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床前明月光,不如潇洒走四方

 

这个暑期,宜游学。...





暑假来了,不趁着现在出门走一趟,怎么对得起少年一场。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不如效仿古人“仰天大笑出门去”,也许真理学识皆可遇。



孔子:“师生团”游历四方
我国历史中,春秋战国时代,游学最为风兴。士子们游历各个诸侯国,借以增加学问、寻求出路。卫国人商鞅,曾游学到魏国,又最终在秦国成就了事业。

而说起游学中最有成就的,当属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其早已作为典故,被历代知识分子所传颂。求其所以然,孔子周游列国,在“游”中学,在“游”中教学,在“游”中传学,才真正体现了游学的精髓所在。



孔子率众弟子游学期间,历时十余年,可谓历经艰辛,带众弟子受尽白眼冷遇,然而为了宣扬仁政,他还是保持初衷,锲而不舍。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学六艺、知天命,进而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四出寻求推行主张的机会,这是“好之”;在求索过程中,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乐之”。

孔子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任凭环境多险恶,打击多大,他都信心百倍,毫不退缩。甚至还乐在其中,传道授业不息。



宣扬仁政,是孔子出仕的出路,然而, 他终其一生,也没被任用。但是正如臧克家在纪念鲁迅而作的诗《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孔子为仁走四方,殚精竭虑的精神,足以让世人铭记至今。

孔子周游列国只为宣扬仁政思想,虽然与当时诸侯相争武力为上的需求大相径庭,但是所到之处人人称道,“仁者,爱人”思想虽然不能上传到统治阶级,却是下达到底层,将仁爱之心传播到四方土地,起到了民间教化作用。

孔子游学,虽然没能达到他出仕的目的,却是传播了他的仁爱思想。可谓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游学,可以是见识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是实践志向的渠道。人在路上,有太多可能性,你本以为与和煦晨曦撞个满怀,却不料被落霞的景致勾了魂。游学,你可能收获风景,也可能像孔子一样传播思想。


徐霞客:最具考察精神的驴友
总有人羡慕边走边唱的生活,然而游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自在,更在于“知行合一”。人在路上,吃喝并不是目的地,带着一颗好奇好学的心,探寻世界,才是最值得借鉴的游学方式。

个中佼佼者,当推明朝的徐霞客。在他的一生中,游历就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多年的游历经历,让他写就了名传千古的《徐霞客游记》。游记中所呈现的祖国山河之雄奇壮美,之柔美神秘,令当今万千驴友“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徐霞客曾受“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左右,但最终,是母亲鼓励了他,让他下定决心要游遍中国名山胜水。徐霞客一生时间都放在了旅行、考察之中,可谓“生于足下,死于足下”。

难得的是,徐霞客在游历中所体现的“考据”精神,让《徐霞客游记》并没有沦为一个徒有文字与故事的手记,而成为一本严谨的、实地考证过的、具有重要地理与历史价值的中国古代地理风俗文献。

二十八岁那年,徐霞客来到了浙江温州的名山——雁荡山。徐霞客记得,在古书典籍中曾经提到,雁荡山山顶,有一个面积广阔的大湖。徐霞客觉得雁荡山山势雄奇挺拔,山顶上如何能有大湖呢?出于严谨的考察精神,加上古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徐霞客决心亲自攀登山顶。

他仔细搜索后发现一处断崖,便借用衣带系住断崖绝壁中突出的石块,而后向上攀岩,险些跌落悬崖。历尽艰险后他终于攀上崖顶,证实了雁荡山顶并无大湖。徐霞客勇于求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够做到?雁荡山之行,他纠正了古书典籍中的错误。



在他三十年的游历生涯中,他不畏风雨,不惧虎豹,先后徒步游历了明朝二十余个省,足迹遍布大半个国家,并记下两千余万字的游记记录,被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为中国地理学的研究道路提供了便捷的快车,徐霞客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游历祖国河山,远非想象中的吃喝玩乐。无论自然风光,还是风俗人情,不到实地,就不能辨明真伪,不能知其真味。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许,这次游学中,你就是下一个徐霞客,在游历中体验人生、检阅学识。

游学的神奇之处,还在于:我们能在别处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屡屡碰壁如孔子,理想也能落地开花;在不断探寻中给旧有经验注入新血,纠正思维定式的纰漏。生活在别处,还可边走边唱。游历四方,人生就像打开一个天窗,探头便能看见许多不期而遇的风景。
“父母在,不远游”
可是生活的丰富
哪里是三尺庭院一墙篱笆可以赋予的
游学,不为名利
只为认识世界
这便是人在路上最简单的理由了
这个暑假,这个夏日
请动用年轻人所有的生气
抛开所有粘人的标签
所有虚名的包袱
带着“出走”的勇气
去见见外面的世界吧



    关注 魏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