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省小语阅读观摩活动评课实录

 

2016年湖南省小语阅读观摩活动评课实录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按照大会的要求,接下来由我来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按照大会的要求,接下来由我来点评今天的7堂课。刚才省教研员吴亚西老师对我说,今天的点评一定要说真话、实话,也要说鼓励的话。当我听到一定要说鼓励的话时,我就犹豫了,因为鼓励的话多半是不太真的话。对于这次活动,吴老师做了充分的说明,她提出了三个总要求: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第二,以“学”为中心;第三,要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这次比赛中的七堂课,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讲语文教学无非是两个字,一个字是“教”,一个字是“学”,那么我们如何来科学的把握“教”和“学”这两种关系呢?‍我认为应该要树立:教的“五性”观念,学的“八有”意识。‍



首先,我来讲“五性”。

第一,教的导向性。我们一堂课,可以教学生很多很多内容,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把学生引向哪个方向呢?吴亚西老师经常讲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一条思维的线,而我今天艰难地站在吴老师的肩膀上讲: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思维的导航性。一堂课一定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动起来,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你的导向才是科学的,你的教,才是正确的,才是对路的。

那么今天七堂课的导向性到底如何?老师在上面如果是激情洋溢,兴致盎然的,而下面的学生和老师却是昏昏欲睡的。那么老师这个教,导向在什么地方?难道我们导向的是休眠状态吗?如果说上午课堂导向好一点的——我觉得是怀化的那堂课《窃读记》。他讲了“文眼”,讲了“文脉”,讲了“文句”,她的教学思路很清晰,告诉学生应该往这个方向学。下午的《太阳是大家的》这堂课,思维导向也是很明显的:“把诗进行删改,好,还是不好?”这里就有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其中认真地研读文本,充分地讨论。从教学效果上讲,这两堂课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第二个,应该有教的传递性。传递——老师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的传递,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学的传递。没有传递,就没有教学。学的传递就体现在教学结构的板块式推进(板块式推进就是指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环节推进),所以我们讲教学环节,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学的传递。我们还是回到上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怀化的那堂课,课堂上她一直在努力实现教的传递性。第四堂课《渔歌子》和下午的三堂课《女娲补天》,我们可以回想,他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实现板块式的推进的。有一种板块式推进是显性的,能看到的;还有一种是隐性的:比方说——《太阳是大家》,他在删减的过程中就实现了两个板块的推进:一个板块是背、读;一个是写的板块。只有实现这样的板块式推进,学生才不糊涂,才学得明白。

当然这样板块式的推进,还需要老师情感的感染。可以说,今天七堂课老师的感染力是不太强的。三堂诗歌的教学感染力都不是特别强,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递性还体现在: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变化。老师的教就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学的权利。如果最后几排学生总是举手,你没发现,或是你压根没有注意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同时,你可能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所以我们讲课要有传递性一定注意学生跟学生之间互动的传递,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情感的传递。



第三个,教的整体性。教学不是选美,也不是赏美,应该是让学生看到整片森林之后,再让他欣赏每一棵树的美,每一朵花的美。只有先有整体,然后再有具体;只有先有宏观的了解,然后才有微观的品读;只有先有面的把握,才有点的欣赏。刚才这堂课讲《女娲补天》,老师要理清文脉,理清文脉是干什么?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面的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再比方说《顶碗少年》,让学生从碗的三次出现宏观上去把握;再比方说《太阳是大家的》,删除,进行全诗的比较,就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进入文本中,去发现,老师删了什么;再比方说,上午的那堂《窃读记》,理清了文脉,书店—看书—到晚上,时间的脉络层次特别的清晰。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课堂当中,片面化的,破碎式的教学。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这篇课文什么地方最打动你?什么地方最好?”当学生对整篇文章都没有整体把握时,你让他说好或者不好,从不知要从何说起呢?

第四个,是教的连续性。如果一堂课,仅仅停留在这四十分钟,是教不好的,好课应该是连续性的过程,换句话说,是不断延伸的,要实现教的连续性一定要实现四个方面的延伸:一个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第二个,要实现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第三个,从个别到普遍的延伸;第四个,从课文到语文的延伸。我举两个例子:刚才《女娲补天》,要学生仿写那段话,目的是什么?就是想培养学时夸张、想象的能力。这实现的是:从课文到语文、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再比方说《太阳是大家的》,她让学生写首诗,这也是从课文到语文、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我们讲“教”就要实现这四个延伸,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之中。

第五个,教的生成性。好的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课堂。当我们要教学生仿写的时候,当我们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回答出来的不是你想要的答案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生成的最佳时期。而我们的老师不是这样,他们想要的是,问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回答出他的答案,那不是生成。貌似是在引导学生,但我觉得那不是引导,而是在引诱学生。课堂生成,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我想起了于漪先生的一句话: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你始终要注意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你的教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变化,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状态,那么你的教才是生成的,你的教才是灵动的,你的教才是智慧的,你的教才是最有效果的。否则,你的教只是预设;否则,你的教只是在完成你的教案的设计,仅此而已。教案是死的,设计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为什么许多一堂课没有灵性,没有诗意,没有智慧,就是因为你的眼中没有你的学生,只有你的教学设计。



所以说,教师的教一定要树立 “五个性”观念。那么接下来,我想讲的是“八有”意识。这是我在上次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学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上讲过的,今天我大概说一说。

第一个,学有所依。首先,要依据学情。用别人的学生上课,他不了解学生到底如何,所以有人讲:“赛课真难上!”此言得之。所以我们在台下看上课很容易,其实台上的老师是特紧张的,因为他不清楚学生的情况啊。第二个,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什么?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他的认知规律应该是不一样的。第三个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来学。语文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而七节课,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都注意了语言文字的应用。如果上午的第三节课《渔歌子》,再少一点音乐,再少一点歌曲,这堂课就更加的语文了。第四,要依照文体。举个例子,今天上午《窃读记》,虽然很有感觉,但是味道没出来。为什么味道没出来呢?“窃读记”、“窃读记”,就是写作者偷偷地读,那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他是散文,散文有什么特征。余秋雨讲了,如果是写人的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场景。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场景之中,然后,集聚读者所有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这样人才写得好。那么,《窃读记》也是这样,我们应该把她放在场景之中。作者她写了三个场景。老师说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教学思路确实很清晰,但是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我们应该采取场景的推进:第一个场景她经常去的书店里面。我们一起看看原文,她去了之后的情景“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这里就应该让学生品读了。品读为什么用“跨”字,而不用“溜”字呢?“跨”就写得很自然,很光明正大,我进去是买书的,不是去偷看书的。那么进去之后为什么踮起脚尖呢?因为她是孩子,孩子她不高,所以又写出了孩子的特征。再比方说,在雨天的时候,不下雨的时候,那种心理描写,下雨的时候怎么样?不下雨的时候怎么样啊?所以集合了我们读者的听觉、视觉、心理,各方面的感觉。再比方说今天的《顶碗少年》,这是篇小说,为什么味道没出来呢?小说到底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孙绍振先生讲得特别好,他说,小说,小说,一定要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在矛盾当中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在变化当中来看人物性格变化的特点。所以我们讲,要上出文体味,老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文艺的修养。语文不好教,他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磨砺、去思考。



第二个,学有所思。我们一堂课就应该要让学生去思考,要有一个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著名教师程红兵讲,语文教学一定是要有“思维流量的”。那么你的提问就特别重要了,你的问题能不能让学生去思考,能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同时,学生思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在旁边说话。今天的《顶碗少年》,让学生写的时候,她在不断地说、不断地说,学生他能安静思考吗?这是个十分不好的教学细节。

第三个,是学有所动。李海林讲得好,语文课要干什么?就是要搞活动。教学一定要通过活动开展,今天这七节课,活动开展比较多的是《顶碗少年》《太阳是大家的》这两堂课相对来说,活动是比较多。

第四个,学有所展。我们一课堂上一定要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学生的学习的结果。目的是要看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老师及时纠正;同时,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见贤思齐。

第五个,学有所帮。帮,学生跟学生的帮,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还有一个是老师帮学生,就是《学记》里面讲的“长善救失”。

第六个,学有所争。我想起了贾志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八个字“议论纷纷,书声琅琅”。语文课上就应该让学生交流、讨论、质疑,因为只有交流讨论才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学。



第七个,学有所得。一堂课到底好不好?我们不看你教得好不好,就看你的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这七堂课效果最好的,我不好评价。但是《太阳是大家的》,你看学生都把它背下来了,我想效果是比较高的,如果《渔歌子》这首诗歌二十七个字,上了40分钟还背不下,教和不教,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讲学有所得,应该有四个方面:一个是积累语文知识,认字,识字。今天的最后一堂课,在反复的积累词语,上午的三堂课,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这七堂课在词语积累上是做得非常好的。第二个优美的文段,或者文章让学生背下来。我认为,我们语文课,不仅要朗诵,更需要背诵。我们为什么能说话,为什么能写文章,就是因为我们记了许多东西。如果你肚里没货,能够把话说好吗?能够把文章写好吗?所以语文学习,在课堂上一定要背优美的词,优美的文段,甚至是整篇整篇的文章。第三个,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堂课要训练学生不断地说,令我们欣慰的是,这七堂课老师们在学生的“说”和“写”上面,还是费了许多心思的。第四个就是提升人的境界。这就是要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还有四分钟,我就不拓展开讲了)。语文课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语文知识上,这必定是枯燥的;如果语文课渗入了文化的、文学的层次,我想这样的课才是有境界的课。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有境界的课,好的课应该让学生学习从文字里长出的智慧。

第八个,学有所让。 “让”就是达到叶圣陶所讲的教是为了不教;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讲的,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老师不应该自诩为太阳,应该是打开窗户,让学生到自然当中去拥抱太阳。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这个老师就太强势了,老师在课堂上太强势,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讲,要实现“以学为中心”语文教学方式上的转变应该要做到这“八有”意识。从教师教的角度,我们应该有“五性”观念;从学生学的角度,我们要注意“八有”意识。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谢谢你们!

往期推荐
故乡
孤舟话语
父亲散忆(一)
我和我的十二位成员
湖南大学附属小学评课实录
湖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评课实录
终于等到你 , 湘府中学版《南山南》






孤舟

话语

在虚伪、功利、浮躁的红尘,
以孤独的灵魂书写语文的世界,
在文字的平仄里低吟、歌咏,

但愿与你结伴而行,

一同抵达远方的风景……

吴春来老师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guzhouhuayu


☟点「阅读原文」关注吴春来老师博客动态。


    关注 孤舟话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