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不止味道,还有地道

 

我想要寻觅的味道,一种家的味道、柴火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更是带有童年美好记忆的味道。桦墅村烤鸭老艺人孙龙江,38岁学手艺,做了35年鸭子,诚信经营。“五好户,双文明户,先进个人……”管了村里人几十年的“胃“...

乡 村 手 艺 人



匠人志  

第 肆 期




◆◆
文 |孟起

摄影 | 阮传菊



前言:乡村手艺人,慢慢走进了乡村的历史,走成乡村不会消逝的一道风景。那些关于“吃”的记忆,是永远都不曾忘记。我想要寻觅的味道,一种家的味道、柴火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更是带有童年美好记忆的味道。
烤鸭师傅—孙龙江


▲桦墅村民孙龙江
77岁 匠龄:35年
桦墅村有这么一位老人,人称“孙万户”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号,不是家有万户田亩。是很早的70年代,他就是村里的万元户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勤劳致富,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神话。到90年代,万元户都是稀罕货,孙老70年代就造起了大楼房。而,现在你再去孙老家,满目萧然,杂乱无序,老两口守着过日子,和很多最普通的孤寡老人一样,子女不在身边。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满墙的奖状。每一张都认真的裱了起来:五好户,双文明户,创业先进个人……从老江宁县,到地方的表彰,整整堆满了整面墙。那个年代的诚信经营他们看到比命还重,孙老还很自豪的说,太多了,有些奖状直接都被老太扔了。孙老说:做人地道了,你做的菜自然地道。老头觉得满满的荣誉,老太觉得一堆废纸,就是很有趣的搭档啊,其实军功章里,也有奶奶的一份哦。

最近的一张,和街道书记的一张照片,每次有人来,他都津津乐道。村里蔡书记是个好书记,街道高书记是个好书记,总之逢人就夸。孙老真的很可爱。

▲一面墙记录了老孙的诚信经营
中国民间一直有着,靠手艺为生的人,用工匠一样的古老心态坚守着一种精神。而今却以日渐稀少。38岁开始,孙老学习做烤鸭,以前没钱请师傅教,就到处打下手,到处去偷师,买来尝,从最简单的做起来。问孙师傅,为什么做这个。“种田哪有什么钱,干什么都比种田强”孙老就是开化早的一批人,结果也是被迅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那一批人,形形色色的手艺人,在过去那个年代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很多手艺人都已满头白发,可认真的态度,满脸的笑容让人感动。



▲曾经伴随自己多年的营生物件
从前的那些日子,每天清晨四点多起来,做鸭子,做猪头肉,做各种卤菜,做到早上8点多,夫妻两人分头去卖。老爷子去离村不远的西岗去卖,老奶奶就在村口的“老供销商店”的屋檐下卖,这一卖就是30多年。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风雨无阻。这几年没做了,也都上了年纪。只有曾经用过的大灶,生活中还在服务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还能找寻当初的一些记忆。


▲儿子一年才回家一次
儿子早早高中毕业,在镇上开出租车,举家在外。孙老说,70年代村里就几家是楼房,他用了一万块钱,给自己造了楼,现在楼房始终有一间房是儿子的,他说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还带我参观。墙体发霉,没有生活的气息,原来儿子每年只有春节回来一次。这个突兀的楼房,饱经风霜,就是一部村史。

从前,我的二爷爷(爷爷的弟弟)每次吃晚饭,没菜下酒,就会给10块钱去买鸭头。然后一定叮嘱按个数买,那个时候鸭头一块钱一个,10块钱一斤。但是按个数买的话,十块钱买的就比斤数买的多。啃鸭头是我小时候不多的奢侈了。以前的人,逢年过节,来了亲戚或者农忙的时候,才会去买点“卤菜”,但是那个时候做这个的少,老两口虽然很辛苦,但是生意很好做,每天也都能赚钱,慢慢就有了“孙万户”的称号,清苦,辛劳,但这小日子过的也是数得上号的。越往后,烤鸭作坊,成批开出来,供应农村各个卤菜点,形成了集约化。卖卤菜的人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买卤菜的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老两口,依然坚持自己做烤鸭,做猪头肉……慢慢有点力不从心,和进货渠道比没有优势,加上包装,品种,口味等等,生意越来越不好做,70岁往后,反而越做越少,到了73岁也就彻底歇业。村口,最好的位置一家的卤菜店,生意变得极好,但我觉得最纯实的味道已然不在。

▲老人很可爱,总是“拼命”感谢政府
70岁开始,当很多农民不开始种地的时候,老两口居然开始种点菜地了。30多年的容光,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他们高开低走,但美好的东西留下来了,一起努力认认真真的走完生活的全部。
在新与旧的文化碰撞中
记录一个乡村的变化
关注乡村的那些人儿和那些事儿
农村丨乡愁丨村民丨建设丨手艺
微博:孟-起
微信:294673686
长按二维码 与你同行
城市回归乡村,回归生活
带着心中那份固守乡愁


    关注 桦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