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学好语文的殿堂级经验!

 

语文的学习是一趟语言文字的玩味之旅,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方式都是我们不遗余力的方向...



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大家,事实上,学习语文无任何捷径可走。那种弄懂一个公式可以解开一万道题的美妙体验,永远不会发生在语文这个学科上。

同时,我又想开心地告诉大家,语文并非一个天赋学科,那种“我长了一个理科脑袋,学不好语文”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假象,谁都可以学好语文。

我还必须客观地告诉大家,语文跟任何一个学科一样,讲究学习方法。方法不正确,长了一颗什么样的脑袋都会事倍功半。

我有几个学好语文的殿堂级经验,今天偷偷告诉你。一、跟所有的文学家交朋友

“文常”是必考的一道题。“文常”是个圈儿里人都懂的叫法,这个圈儿,就是初高中学生老师家长圈儿。所谓“文常”,其实就是“文学常识”,一般情况下,出现在考卷上都是一道选择题,四个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选出一个全对的,或者,选出一个不对的。

很多学生对这道题头疼。且不说高中,就初中阶段,古今中外,得记多少作家啊!要记他们的姓名字号、功名、国家、年代、成就、作品,等等等等。谁记得住啊!

我一般在讲文常的时候都会讲一堆作者的生平故事,跟作品有关的没关的都讲,为什么?因为我要让学生与这些作者交朋友。

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认识的人,比如同学、同事什么的,对于他们的姓名、性格、爱好等,你需要花时间去记吗?上学用不了两天,班里几十号人,名字全记住了;上班没一周,办公室里十几号人,谁开什么车全都了解了。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是你的朋友,他们的一切都在你的生活中。

语文课本里那些作家,很多时候,名与字有关,号与家乡、官职有关,功名与国家、年代有关,作品与成就有关,你多去了解这个人,多知道他的故事,让他成为你的朋友,记住这些就不难了。哪怕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只记住其中一两样,多了解这个人,也许其他几样就能联想出来。

有个学生跟我说,反正这道题就2分,大不了不要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大题上不好吗?

不好。

所谓大题,一般都指后边的阅读理解题。而这些要我们的理解的文章、诗词,往往也是出自这些人的手笔。一个作家的风格,往往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比如杜甫,本就生长在王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又总赶上倒霉事,总看见世上疮痍的一面,那么,他的诗风能不沉郁顿挫吗?这一点,身为“太平宰相 富贵词人”的晏殊就没有生活体验,所以,他在春光即逝的时候,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

跟他们交朋友,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经历,即便考卷上出现了他们的其他作品,你也可以根据这个作家的风格去揣摩作品的情感、主旨、环境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等等。

所以,跟文学家交朋友,是一件对小题大题都有所助益的事。顺便说一句,有很多书啊、杂志啊,都有对这些文学家的介绍,别死盯着语文书上那几行教条的文字发愁啦!

我有几个学习语文的殿堂级经验,今天第二次假装偷偷告诉你。真的,我太无私,因为我把这些都在公号里发出来,可能以后我的课堂上就没人了!没人了!人了!了!

二、一切背诵都要以理解为基础

“原文填空”是一道必考题,大概10-14分。几乎所有语文老师,包括我,都说过那句话——白给的分,要不要在你!

真的,这道题再简单不过了,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甚至可以这么说——你不生产答案,你只是书上原文的搬运工。但就是这样一道没有技术含量的题,能拿满分的学生,凤毛麟角。

初中阶段,光是必须背诵的古诗文,就多达61篇。加上现代诗歌,再加上像《春》《济南的冬天》这样现代名篇的选段,要背诵的东西,一箩筐。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难为,亦要为之。既然考试要考,没办法,我们就得背。重点来了,一切背诵都要以理解为基础。不然,等于没背。

我先说说为什么等于没背。

1、无数次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死记硬背的记忆,不会超过三个月。今天你感觉他背得挺熟的,没过多少时日,忘得一干二净。“耐瑟吉蛋腻欧德大常施几而扭玩”,这一串我在键盘上随意敲出来的文字,没有任何意义和联系,但如果你下功夫背,也能背下来,但是你试试你能记住多久?如果孩子不理解就去背,那些诗文跟这一串文字在他大脑里是一样的呈现。这样,不但拿不到分,当初背诵的时候花的那些时间、精力也全都白搭了。

2、如果不理解,就算背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说一个单词,lunule,总共6个字母,我打赌任何人用不了半分钟就能把它背下来,但是,我们背单词的目的是使用,是交流,如果不知道它的意思,一辈子也用不上一回的话,背诵就没有意义。课本上那些诗文也是一样。教育部也好,学校也好,老师也好,让学生背诵这些,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但如果不理解就去死记硬背的话,那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跟“乡村杀猪菜,辣炒小海鲜”没有区别。对了,那个单词是“新月;指甲上半月形白色的部分”的意思。

我上课的时候,会不遗余力地把那些枯燥无比的诗文尽量讲得有趣、好玩,有时候甚至一首深沉的诗歌都被我讲得不那么深沉了,为什么?首先,我要让学生接受它们,而不是排斥。只有接受了,才有可能走向深沉,要是连接受都没有,谈何深沉?就好像我在《要么美  要么死》那篇文章里写的,如果你的外表让人生厌,谁会去愿意了解你的内心呢?其次,讲得通俗、好玩、易懂,他们才有可能理解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的意思,这是长久背诵的基础。第三,我从来不会让学生背诵还没讲的课文。把大米烘熟再浇上水,那不叫大米饭,在此不做赘述。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有个学习还算不错的学生,背的时候特别流利,但两次考试都把“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世”写成了“士”。这充分说明了他没有理解这句诗。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生动荡不安好像被雨击打的浮萍。“一生”当然是“身世”,如果理解了,怎么会写成“身士”呢?

还有个早年间的笑话。鲁迅的《社戏》里有一段是要求背诵的。从“一出门,便望见月下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一直背到“于是赵庄便在眼前了”。一个同学被老师叫起,张口就是“一出门,赵庄便在眼前了”。全班哄堂大笑。

我分析,他背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太过紧张,还有一个是头天背诵的时候并没有理解鲁迅在这段要表达的内容。如果他从前到后认真看几遍,先不把这看作是要背诵的课业,而是当做一个故事,在心里吃透,再背诵下来,也许就没那么容易被吓忘了。

多看看书也行,找老师讲解也行,家长带领也行,总之,要让孩子先理解,再背诵。千万不要再有那种“我先让他背,管他理不理解,多背一句是一句”的想法了。

三、找对方法,正确阅读

有一万个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可爱看书了,语文成绩就是上不去,为啥呢?”

今天,我正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做的是无效的阅读。阅读与看书不一样,看书与翻书也不一样,翻书与看漫画也不一样。

阅读,才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

首先,你要确定的是他看的是对他提高成绩或者语文学习有帮助的书。小说,可以;散文,可以;诗歌,可以;人物传记,可以;其他的,我不能确定,尤其是漫画。还有一些大家误以为是好书的,其实对于他的语文学习用处并不大。举个例子,比如历史故事,战争故事这类的。历史和战争是很枯燥无味,也很深奥的东西,要想把这类知识传达给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语言简单、通俗、易懂。我编写过这类书,也给这类的杂志写过稿子,有时候,为了孩子可以流畅阅读,编辑在改稿子时甚至会把一些生僻的成语删去,这样一来,这样的书和杂志就很难具有文学性。我不是说这类书对孩子无益,明是非对错,知古往今来,这肯定是好事。但想通过阅读这样的书来提高语文成绩,确实收效甚微。

第二,书选对了,阅读与看书也是两回事。看完一本人物传记,嗯,这个人真厉害;看完一部小说,嗯,这个故事真好玩;看完一篇散文,嗯,我真的很陶醉,这,只能叫看书,而不是阅读。当然,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当孩子发出“真厉害”“真好玩”“很陶醉”这样的感叹时,他的理解能力就已经领先于其他连书也不看的同学了。对了,关于理解能力,可以参看之前的一篇《理解能力决定孩子的一切》。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既能提升孩子素养,又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阅读。

有人以为阅读只与“阅读理解”和“作文”两道大题有关。其实不是,阅读,跟语文卷面上的每一道题都有关。

通常来说,无论是期中期末还是中考高考,第一道题都是语音题。文学类的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我敢说,每一本书里都一定有你不认识的字。在阅读时把这些生字挑拣、查阅、整理出来,并消化吸收,形成一个文字量的积累,这对第一道题极其有帮助。不然从哪里获得那么多的生字呢?查字典吗?那也太枯燥了吧。

第二道题往往是近义词辨析。比如简朴与俭朴、不齿与不耻、定金与订金,等等。汉语言那么丰富,如果靠查定义的方法让孩子死记硬背住这些词语的意义,然后加以区分,那真的有些残忍。最好就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去体会它们的不同,而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语言环境。每一个词都会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词,什么情况下用那个词,认真阅读之后必然心理有数。而这里所说的认真,其实也就是在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把他们提炼、整理出来。

第三道题,各地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是语法题,就是主、谓、宾、定、状、补之间的关系。好了,能够正规出版并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都有最规范的语法,因为普通话的定义里其中有一条就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仔细阅读,能让孩子知道语言该怎样表达。

第四道题,大概是文史常识吧。这道题的知识点考察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一类是作品。关于作者的,在(一)里已经讲过了,不再说。关于作品的,一般是出一个故事中的细节,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例如:

对相关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豹子头林冲,因高俅陷害,刺配沧州道,看守草料场,后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B.《父亲的病》回忆了“我”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种种荒诞情景,揭露了几位庸医草菅人命的丑恶面目。

C.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勇敢乐观,开拓进取。在孤岛上,他凭着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荒岛的面貌。

D.格列佛乘坐“冒俭号”第三次远航,先后到过“飞岛国”和“慧因国”。这两个地方很多东西新鲜而又荒唐,让人出乎意料,耳目一新。

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D,那么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细节,而不是一带而过。

至于后边的语序题、仿写题,阅读的帮助就更大了。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们说过,有一部小说叫《围城》,它值得你每年都看一遍,不说别的,如果你能记住书里十分之一的比喻句,你的作文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好了,什么是有效阅读?一是注意细节,二是边读边作笔记。

  更多精彩,扫码关注,
   月芽甄选,必为精品!


    关注 河津月芽儿歌作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