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家乡话?北京打响“京片子”保卫战

 

最新发布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年轻人对北京话的认知程度日渐式微,不少北京年轻人不仅不会说,而且听...







最新发布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年轻人对北京话的认知程度日渐式微,不少北京年轻人不仅不会说,而且听不懂。作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京片子”到底应该如何保护,怎样传承?

“家雀儿、蝎拉虎子、晚不晌儿、嘎杂琉璃球儿,姥姥儿……”

这些北京土话,现在北京人还会说吗?第一资讯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身边的人,他们都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有的是在胡同、大杂院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北京人,有的则是年轻的90后。对于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他们能说也能听北京方言;年轻人基本都能听懂,但说的不多;对于年纪更小一点的青少年来说,这些词语已经离他们很遥远了。

字正腔圆的“京片子”越来越少,这让北大附小的语文教师王泓觉得特别遗憾。作为一个生长在北京的80后,他对北京话有很深的感情。不过,他发现自己的学生对北京话了解其实非常少:

“对于老北京话,现在学生不是特别了解,举例子说北京话有个词是界壁儿,这个词很形象,就是隔壁,孩子不明白,我有时候会用到,就给孩子简单讲解。用不用是一回事,但最起码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北京孩子不懂北京话?王老师的看法也得到了专业语言学家的认同。长期进行方言研究的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研究所所长张世方说,调查显示,说北京话的人群年龄普遍偏大。如今的中小学生,说的都是普通话,语音没有儿化和轻声,北京味儿也就越来越少。

京片子”慢慢消失,原因究竟何在?张世方认为,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加速,导致“老北京”比例下降、北京话社会功能减弱的必然结果:“很多北京人稀释在全国人民的移民潮流中,整个被稀释掉了。比如老城区改造,拆迁到了周边地区,和全国各地来的人一起居住,北京话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我们以前调查中有一个老人,周围街坊邻居很少有老北京,所以他避免用老北京土话和他们交流,所以很多北京的有特点的语音词汇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久违的乡音让不少老北京人感到惆怅。从小长在东四胡同儿里的宋大妈说,北京土话现在虽然很少使用,但是听起来却总能让人感到亲切,想起以前的人,以前的事:“想起以前,那会夏天平房院子满世界都是蝎拉虎子,遇见事就嘬牙花子,还有的时候聊天瞎白活。还有那时候冬天冷,小孩都穿大棉裤大棉袄,有人不穿就说,你干嘛呢,耍单儿那?现在很少说了,你说了他们听不懂。”



在张世方看来,保护“京片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他说,“京片子”是老北京的一部分,保护和传承北京话,是为了留住老北京的一缕文脉:“方言本身是一种文化,也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也是我们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一种心理认同。如果方言消失了,它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消失了。换句流行的话说,方言消失了,你的乡愁何处安放。”

目前,北京话的保护工程已经启动。中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语言状况调查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刚刚发布,其中对北京的语言文字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出北京话在青少年中“日渐式微”。对此教育部门提出,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来推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北京话。

方言进课堂,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为对于不少外地家庭的孩子来说,学习“京片子”,不仅没有语言土壤,心理认同感也并不强。北大附小教师王泓认为,对于语言,应该更多的是浸润,而非灌输:“我们在开一门中国传统相声欣赏的课。小孩现在负担重,学什么都反感。好在相声雅俗共赏,让孩子接触一下这种艺术形式,也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目前,每周有几十个孩子跟着王泓欣赏传统相声,感受老北京话的独特魅力;而张世方老师带领的团队,正在加紧进行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限度内保护包括北京话在内的方言。与此同时,一个记录北京传统语言的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也将在年底开放。希望通过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北京话能够继续保持活力和生命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听得懂,说得出,忘不掉。

在最后,小编也非常想说两句,其实,慢慢遗失的岂止是北京话?各地方言都在经历同样的问题。普及普通话就一定要以消灭方言为代价么?诸位看官可以给小编发点您的方言,我们一起来猜猜大家是来自祖国哪嘎达的吧。


    关注 第一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