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骨花香——大红袍

 

大红袍“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中品质最高者。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方圆60公里36峰,99座名岩,...

大红袍


   “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中品质最高者。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方圆60公里36峰,99座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命名,岩又因茶闻名,故名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所以“大红袍”并不是独立的一种茶叶,而是枞茶树的一支。

大红袍生长于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巢,现陡峭绝壁上仅存六株,由岩缝渗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350年之久。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支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椭圆型,叶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货稍厚面发脆,嫩芽略壮,显亮,深绿带紫。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



(1)大红袍传说

关于大红袍的历史传说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是说中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皇帝见他才华出众,相貌英俊,满心欢喜,又招他做了驸马。秀才功成名就,荣归故里。途经武夷山,想起方丈救命之恩,停轿上山拜见方丈。问起当年所饮之物。方丈便带他到九龙窠,指着半壁上那一丛茶树说,就是他。秀才大喜,当即脱下身穿状元大红袍,亲手盖在茶树上。从此,那茶就被寺僧称为“大红袍”。(2)生长环境





海拔600余米,年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四季气候温和,年均气温约18.5℃。山间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全系酸性岩石风化而成。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3)树形特性: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枝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阔椭圆形,尖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质稍厚而发脆,嫩芽略壮,显毫,深绿带紫。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6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 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



茶树叶形命名: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茶树发芽早迟命名:如迎春柳、不知春等。

成茶香型命名: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茶树生长环境命名:如不见天、金锁匙等。

茶树形状命名: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

(4)制作过程

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焙火

①采摘工艺



②萎凋工艺

③做青工艺


④炒青工艺



⑤揉捻工艺


⑥初焙工艺


⑦拣剔工艺


⑧复焙工艺


⑨筛分工艺


⑩归堆匀堆



慢炖焙火



⑫装箱完成



大红袍属半发酵茶,由于茶树长在岩石间,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别于其它茶种。其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名丛”,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而说到大红袍的制茶工艺,则是成就一杯好茶最关键的步骤之一。(5)产地划分的不同



大红袍的春茶四月底五月初开采。



正岩:牛栏坑、倒水坑、慧苑坑、流香涧、悟源涧

半岩: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

洲茶: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6)品质特征









产地:福建省武夷山。

外形:条索壮结、匀整、色泽深褐鲜润。

内质:香气馥郁有兰花香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

滋味: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

叶底:叶心淡绿带黄、绿叶叶红镶边。

功效:清热去暑,去脂肪,去火清肝,防衰老。

(7)冲泡方法



冲泡水温:100°沸水

冲泡器具:紫砂壶、盖碗。



冲泡时间:第一泡:10秒~15秒

第二泡:15秒~20秒

第三泡:20秒~25秒





(以上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用于传播文化,转载若有不当请通知)


    关注 亦草堂茶文化基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