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郎:真正感兴趣的知识,不需要做很多笔记

 

记得刚上大一那时候,每次上《无机化学》的课,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法,不管感不感兴趣,都做了很多的笔记,似乎老师课堂上...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读书郎对课堂笔记的看法。

记得刚上大一那时候,学习《无机化学》,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法,不管感不感兴趣,都一律做了很多的笔记,似乎老师课堂上讲的每个知识点都是重点,整本教材的空白处都被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占据。老实说,这些笔记中只有不到1%内容被记住,其余的统统都还给老师了。前阵子整理书籍的时候无意间翻开这本书,心中百感交集,当年课堂上记录的都是啥玩意....虽然这个案例听起来不怎么“励志”,却很客观地体现了学生课堂记忆和遗忘的规律。



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真正感兴趣、关心的东西,不管多么的繁琐,一般不会轻易忘记,这正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事情价值的判断结果。

中大经常邀请教授学者开讲座,在会场总不乏埋头做笔记的人,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满满的讲座笔记确实能给人一种不虚此行、满载而归的成就感,但是,也容易形成“把知识都记录在本子上”的依赖感,甚至会觉得就算这些内容忘记了也无所谓,反正以后有很多的时间查看笔记。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头脑就会开始“偷懒”,即便是原来感兴趣的东西也会一起忘记,因为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都混在一起记录了,到头来自己都搞糊涂了。话又说回来,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自己看起来都费劲,产生畏惧心理后,这些笔记更没有用武之地了,束之高阁。

所以呢,还是少做笔记要好,我大学的时候对《物理化学》非常感兴趣(这就导致了我硕士、博士的专业都是物理化学),上课只是少量做笔记,纯粹认认真真地听课,居然考试得了满分,其实考试满分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但至少说明课堂笔记不是越多越好,我个人觉得做笔记对于现场记忆是一种打扰,既要听课,有要奋笔疾书的,确实很分神。前几天去听戴斌老师的《经济素养课程》,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伙子的笔记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老师在台上讲一句,他在笔记本里记录一句.....

其实不感兴趣的东西记下来也没什么作用,只会让人更放心的把它们忘掉罢了。那些重要的、感兴趣的东西,虽然没有记录于某个笔记里面,但是,头脑时刻提醒自己:这些知识不能忘,忘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感谢朋友们对“教书匠与读书郎”微信公众平台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会坚持不懈地把这个微信平台打造成一个严谨但不失趣味性的原创公益教育平台也希望喜欢和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能够多多转发,让这个平台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也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能踊跃投稿,一起分享你们的教育、读书心得,投稿邮箱为weiqin588526@163.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我们


    关注 教书匠与读书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