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教学手记 20160429

 

学太极、教太极的思考记录...



四月有些忙,《手记》断更很久,然而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写一篇关于学太极的初级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身体状况的文字,恰好看到上周顾妹群老师发的一段,借来引出我想写的内容。

顾老师原文:

“记得我初学太极时,腰椎间盘突出症发得厉害,听了老师的话,降低要求减小动作幅度坚持学、练,现在,除了天气变化时稍有些酸胀感,沒有了大的发作。其间我也作过些治疗,但主要的还是练太极的原因!

虽然所学尚浅,但太极的松、沉,身正,不但减轻了对椎间盘和神经的压迫,也相对纠正了些原先歪斜的位置。颈椎病也好了很多!

我对“大周天式"中老师在去年开始提的二个要求也感触颇深:在做上体后倒和下蹲俩动作时,分别停留5"(身体欠佳者除外)。练习一段时间后,明显感到了腰背部肌肉和股四头力量的增强,效果是,腰疾的改善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改善,我想,后者的原理是,股四头肌有力了,附着在膝关节上的肌腱对膝关节的保护功能增强了,改善了供血等等。”

顾老师所述学太极的身体反应,也与我自己修习太极的体会相合。

尤其是关于骨骼回正一项。于是翻出自己之前记录的一篇文字,与之相印证对比:

“我开始学太极时还在外企工作,对太极的了解仅限于“一个西瓜一切二,你一半来我一半”。现在的都市人,尤其是经常使用电脑伏案工作的白领们,往往因不良的姿势习惯,造成骨骼不正,大家或是肩颈、或是腰椎,多少都有些问题,并且不自知。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颈椎有问题,是学八节操第四节“大周天式”时,人做向后仰天姿势不到5秒钟,竟然头晕眼花站立不稳,赶紧扶住了旁边的桌子才勉强没有跌倒。

随着八节操和拳架的学习,慢慢我意识到自己不仅颈椎问题严重,其它骨架也已开始有些歪斜。第一次在大镜子前清楚地看到自己“站正”时,左右肩膀高低不平,腰线不对称。随后走在路上仔细观察行人,发现十有八九都是如此,竟很少有骨骼完全齐正的。

本以为成人骨骼已经定型,无法纠正了。但是老师告诉我,认真耐心练习太极,慢慢会有改变。虽是将信将疑,但我还是认真的学认真的练。有一次站桩,站到20分钟时觉得左肩和左侧锁骨比右侧更紧,有扯开的感觉,第一次觉得骨骼确实在改变。原来拍照时总习惯性的缩脖子,并歪向左侧,现在大多的照片中,都有所改善。

昨天坐着打电脑,打着打着,忽然意识到自己坐姿似乎不正,低头一看果然盆骨坐歪了。“吾日三省吾身”,练习太极一日何止三省自身,潜意识已养成习惯,时时自察,提醒自己保持身姿之正。身正则气正,气正则意正,意正则神正。骨骼正则不压迫内脏血脉,方能身体健康。”

这段话是我刚开始做自耕园时所写,还没有太极教学者、旁观者的视角,是纯粹的自察自省。现在回头看,果然与其他的学员反应一致,甚至也适用于大多数的太极学习者。

最近我们的太极教研团队正在编写《太极教学大纲第二册》。在这一册里,明确了学习武(郝)式太极从零基础的“小白”到筑基完成(体能体质达到一定水平),再到进阶高段的七个阶段。由于尚在草稿阶段,无法将所有内容公开,我这里先记录自己这些年体会和观察到的太极修炼初阶到筑基完成的两个阶段。

就我对所有学员的学习阶段的观察,学太极1年左右、3~5年都是关口。

一、一年“适应期”

学太极一年以内,通常学习者体能和心理上至少会有一项未完全适应训练,称为“适应期”。这个阶段,老师通常进行“散养”教学,就是不硬性设置锻炼数量和目标,以柔和“勾引”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坚持练习。对与适应期的学习者,还应注意引导他们不进行横向比较。太极修炼,本就是审视战胜自己,而不为克服他人。每个人体质与生活环境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

在这一年内,每个学习者根据自身基础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也可能什么感觉都没有。

一年后(根据具体情况这个适应期也可能更长或更短),一般基础训练方法(八节操)和49路拳架教完,学习者对训练节奏已经逐渐适应。更重要的是,对修习太极的氛围和方法已经完全了解,继续学习时,心态会与刚开始有所不同。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逐渐上量,并开始详解身法要求。

二、三年五载方筑基

而3~5年,是正常情况下太极修炼筑基完成的一个时间点。学习者进入比较认真的训练后,身体会开始有一些反应,比如酸胀麻痒,有些旧伤患可能又会发作(如顾老师文字所述)。但是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好转,精神变好,偶尔着凉感冒也更容易恢复,渐渐的甚至不太生病了。按照原来的节奏训练时,会觉得越来越轻松,体质和体能都在改善。达到这样的状态,可以说太极的筑基基本完成,可以进入到后面的学习了。

注:顾妹群为退休中学体育教师,在我们的太极教材编写过程中,总结她几十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关注 自耕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