成本因素分析  

钢铁企业物流运输方式主要分为公路、铁路和水路,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很多,总的来看,长距离水路的运输成本最低,大约为70-80元/吨;铁路的运输成本次之,大约为200元/吨左右;公路的运输成本最高,大约为200-300元/吨。水路的运输成本比铁路和公路低很多。因此,对于靠近沿海和内河港口的地区来说,钢铁企业在产品运输上的成本要相对低一些,从而具有天然的优势。

从各个区域的钢铁企业分布来看,东北区域产品外销占比较大,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铁路公路为辅,因与各区域的距离较远,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华北区域产品外销比例最大,但华北沿海港口数量较多,京杭水系也经过华北,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华东区域供需比较均衡,产品外销占比较低,华东沿海港口最多,且长江水系、京杭水系均经过该区域,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因而运输成本很低。华中区域供需较为均衡,运输方式上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相当,运输成本中等。华南区域产量不足,产品外销很少,因而运输成本很低。西南、西北区域产量过剩,由于没有沿海和内河港口,运输方式以铁路、公路为主,因而运输成本最高。

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去产能压力巨大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华东地区钢铁企业众多,集中度低,但区域内下游需求强劲,且在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进口以及钢铁产品运输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当前钢铁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华东区域钢企抵抗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最强,去产能压力最小。

华北地区下游行业需求一般,钢材严重过剩、产品销往其他区域的比重较大。但是华北区域铁矿石及煤炭等原材料资源丰富,且进口铁矿石及进口煤炭均从华北港口进入,原材料成本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运输成本也不高。但是,华北区域内钢铁集中度非常低,规模小的钢铁企业很多,竞争异常激烈。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将会有许多缺乏竞争力的钢企面临被关停、或兼并重组的风险。

中南地区区位优势一般。中南区域下游需求旺盛,且当地钢铁企业数量相对不多,产品对外运输的比重低,能很好的控制运输成本。但中南地区原材料匮乏,导致铁矿石及煤炭等原材料进口成本较高,与输入的钢材相比竞争优势并不大。整体来看,中南地区去产能压力不高。

东北区域钢企的集中度很高,绝大部分集中在辽宁省,且东北区域的铁矿石资源比较丰富,同时大连港也是我国铁矿石进口的重要港口之一,原材料成本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东北区域下游行业投资萎靡不振,对钢铁的需求非常弱且有下降趋势,因而产品外销比例高,导致产品运输费用高企。因此东北地区钢材竞争优势不大,去产能压力较大。

西南、西北区域原材料匮乏,且由于没有沿海和内河港口,原材料的运输必须依赖铁路和公路,营业成本非常高。虽然西南、西北区域钢铁企业数量较少,集中度很高,但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近几年建筑业与机械增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尤其是西北地区建筑业用钢值得重视,西南地区由于基数较低,对钢铁的需求量并不大,从产能利用率来看,西南、西北区域明显过剩,但西南地区进一步压缩产能的压力更大。


    关注 钢联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