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商业,分久必盒,盒久必分

 

嗯,没有打错字,盒子的盒。...

最近房地产市场很火
老说住宅好单调,聊聊商业地产吧

人世间,先有商业,再有地产,而后才有了商业地产。

当地产还不是一个产业的时候,商业已经先天的以各种姿态存在了。

远的就不说了,上个世纪,我们所接触的最接近商业地产的商业形态是百货商场。那时候的百货商场很纯粹,生活用品、大小家电、服饰鞋帽、日常百货而已,体验上仅止于挑选与买卖。可能还有漂亮的营业员→_→

而看电影有专门的电影院,饭店大多沿街而立,买菜就去菜市场,其他的商业形态还不那么丰富。要知道到了80年代我国才有了第一家超市,大概200平米左右,相当于现在一个稍微大一点的苏果便利。

90年代以后,各种商业形态逐渐丰富起来,人们逛街的需求也多了,痛点随之而来:各类店铺太分散逛着不爽。

这时候大小城市当中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街或者步行街,总之就是在之前自发集聚的基础上,稍作引导,把各类店铺吃喝娱乐等等都整到一条街上一次逛个爽。这可能算是比较早的商业地产的概念了。

以上,都还是商业地产“分”的阶段。

再后来直至最近十多年,地产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井喷了,现代意义上的以盒子形态存在的商业地产出现了,试图把一次逛够这个事儿做个极致。于是业界对于“盒子里面能装什么,还有哪些可以装进去”这一问题展开了充分而雷同的想象力大竞赛。

逛累了喝杯咖啡,饿了要吃饭,吃完唱个歌,顺便理个发,把明天菜也买了吧,看个电影再回家,你去带孩子玩游戏。。乃至美容泡脚算什么,人家还要滑冰看画展呢,走路好累啊老子想马上就买个车开回去,统统给你实现。我敢说,要是性产业合法,盒子们肯定会把妓院也装进去。

于是盒子的大名也就有了,实在不知道是个啥,就叫综合体吧。。

这就是“分久必盒”的过程。

盒子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逛着逛着,哎呀妈呀,又痛了。

痛一,妈的好大,怎么这么大,怎么还没逛完。

痛二,妈的好乱,**店在哪儿,***店又在哪儿,哎**人不见了。

痛三,妈的好臭,全是人味儿,你们都几天没洗澡了啊。

痛四,妈的好闷,半天逛下来昏天暗地,吃饭还得闷着。

痛五,妈的车呢?哎我不是停负一楼的吗?一共几层停车场?

……

痛N,妈的老子不想逛啦,不要再喊我去商场啦,我要去找马云爸爸!什么?吃饭我也不想再进商场啦!你请客?那好吧我来。



总之,痛,领悟了。

纵观中外商业地产发展史,现阶段的咱们可能是盒子最多的国家。

刚开始还觉得方便,但是凡事我们总是不小心就给做绝了。盒着盒着,体验就越来越差了。

于是有了水游城、虹悦城、大悦城、K11啥的在盒子内部做手脚,整点儿水景整个内街加点儿艺术细菌多搞点体验类项目等等。

反正是意识到盒子的问题了。

最近几年也有一些打开的项目,比如新天地、宽窄巷、老门东。但是发现没有,都是一些旧改类项目,在原来的老街区基础上修补拓展,重塑商业形态。

新建的商业项目大多还是盒子般的存在,打开的不多,可能跟规划要求、地块形态、建设成本等等都有影响吧,这我就不太懂了。但是既然要搞市场,一个姿势已经快腻了,何不换个姿势试试市场的……那个点呢。。

南京市面上,仙林金鹰天地算是个小案例,讲真,体验感比大盒子好多了。当然很明显,想象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下一步,盒久了还是试试分吧。期待更多敞开式街区式商业形态的出现。

与其在盒子里挖空心思追求体验感,不如让逛街回归逛街,逛得开心,自然就买了。


    关注 房市那些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