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书画(艺道讲堂)

 

古琴与书画(艺道讲堂)...






建议WIFI环境佩戴耳机观看


古琴与书画(主讲:郭关道长)

古琴与书画有哪些共通性,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而影响深远。出土的古琴实物距今有两千五百余年。古琴与书画自古不分家,古代文人把琴棋书画四艺做为修身养性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古琴与书画自然有许多的共通之处,自古有关古琴的书画作品非常多,比较经典的有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



北宋赵佶的《听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宋代夏圭的《临流抚琴图》 ;元代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等。



中国历代精通书法与古琴者也不少,代表人物就是著名书法家古琴家蔡邕和蔡文姬,在古琴与书法的造诣上也很深厚。蔡邕在音乐上有《琴论》,书法理论上著有《笔论》。书法作品的经典有文征明书小楷《琴赋》等。



明代徐上瀛所作的《溪山琴况》中对琴韵之美二十四况做了完整的概括,和、静、清、远、古、淡、恬、逸等概括与儒释道三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雅正虚静”的美学追求一致,而同样,在中国书法审美上,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书法与古琴都把“和”作为一个最高的追求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再通过方圆、轻重、刚柔、浓淡、曲直的变化来塑造艺术的生命。

在书法创作时一般会要求中锋入纸,笔力要“力能扛鼎”而“力透纸背”,在古琴演奏上古人也讲求“按欲如木,弹如断弦”,从这点来说古琴运指与书画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用笔讲求方圆、刚柔、浓淡互用,在起承转合中中展示轻重疾徐、顾盼生姿,古琴弹奏也同样要求运指刚柔并济、方圆互用。



唐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我们看这个清字左边的三点水,入笔、行笔、收笔变化极大、三点的轻重、粗细、大小、长短也是极尽丰富变化,一般前面两点按我们常规的书法方式,点的方向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欧阳询在处理上,把点画的方向进行了彻底改变,一个向左,一个向下,一个短处理,一个长处理,一般的书写习惯,最后一点应该最长,但在欧阳询的笔下,第二点成了最长,但同样不影响美感,反而增添了几分清远竣拔之气。



钟繇把"遇"字的走字底进行了点化处理,一共我们可以分成四个点,但四个点的形态各异,无一相同,变化极富节奏性,第一点偏细,第二点偏粗,第三点又变细,第四点又变粗,这里面有两细两粗,但两细的程度与两粗的程度都不一样,这种粗细的变化,极似诗词的格律,平仄交替出现,把这四点想象成音乐的话,可以想象成音符由轻到重再到次轻再到最重的变化,书法在书写时也是一气呵成,但书家在一气呵成中创造出了丰富的变化,在书法上可以如此节奏化处理,更何况古琴音乐了,古琴音乐中经常会有大量重复的音出来,比如“轮指”“长锁”“打圆”等,那么在处理时也可以参照书法的处理方式。



汉代钟繇宣示表这个"令"字,人字下面部份钟繇进行了点化处理,这四个点聚在一起似鼓点一样,但每个点的形态各异,方圆、刚柔、粗细、大小各不相同,虽然只有四个点但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变化。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我们看这个“集”字,一共有五条横线,仔细欣赏,五条横线的起笔、行笔、收笔都各不相同,粗细、大小也各不相同,“集”字还可以分成三根竖线,但三根竖线也粗细、大小、方向、起笔、行笔、收笔各不相同,人字旁的竖画两头粗中间细、右边的竖画上头粗下头细,下面这根竖线两头细中间粗。特别是第二条竖线,我们常规写法一般是垂直向下,但王羲之处理成向右下方向倾斜,出人意料之外,但整个字就立马生动鲜活了起来。



再看这个“寺”字,仔细比较三根横线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第一根起笔最轻、较尖,第二根起笔较重、较方,第三根起笔次轻、较圆,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经典书法中的块面,书法形态由点、线、面构成,古琴音乐也是如此,由单个的音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最后由段落组成完整的乐曲。

这个"品"字来源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品字由三个口组成,仔细分析这三个口,组成口字的每一根线条都不相同,把三个口了看成三个块面的话,粗细大小的构成,其对空白的分割方式都是穷尽变化,这体现出了书圣王羲之高超的审美与书写水平。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电脑打印出来的“品”字,笔画雷同,空间布白方式平均、呆板、机械、规整,没有任何生命活力,没有灵性,这与艺术的审美就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就应避免机械呆板,在演奏琴曲时也应该避免相同的音、相同的句式,相似的段落重复出现时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看书法块面中的疏密变化,这是兰亭序中的“林”字,左边“木”字采用了并笔的写法,形成一个粗重的块面,右边的“木”采取比较疏朗的写法,一疏一密形成了对比。



王铎的这个“微”字,左边部分极粗重、进行密处理,右边反文极轻,形成疏处理,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



在书法的变化处理上,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王羲之一篇《兰亭序》中重复出现了二十多个“之”字,但各不相同,姿态万千,穷尽变化。



书法的点线面比较纯粹,较于绘画更能直观的欣赏出书家的变化之处,但同样的道理在绘画中也一样存在,这幅元代倪瓒的《疏林图轴》,画面中有三棵树,但这三棵树并不是机械呆板的存在,他有两密一疏、一前两后,两高一低的变化,并且 在树叶的画法上三棵树也各不相同,疏密、轻重、高低、远近、浓淡的变化丰富。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审美与绘画能力。



再来看看这一幅倪瓒的画作,这个山坡上一共画有五棵树,可以仔细体会一下五棵树的分布形式,疏密,高低、大小、浓淡、远近、前后,种类各不相同。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我们可以先暂且不去阅读文字的内容,从第一视觉感受,整体上欣赏一下整个篇幅笔墨的粗细变化、浓淡变化,这其中的丰富变化何其不是一首悠美高古的琴曲。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书画与古琴在抽象的点线面上是有着共同的审美形态,溪山琴况中有轻、重、迟、速等论述,张子谦先生曾说,得琴曲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妙,方可入琴学堂奥。书画创作中枯湿浓淡、刚柔方圆等对比关系的运用也是书画家必备的功力,这不仅是古琴与书画,其它古典艺术形式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审美形态存在,电影剧情中气氛舒缓与紧张的对比,比如说电影泰坦尼克中前面在船中喜悦祥和的气氛与沉船后的悲壮沉痛形成极致的对比。在创作实践中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但对比方式的运用前提一定要和谐,和艺术作品的情、意,对比关系的运用过度会造成做作、刻意、不自然之感,没有对比关系又会显得平庸、呆板、没有生命力,甚至死气沉沉,用太极图来比喻的话,太极图的圆就是代表着和谐、圆满,太极图在整个圆形中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的不断变化才有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所有宇宙万物的运动共同点也就是变化,不同的作品处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对比度,比如琴曲《广陵散》可以处理得对比强烈些,形成一种气势夺人、剑拔弩张的紧张效果,


郭关道长古琴演奏《广陵散》

而《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欸乃》《桃源春晓》等琴曲则需要把对比关系处理的比较平和、圆润、以取得一种宁静淡远的气息,

而《普庵咒》这样的琴曲则需要把所有的音符对比关系去除掉才更能体现出佛家咒语的安定、安详、安静慈悲的感觉。


郭关道长古琴演奏《普庵咒》

在日常训练时可以重点关注这些对比变化的运用,初学时甚至没有办法很好的驾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掌控自如的前提是运指极度放松,只有完全放松了才有可能自如的收放。在演奏中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和谐中穷尽了变化但又了无痕迹,演奏者也无心于此,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最佳的。
公众平台简介
此公众平台由禅艺国际艺术机构主办,为签约画家、古琴家、龙虎山道士郭关道长设置公众平台号,欢迎关注。本平台发布郭关先生艺术创作内容之外另涉及书画、音乐、艺评、哲学等文化艺术类内容,您若有好文好画欢迎来稿,请先关注此公众平台,再投稿至邮箱:ybbud2008@126.com









郭关简介:出生于湖南,画家,古琴家,龙虎山道士。作品涉及绘画、音乐、书法、诗文、斫琴、装置、行为等领域;知周易、晓音律、好古琴、喜操《幽兰》《广陵散》;曾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系统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后于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其曾就学于北京师大、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佛光山、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台湾建立有“郭关美术馆”,长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件。








    关注 郭关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