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下,骡队的哒哒蹄声已成绝唱

 

采花台一带大量古茶树的存在成为茶叶溯源的最好指引,这也为史书上有关五峰自古种茶的记录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采花台一带大量古茶树的存在成为茶叶溯源的最好指引,这也为史书上有关五峰自古种茶的记录提供了最好的注解。按照当地给出的数据,五峰种茶已近一千七八百年了。

戈宗英和丈夫帮一家水电站背水泥,一袋25块钱,大约一公里的路程。


采花台一带有大量古茶树,这棵古茶树壮硕的根部暴露了它的年龄。
寻访:遗落乡间的古茶树是当地种茶历史的见证

站在“白溢春”茶厂的院子里只看到泗洋河谷里茶园青青,辛劳的种茶人已经开始采摘秋茶了。1972年出生的老板陈思才是采花台年轻一代的制茶师,已经小有名气。“那些一蔸一蔸的都是老茶园,我们小时就那样。”

西晋的《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五峰茶叶局副局长邬运辉介绍,这是五峰种茶的最早文字记载。“自古种茶就一定有古茶树。”遗憾的是,由于种植技术的变迁和品种改良,在采花台已经很少看到那种树型高大的古茶树了。

之前,我们在采花台旁边的黄家台村看到了一株比《长乐县志》还早的老茶树,五峰官方文件《茶叶产业调研报告》中称,这棵茶树树龄至少500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政策,改派流官,从容美土司地盘上析出五峰,依域东有长乐坪立名为长乐县,隶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又更名为五峰县。五峰建县历史短,县志中有关茶史的记载少。清咸丰三年《长乐县志》提及:“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茶,并有‘白毛尖’‘茸勾’等名茶。”

这株“茶树王”在村民朱家权房后一片小茶园的坡底,没有预想的高大,枝繁叶茂,像个巨大的绿色伞盖,树根部盘龙虬枝。据介绍,这是五峰本地群体中小叶品种,去年测量的数据是树冠直径3.5米,树高5.5米。“茶树长高不好摘,一长高就会修剪。”51岁的朱家权是“茶树王”的主人,他说,小时候这棵茶树就是这个样子,也没见有什么变化。老茶树的芽茶长得好,所以才逃过刀劈斧削的命运,没有被砍保留下来,成为当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的一个见证。

唐朝以前鲜有关于喝茶的文字记载。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茶经》问世,可以想见那时民间饮茶已很普遍。宋欧阳修被贬官宜昌时,写下了“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诗赞,由此可说明,当时宜昌的茶叶种植已经相当发达了。追溯:民生茶号所产“春艳”红茶曾获全国第二名

随着茶产业的壮大,当地相关部门这几年对茶文化的建设也相当重视。陈思才也觉得这对茶产业做大很重要。这些年,他开始收集与古茶道相关的一些老物件。茶厂二楼贮藏室就有古茶道上商队经常使用的马蹬、马鞍等,还有茶壶、茶盏等。藏品中还有一个骡子的脖铃,拿出来摇了摇,依然清脆悦耳。

寻找古茶树也是陈思才这两年工作之余乐于去做的一件工作。8月31日上午,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叫小茶园的山坡上。茶园里,一株老茶蔸因水土流失,露出盘龙虬枝状的壮硕根部:“你们看,这株茶树至少有一两百年了吧。”

与云南等地古茶树不同,五峰茶树是一种灌木和小乔木。这株古茶树并不高大,加之长期修剪,让其一直保持着矮小的身形。裸露的根部暴露其年龄的秘密。“老茶树产的茶叶口感要好很多,所以保留有大量的古茶园。”

以五峰为主的宜昌茶叶被外界所了解和传播的,则是近代的红茶。资料显示,早在16世纪后期,“宜红”就已销往俄国、英国,到19世纪80年代,每年外销量达7500吨之多,品质居全国功夫茶第二,仅次于安徽“祁红”。

叶厚全掌握的资料说,在整个五峰,与茶有关的地名就不下百处,这也说明,采花台人很早就掌握了种茶的技艺,而且世代相传。“现存古茶树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已很难找到了。”

1938年《湖北茶业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宜红”产地有五峰、长阳、鹤峰、宜都等19个县。而产量最大、品质最佳者首推五峰、鹤峰两县,渔洋关民生茶号所生产的“春艳”红茶,曾获全国评比第二名。

解放后,红茶依然是宜昌地区的主打,国家于1950年在宜都设精制红茶厂,专门外销。以“采花毛尖”为代表的绿茶则是1980年代市场的产物。老百姓生活提高,对茶叶的数量和品质需求都直线上升,绿茶终于火了。

从2008年开始,“采花毛尖”每年给朱家补偿500元,让朱家看护,不许采摘。茶树旁堆放有很多竹竿,“冬天还要给它搭棚子,怕冻坏了。”朱家权向我们报怨,补偿费少了,“每年有很多人来参观,把地都踩坏了。”体验:2公里古茶道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
差不多有2米宽的古茶道基本保持了过去的风貌,陈思才张开双臂给我们比划。


箬竹绝对是丛林里优势树种,这种疯狂生长的植物最喜欢沿着曾被脚夫汗水浸润过的古茶道两侧生长。8月31日上午,陈思才带着我们徒步古茶道。“以前公路不通,我们去湾潭和鹤峰还要经常走的,几年不走就成这样了。”

过去,采花台村民的经贸走向大多是西边的湾潭、鹤峰,五峰这边反而少一些。当地人的姻亲也在西边。直至2011年湾采公路修通,古茶道的部分路段依然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这几年才真正没人走了。”

我们从古茶道旁一家曾是骡马店的人家踏上古茶道,“之”字形的道路弯弯曲曲地通向山上。这里靠近村民生活区,古茶道偶尔还有村民使用,只不过那些石板台阶多已不存,“以前没人重视,很多石台阶都被村民搬走了。”我们越往上走,村民的活动痕迹就越稀少,箬竹的生长就越凶猛。

我们气喘吁吁行走过程中,一位背着重物,拄着杵的女人与我们相遇了。她艰难地行走在古茶道上,每走几步,就把背枷子放到杵上歇息几分钟,再走几步。陈思才说,事实上当年古茶道的背脚子也是这样一步步地将茶叶挪出深山的。

这位44岁的女人叫戈宗英,她和丈夫帮一家水电站背水泥,一袋25块钱,大约一公里的路程。丈夫陈廷云走得快些,先到终点把自己的货卸下来,又返程帮老婆接上一程。“家里小孩多,开销大,必须勤快多挣点。”戈宗英说自己生了两个小孩后就做了手术,没想到几年前又怀了,“这孩子命大,既然来了就把他生下来了。”

路过这个水电站工地时古茶道断了,我们也有些累了,想放弃。“再往上走一走,看看真正的青石板路,那才真正有古茶道的感觉。”好在,秋天已经来了,路旁有各种野果可供品尝。野梨子、野桃子、野板栗都有,边走边吃,轻松许多。

再走上古茶道,这里明显被人刚砍伐过,路两旁尽是尖利的箬竹桩子。此前一天,听说我们过来,陈思才和村干部商量后,喊了几个村民砍了一天,才清出千余米的古道。这里由于村民活动少,又被箬竹覆盖,刚清出来的古茶道基本保持了过去的风貌。陈思才张开双臂给我们比划,“差不多有2米宽呢。”

87岁的老人文振刚少年时正赶上兵荒马乱,他曾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了“背脚子”,常行走于这条路上。他说,当时最大的茶企“泰和合”一直义务维护着古茶道的畅通,按照相关里程设置标配的骡马站,“像后槽那样荒僻的地方都有骡马站,泰和合给这些骡马站补贴。”

我们继续向高处进发,在将近走了一个小时左右,古茶道终于被箬竹挡住了去路。叶厚全说,我们大约才走了2公里。
来源
|三峡晚报      编辑|彭畅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魅力五峰”

欢迎你随时投稿给我们哦!
(投稿邮箱:917827248@qq.com或直接发送给“魅力五峰”微信公众
号)
宜昌政务客户端云上宜昌系列“五峰宜点通 ”手机App下载二维码:
“五峰宜点通 ”手机App二维码

欢迎大家下载安装!


往期推荐

土家女儿会七大活动邀你来嗨~

吊脚楼,板壁屋    古茶道上遗落的古村落

栗子坪|奇山峻岭 土家山乡  2016中国自驾游路线评选

2016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评选网络投票

2016年度“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评选网络投票

开学啦!我县各中小学实行划片招生   就近入学

这些土家族的宝贝,你认识吗?

金秋9月,相聚湖北茶博馆,共襄女儿会盛举

【视频】你所不知道的五峰古茶道......

如此高大上的会议在五峰举行, 他们在讨论什么?


    关注 魅力五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