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孩子更适合弹钢琴?

 

“19世纪中叶,钢琴这件洋乐器随着对外贸易,通过租界及通商口岸开始涌入中国。随后,钢琴不仅在异国他乡的东方古...



“19世纪中叶,钢琴这件洋乐器随着对外贸易,通过租界及通商口岸开始涌入中国。随后,钢琴不仅在异国他乡的东方古国站住了脚跟,更在百年后的今天,甚至成为中国每个家庭为孩子必选的学习科目。

3000万名中国琴童;

国外音乐学院与日俱增的中国学生;

外国教授口中赞不绝口的中国学子;

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青年演奏家;

除了钢琴本身的魅力,及教育观念的进步以外,你有没有想过,这件演奏技巧艰深的“舶来品”为何能在中国如此盛行,且中国琴童的演奏技巧远优于西方琴童?

本文将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方面分析,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中国孩子在学习钢琴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眼急手“筷”




在进餐工具方面,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使用技能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典型的精细动作技能是中国孩子早期功能性动作技能习得的重要方面

中国儿童使用筷子能极大促进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弹奏)

中外心理学家曾在2002年联合论文指出,儿童使用筷子,对手眼协调、手部精细动作的稳定性、精确性、有效性有极大提升。

这是因为,儿童使用筷子,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工具操作,是个体运用筷子(工具)去操作其他物体的能力。

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使用筷子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手部小肌肉群控制能力,要将手部动作和多种感知运动相结合,还要能根据所操作物体的属性来调整手型、改变用力方式。

一日三餐使用筷子,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条肌肉,对孩子来说,是锻炼手功能的好机会。(左右手都锻炼最好)

中国儿童使用筷子能极大促进视觉发育(视谱)

在使用筷子夹食物之前,离不开眼睛的视觉定位,即两眼注视同一目标,再将它们分别所得的物像融合成一个单一具三维空间完整的像。

这一过程需要两眼外肌的平衡协调,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有共同的视觉方向,以及大脑皮层中枢对成像的完善的融合机制。

正如前面所讲,使用筷子需要依赖手部的精细动作和眼睛的视觉定位,但更离不开脑部通过神经反射,对它们的调节和修正,此即手脑和眼脑反射。

从大脑皮层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眼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他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更有助于大脑的发育。

钢琴演奏能力反应的主要是手部小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钢琴视奏能力反应的则是手部动作和视觉动作相结合的综合性能力。

所以说,我们中国孩子,手部能力强,视觉发育好,大脑反应快,弹好钢琴对于中国孩子来说简直不是什么难事。
“音”“声”不同
音乐与语言有着深刻而有机的联系,许多音乐旋律是从人类语音言调中产生的,人类语音的音调在音乐的旋律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民族的音乐中,很自然地也反映着这个民族语言的整个音调和节奏体系,这不仅表现在旋律、和声复调中,也表现在乐器音色的特色中。

人类所用的语言,可以分为声调语言同非声调语言。

声调语言在英语中称为tone language,tone 在音乐中也有乐音的意思。

声调语言的特点,就是指只发同一个语音的时候,用不同长短、不同高低的声调,会构成不同的意思(即语意或语义)的话与涵义。

同样道理,非声调语言就是指语音声调在不同样的长短时,只是表示出语气、而不会影响到其语意之语言。概括的说,印欧语系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多属于非声调语言汉语则多属于声调语言

而中国的方言中,继承继承中古汉语的吴语区(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有8个声调,其中现代上海方言则有7个声调,湖南话(长江中游一带)有7个声调,而粤语则有9个声调。

钢琴演奏离不开“视”、“听”、“唱”、“弹”,中国汉语作为声调语言,又囊括多种声调的各地方言,这直接造就了以这些方言为母语的中国孩子,自幼就能通过多声调语言,直接感知语言的音乐调性美。

从而在对音乐调性的感知上,远远胜过印欧语系的西方同龄孩子,并极大促进了钢琴演奏中的视唱练耳能力。

由此可见,

中国琴童的成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与感恩之情!


妙音阁,专业钢琴培训机构。
扫描二维码,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关注 妙音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