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叶嘉莹:吟诵是学习诗文的最佳途径

 

吟诵是学习诗文的最佳途径叶嘉莹张静吟诵无定谱后继乏传人如同在古代识字、写字一样,吟诵是文人的基...



吟诵是学习诗文的最佳途径

叶嘉莹    张静


吟诵无定谱   后继乏传人

如同在古代识字、写字一样,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主要通过师生关系传承,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也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吟诵无定谱,从来没人记录谱子。此外,作品的内容情意千差万别,古往今来决不会有任何两首全然相同的作品;任何吟诵者的阅读背景、修养水平、年龄长幼、性别男女、音色高低各有所异,也决不可能有任何两个相同的人物。因此,由吟诵者透过声音对作品作出的诠释,当然也不可能制定一种如乐谱一样固定、死板的法则,以供大家遵守,因此,吟诵本身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

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传统方式,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叶秀山先生曾指出:“‘诗’这种形式既是概念的,又是音乐的;既有文学性,又有音乐性。在‘诗’中思想与情感、概念与音乐、逻辑的结构与艺术的结构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诗’的语言是艺术与科学、音乐与逻辑、表现与再现可以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秘密所在,也是中国古典戏剧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关键的环节和实在的基础。”吟诵自上世纪衰落的原因在于人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相较之下,海外吟诵则较为兴盛,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汉语吟诵传承工作做得较好。国内当下能够掌握传统吟诵方式的人大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加之吟诵一无音响遗存,二无乐谱可据,吟诵艺术濒临灭绝,只剩下一点资料碎片,无法勾连,不成系统。因此,如果不对此项快速消亡的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传承,吟诵即将在国内失传。即使年轻人对吟诵感兴趣,渴望学习吟诵,他们也将无从学起。

读诗与写诗   吟诵最懂诗

吟诵,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甚至有学者提出“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在吟诵中,诗词文赋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随作品一起流传的。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因此,对吟诵传统的关注和传播,必将深化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研究。

吟诵,是古体诗词写作的入门途径。古人创作时,一边进行艺术构思,一边吟哦推敲作品的音节。诗人是伴随着吟咏来作诗的,如“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姚合《武功县中》)、“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无题》);诗人也伴随着吟咏来改诗,如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曾国藩提出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今人写作文言文的虽已不多,但写作旧体诗词的尚大有人在,学会吟诵,无疑将有利于诗词爱好者写作水平的提高。

吟诵,可以提升各级学校语文教学的水平。黎锦熙先生曾指出:“诵读不讲,欣赏和写作都受影响。”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吟诵可以帮助记忆、培养美感、陶冶性情、扩充知识、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推动文化复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叶嘉莹先生

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先生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关注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